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中语文新增课文研究
高中语文新增课文研究

高中语文新增课文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中语文新增课文研究》编写组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40813350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
《高中语文新增课文研究》目录

第一册 1

如何运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党的领导 1

一、本文标题和对标题的异议 1

二、论点的不同提法 1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1

四、 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认识问题 2

五、论述重点 2

六、对“绝大多数”和“相当多”的不同理解 3

七、鲜明的语言特色 3

八、语句商榷 4

九、板书设计 6

十、参考篇目 7

恰到好处 7

一、解题 7

二、段落的不同划分 8

三、中心思想的不同归纳 8

四、对起笔段的不同理解 8

五、正反结合阐述道理 9

六、类比和对比的运用 9

七、紧扣论点,要言不烦 10

八、第4自然段的作用和不足 10

九、补充注释 10

十、板书设计 11

十一、参考篇目 11

作家要铸炼语言 12

一、作者简介 12

二、段落的几种分法 13

三、引人深思的“双开头” 14

四、主题思想的不同归纳 14

五、从多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14

六、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 14

七、语言精当 15

八、一理多喻,一意多例 15

九、破折号的应用 15

十、对几个语句的研究 16

十一、板书设计 16

十二、参考篇目 16

难老泉 17

一、写作背景 17

二、关于题目 17

三、不同的分段 18

四、中心思想的几种归纳 20

五、本文的文眼 20

六、写历史传说的作用 21

七、由远而近的叙述和由近及远的辐射 22

八、对线索的不同看法 22

九、语言富有节奏感 22

十、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23

十一、三宕三收,深化主题 23

十二、补注 24

十三、板书设计 24

十四、参考篇目 24

海燕 25

一、作者和时代背景 25

二、关于题目 26

三、主题思想的几种不同归纳 27

四、段落的不同划分 27

五、生动形象的飞燕图 27

六、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抒怀 28

七、动静结合,互相映衬 28

八、丰富的联想,生动的比喻 29

九、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29

十、文中的八个问句 30

十一、与高尔基《海燕》比较 31

十二、板书设计 31

十三、参考篇目 31

我的空中楼阁 32

一、作者简介 32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2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33

四、多角度多侧面的描绘 33

五、诗的语言 34

六、强化题旨的铺垫 35

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6

八、对几个语句的理解 36

九、板书设计 37

十、参考篇目 38

朱自清先生 39

一、作者简介 39

二、写作背景 40

三、中心思想的几种不同概括 40

四、不同的分段 41

五、线索和记叙顺序的不同说法 41

六、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42

七、边叙边议的写作特点 42

八、人物刻画的特色 43

九、朴实无华的语言艺术 43

十、几个句子的语法分析 44

十一、关于《雪朝》、《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 44

十二、补注 45

十三、板书设计 46

十四、参考篇目 46

一个好树种——泡桐一、富有特色的标题 47

二、结构特点和段落划分 47

三、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48

四、语言准确简炼,通俗易懂 49

五、说明的顺序 49

六、板书设计 51

七、参考篇目 51

蒲公英 51

一、作者简介 51

二、对线索的不同看法 52

三、不同的分段 52

四、水乳交融,物人合一 53

五、精巧的构思 53

六、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54

七、复沓的应用 54

八、蒲公英的象征意义 55

九、补注 55

十、与冰心《通讯十七》的比较 56

十一、板书设计 57

十二、参考篇目 57

故乡的榕树 58

一、作者简介 58

二、新鲜贴切的标题 58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59

四、回忆部分的写法 59

五、抒情特色 60

六、开头和结尾 61

七、关于祈求树神之类的描写 61

八、发人深思的反问 61

九、板书设计 62

十、参考篇目 62

三元里抗英 63

一、历史背景 63

二、课题和内容的关系 64

三、段落划分 64

四、对课文的几点理解 64

五、以月、日系史实,层次分明 65

六、对比手法的运用 66

七、语言特色 66

八、补充注释 67

九、板书设计 68

十、参考篇目 68

苦斋记 69

一、刘基简介 69

二、作者的苦乐观及其意义 69

三、思想的局限性 70

四、段落划分 70

五、写景和议论相结合 71

六、结构严谨 71

七、对比强烈 71

八、语言精炼、鲜明、生动 71

九、对注释的不同意见 72

十、补充注释 73

十一、板书设计 73

十二、参考篇目 74

察传 74

一、解题 74

二、中心论点和论证特色 75

三、段落划分 76

四、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76

五、补充注释 77

六、和《察今》的比较 78

七、板书设计 79

八、参考篇目 79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80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80

