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牡丹全书  上
中国牡丹全书  上

中国牡丹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牡丹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4632635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猪病防治下一篇:肉鸡快速饲养法
《中国牡丹全书 上》目录

第一编 中国牡丹的由来与发展 3

第一章 起源 3

第一节 释名 3

第二节 野生类群的起源 3

一、芍药属植物系统分类地位 3

二、关于芍药属牡丹组植物起源的推断 5

第三节 栽培类群的起源 5

一、牡丹野生种早期驯化栽培的历史考证 5

二、中国牡丹栽培类群形成和演化的特点 5

第二章 栽培简史 8

第一节 概述 8

第二节 全国各地牡丹栽培历史及现状 10

一、河南牡丹 10

二、陕西牡丹 13

三、山东牡丹 14

四、河北牡丹 16

五、北京及天津牡丹 16

六、山西牡丹 17

七、安徽牡丹 18

八、江苏牡丹 19

九、浙江牡丹 20

十、上海牡丹 20

十一、湖北及湖南、江西牡丹 21

十二、甘肃牡丹 21

十三、宁夏及青海、新疆牡丹 23

十四、四川及重庆牡丹 23

十五、云南牡丹 24

十六、贵州牡丹 24

十七、西藏牡丹 25

十八、广东及广西、福建牡丹 25

十九、台湾及香港、澳门牡丹 26

二十、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牡丹 26

第三章 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 28

第一节 中国牡丹向日本的传播与日本牡丹的发展 28

一、早期的引种栽培 28

二、品种改良与日本牡丹品种群的形成 28

三、日本牡丹的发展 28

四、日本牡丹向西方的传播 29

五、20世纪中日牡丹的交流 29

第二节 中国牡丹向欧洲的传播与欧洲牡丹的发展 30

一、早期的考察与引种 30

二、福琼的引种与欧洲品种群的形成 31

第三节 中国、欧洲、日本牡丹向美国的传播及美国牡丹的发展 32

一、美国的牡丹引种和牡丹发展概况 32

二、桑德斯的育种成就 32

三、美国牡丹芍药协会概况 32

第四节 中国野生牡丹在国外的传播 33

一、紫牡丹、黄牡丹、大花黄牡丹和狭叶牡丹在国外的引种 34

二、矮牡丹、紫斑牡丹与杨山牡丹在国外的引种 34

第四章 牡丹的应用 36

第一节 观赏价值 36

第二节 药用价值 37

一、丹皮的性状和药用成分 37

二、丹皮的药性和功能 38

三、丹皮的临床应用 38

第三节 食用价值 39

第四节 商品开发 43

一、概况 43

二、国内市场 44

三、国际市场 44

第五节 牡丹花会 45

一、概述 45

二、各地牡丹花会 46

第五章 牡丹选为国花 50

第一节 评选国花的意义 50

第二节 组织评选国花活动的办法和过程 51

第三节 评选国花的条件和根据 52

一、当选国花的条件 52

二、确定牡丹为国花的主要根据 52

第六章 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 53

一、中国牡丹芍药协会的成立 53

二、第一届年会 53

三、第二届年会 54

四、第三届年会 54

五、第四届年会 55

六、第五届年会 55

七、第六届年会 56

第二编 牡丹种质资源 61

第七章 野生种质资源 61

第一节 野生种的发现与分类 61

一、发现 61

二、分类 61

三、分种检索表 63

第二节 科属及种的形态特征 68

一、科、属的形态特征 68

二、种的形态特征 68

第三节 野生牡丹的分布与生境 78

一、牡丹组植物的两大分布区 78

二、种的分布与生境 79

第四节 野生牡丹濒危原因及其保护 84

一、野生牡丹分布范围日趋缩小 84

二、野生牡丹致濒的主要原因 84

三、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85

第八章 栽培种质资源 87

第一节 品种的演化和形成 87

一、花色的演化 87

二、花期的演化 88

三、花型的演化 89

第二节 品种分类与品种分类系统 90

一、概述 90

二、牡丹品种的花型分类 91

三、牡丹栽培类群的划分 93

四、中国牡丹品种分类系统 95

第三节 品种调查记载标准 96

一、株态 96

二、枝干性状 98

三、芽形与芽色 98

四、叶丛与叶形 99

五、花蕾的基本形状 100

六、原有花瓣的形状 101

七、原有花萼形态及其瓣化后的变异形状 101

八、原有雄蕊及其瓣化后的形状 102

九、原有雌蕊及其瓣化后的形状 102

十、果实及种子形状 102

十一、花型 102

第四节 古代园艺品种 103

一、研究概况 103

二、古代园艺品种 105

第五节 当代园艺品种 137

一、研究简史 137

二、中原牡丹品种 139

三、西北牡丹品种 154

四、江南牡丹品种 161

五、西南牡丹品种 163

六、其他牡丹品种 164

第六节 品种资源圃建设 165

一、目的意义 165

二、技术规程 165

第九章 牡丹新品种选育 167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167

一、育种简史 167

二、发展现状 168

第二节 育种方向 168

一、提高观赏品质 168

二、延长花期 169

三、增强抗性 169

四、根据不同栽培目的或市场需求选育新品种 170

第三节 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 170

一、遗传与变异 170

二、基因决定遗传性状 170

三、物种间亲缘关系 170

第四节 牡丹的花器构造与开花授粉习性 171

一、牡丹的花器构造 171

二、牡丹的开花习性 171

三、牡丹的授粉生物学 171

第五节 新品种选育方法 172

一、引种驯化 172

二、选择育种 174

三、杂交育种 176

四、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181

第六节 新品种评选标准和命名法则 182

一、百分制评选标准 182

二、层次分析法 183

三、新品种命名法则 184

第七节 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 184

一、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84

二、中国牡丹芍药品种登录办法 185

三、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186

第十章 古今牡丹名园与古牡丹 190

第一节 古代牡丹名园 190

一、概述 190

二、古代牡丹名园 190

第二节 当代牡丹名园 196

一、概述 196

二、当代牡丹名园 197

第三节 中国古牡丹 204

一、概述 204

二、全国各地的古牡丹 204

第