二、韦中立简介 81

三、对文章主旨的不同理解 81

四、段落的不同划分 81

五、关于冠礼一例与题旨的关系 83

六、对一个难点的理解 83

七、写作特点 84

八、对比 85

九、板书设计 86

十、参考篇目 86

第二册 88

依依惜别的深情 88

一、作者简介 88

二、写作背景 88

三、关于题目 89

四、不同的分段 89

五、记、叙、议、描写、抒情相结合,以情为主 90

六、点面结合选用材料 91

七、“欲扬先抑”的手法 92

八、整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92

九、反衬、对比、比喻 92

十、人称的换用 93

十一、板书设计 93

十二、参考篇目 93

壮士横戈 94

一、时代背景 94

二、关于课文 94

三、浓厚的感情色彩 95

四、点面结合 95

五、多种表达方式 95

六、文字上存在的问题 96

七、板书设计 99

八、参考篇目 99

黄山记 100

一、关于结构 100

二、深蕴的内涵 102

三、表现手法多样 102

四、语言富有特色 103

五、史实质疑 104

六、板书设计 104

七、参考篇目 105

幼学记事 105

一、作者简介 105

二、写作背景 105

三、选材、布局的特点 106

四、熔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 107

五、详略得当 108

六、语言幽默诙谐 108

七、插叙、补叙、倒叙 109

八、对比、比喻、重复、引用 109

九、板书设计 110

十、参考篇目 110

时钟 111

一、题解 111

二、结构安排 112

三、都用“滴答、滴答”起笔的用意 113

四、语言的艺术特点 113

五、对几个句子的理解 115

六、板书设计 116

七、参考篇目 117

故都的秋 117

一、作者简介 117

二、解题 118

三、段落划分 118

四、整体对称,首尾呼应 119

五、布局巧妙,层次分明 119

六、情景交融 120

七、体物入微,笔触细腻 120

八、材料典型,有详有略 121

九、移步换景,烘托映衬 121

十、语言特色 121

十一、板书设计 122

十二、参考篇目 122

苏武 123

一、班固和汉书 123

二、段落的划分 124

三、写作特点 124

四、难句辨析 126

五、板书设计 127

六、参考篇目 127

海瑞传 128

一、明史和张廷玉 128

二、时代背景 129

三、文眼、顺序、线索 129

四、选材、用材 129

五、对“自读提示”的一点异议 130

六、补充注释 130

七、几个虚词 131

八、板书设计 132

九、参考篇目 133

答李翊书 133

一、关于李翊 133

二、解题 133

三、一些可资借鉴的见解 134

四、段落划分和内容评析 134

五、写作特点 135

六、难句分析 136

七、板书设计 137

八、参考篇目 138

问说 138

一、刘开简介 138

二、写《问说》的原因 139

三、对《问说》的“说”字的理解 139

四、思想内容 140

五、段落划分 140

六、写作特点 141

七、和《师说》的相似处 141

八、补注 141

九、板书设计 142

十、参考篇目 142

训俭示康 143

一、解题 143

二、教育意义和局限 143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144

四、课文的脉络和主旨 145

五、写作特色 145

六、补充注释 146

七、板书设计 146

八、参考篇目 147

第三册 149

谈谈虚和实的关系 149

一、作者简介 149

二、解题 149

三、中心思想 150

四、不同的分段 150

五、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 152

六、语言特色 154

七、板书设计 154

八、参考篇目 154

纳谏与止谤 155

一、作者简介 155

二、解题 156

三、不? 156

四、鲜明的对比 157

五、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 158

六、语言特色 159

七、语言上存在的问题 160

八、板书设计 163

九、参考篇目 163

当说必说 164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164

二、段落划分 165

三、逐层论证 166

四、对照手法 166

五、语言特色 167

六、板书设计 167

七、参考篇目 168

鲁迅的治学方法 168

一、解题 168

二、引证和例证 169

三、辩证的分析 169

四、归纳推理 169

五、结构的特点 170

六、补充注释 170

七、板书设计 174

八、参考篇目 174

文与理 175

一、作者简介 175

二、段落划分 176

三、正反对照 176

四、归纳和演绎 177

五、全面周到,重点突出 177

六、典型事例 177

七、课文指瑕 178

八、作者谈本文创作 179

九、板书设计 180

十、参考篇目 180

雄关赋 181

一、作者简介 181

二、解题 181

三、不同的分段 182

四、寓情于景,以景抒情 184

五、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联想 184

六、巧妙应用非主谓句 184

七、语言特色 185

八、课文指瑕 185

九、板书设计 187

十、参考篇目 187

五蠹 188

一、解题 188

二、段落的不同划分 188

三、论证、修辞的特色 189

四、对第2自然段的一些看法 189

五、对注释的意见和补充 190

六、对节选的意见 192

七、板书设计 193

八、参考篇目 193

论语二则 194

一、《论语》简介 194

二、有关季氏的一些情况 195

三、主题及其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195

四、《季氏将伐颛臾》的段意 195

五、对孔子的“均”和“安”的政治主张的看法 196

六、对孔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看法 196

七、课文在论辩上的特色 197

八、对几个难句的解释 197

九、板书设计 199

十、参考篇目 200

冯谖客孟尝君 201

一、刘向和《战国策》简介 201

二、孟尝君与养士 201

三、主题思想 202

四、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 202

五、段落划分 202

六、先抑后扬的写作特色 203

七、映衬手法 204

八、结构巧妙、语言传神 205

九、板书设计 206

十、参考篇目 206

毛遂自荐 207

一、时代背景 207

二、对主题思想的几种不同意见 208

三、段落的划分 209

四、毛遂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209

五、迭复的语言特色 210

六、对课文中几处文字的看法 211

七、补充注释 211

八、毛遂与侯赢、冯谖的异同 211

九、“毛遂自荐”的现实意义 211

十、板书设计 212

十一、参考篇目 212

第四册 214

思考的威力 214

一、关于开头 214

二、不同的分段 215

三、阐述“怎样思考”的方式 216

四、夹叙夹议 216

五、关于论证 217

六、课文指瑕 218

七、板书设计 219

八、参考篇目 220

错字小议 220

一、解题 220

二、不同的分段 221

三、简明凝炼,朴素自然 222

四、幽默风趣,如道家常 222

五、善用例证 222

六、关于“校勘”的几段 223

七、“孩儿懑”和“冷汤水” 223

八、补注 223

九、板书设计 225

十、参考篇目 225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225

一、写作背景 225

二、不同的分段 226

三、写作特点 227

四、难句简释 228

五、费解的“稍稍蹶起” 230

六、章士钊与林语堂 231

七、板书设计 231

八、参考篇目 231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32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232

二、不同的分段 233

三、立论新颖,发人深思 233

四、比较同异 234

五、语言特色 234

六、层层深入,反复论证 235

七、第6自然段的作用 235

八、课文指瑕 235

九、板书设计 236

十、参考篇目 236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237

一、作者和《文艺学习》 237

二、不同的分段 238

三、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 239

四、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239

五、语言朴素自然 240

六、“浮雕”与“音乐性” 240

七、词语补释 240

八、课文指瑕 241

九、板书设计 241

十、参考篇目 241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242

一、作者及本文简介 242

二、关于主题 243

三、节意的不同概括 244

四、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245

五、拟人化的写法 245

六、想象、联想、幻想 245

七、为什么要假设“我死去” 246

八、长句、对偶、排比、借代等的运用 246

九、作者谈树和写作 247

十、板书设计 248

十一、参考篇目 248

货殖列传序 249

一、解题 249

二、关于《货殖列传序》的序 250

三、本文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 250

四、不同的分段 251

五、写作特色 251

六、对一些语句的理解 252

七、对注释的商榷 254

八、板书设计 256

九、参考篇目 256

与陈伯之书 257

一、丘迟与陈伯之 257

二、有关此信的情况 257

三、写作特点 258

四、本文的局限 261

五、注释辨析 261

六、板书设计 263

七、参考篇目 264

归去来兮辞 265

一、陶渊明简介 265

二、创作背景 265

三、“辞”是诗体 266

四、关于“辞官” 266

五、对思想内容的几种看法 267

六、不同的分段 267

七、写作特色 268

八、对两个句子的理解 269

九、有关评价 269

十、板书设计 270

十一、参考篇目 270

阎典史传 271

一、时代背景 271

二、主题思想 271

三、段落划分 272

四、写作特色 273

五、 对注释的意见和补充 273

六、阎典史守城的思想基础 276

七、作者对江阴抗清斗争的态度 276

八、板书设计 277

九、参考篇目 277

马伶传 277

一、社会背景 277

二、侯方域简介 278

三、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279

四、不同的段落划分 279

五、写作特色 280

六、补充注释 281

七、词语辨析 281

八、课文的启示 282

九、另一篇写马伶的文章 282

十、板书设计 283

十一、参考篇目 283

第五册 284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284

一、解题 284

二、结构分析 284

三、《水浒》的人物描写 284

四、作者对《水浒》结构特点的归纳 285

五、为什么以人物描写和结构作为评论中心 286

六、为什么举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为例 286

七、为什么对三人落草的原因写得详,对其出场则写得略 287

八、语言精练,生动 287

九、对茅盾《水浒》人物描写特点意见的不同看法 288

十、板书设计 289

十一、参考篇目 289

呆气 290

一、作者和题目 290

二、中心论点和结构 291

三、论据面广,典型性强 292

四、形式多样的论证方法 293

五、说理严密而文气酣畅 293

六、对几个句子的解析 294

七、对一个长句的不同看法 295

八、板书设计 296

九、参考篇目 296

谈朱自清的散文 297

一、关于题目 297

二、不同的分段 298

三、总起分论的结构特色 299

四、引述、分析和评价有机结合 300

五、反复涵咏,上下融通 300

六、对几个句子的解析 301

七、补充注释 302

八、板书设计 304

九、参考篇目 304

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 304

一、题解 304

二、结构分析 305

三、奇妙优美意境的揭示 306

四、总评和点评相结合的方法 306

五、这篇评论的特点 307

六、对几处文字的商榷 307

七、板书设计 310

八、参考篇目 311

毛遂不避嫌疑 311

一、解题 311

二、不同的分段 311

三、中心论点 313

四、有破有立,融“驳”、“立”于一笔 313

五、活用典故,古为今用 314

六、对比论证,是非分明 314

七、辩证说理,无懈可击 314

八、语言利落,富于变化,饶有风趣 315

九、课文指瑕 315

十、板书设计 316

十一、参考篇目 316

痛惜之余的愿望 317

一、解题 317

二、不同的段落划分 317

三、四点愿望围绕“痛惜”展开 318

四、文章的针对性和议论的角度 318

五、极有分寸的用语 319

六、注释性括号的作用 320

七、语言上存在的问题 321

八、板书设计 322

九、参考篇目 322

杂文四则 323

一、作者和解题 323

二、文分四篇,意归一旨 324

三、各篇侧重和结构 325

四、论证的特色 326

五、多姿多彩的引用论证 326

六、有关本文的书名号 327

七、板书设计 328

八、参考篇目 328

人和狼的搏斗 329

一、解题 329

二、不同的分段 329

三、引人入胜的“述读” 330

四、层层深入,步步升华的“发感” 331

五、选材与结构 332

六、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333

七、寓议于叙的写法 334

八、板书设计 334

九、参考篇目 334

青春是美丽的 335

一、解题 335

二、不同的段落划分 335

三、内容分析 336

四、开合擒纵的技巧 339

五、科学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339

六、论证方法多,说服力强 340

七、板书设计 341

八、参考篇目 341

学习写调查报告 343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343

二、“做好调查工作,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前提” 343

三、必须如实反映情况 343

四、写好“主文” 344

五、写调查报告的根本要求 345

六、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346

七、板书设计 347

八、参考篇目 347

昔日荒山变绿洲 348

一、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348

二、不同的段落划分 348

三、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349

四、用材料说明观点的几种方法 350

五、命题新颖统一 350

六、对比手法的运用 351

七、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51

八、调查报告应具备的基本内容 351

九、板书设计 352

十、参考篇目 352

写总结的几个问题 352

一、题解 352

二、围绕一个“写”字展开说明 353

三、总结和计划 353

四、一般的总结应具备的内容 354

五、写总结的“避免”与“忌讳” 354

六、对说明观点的材料的理论分析 355

七、“总结”与“调查报告”写法上的异同 355

八、《学习写调查报告》与《写总结的几个问题》两文详略的比较 356

九、总结的分类 356

十、板书设计 357

十一、参考篇目 3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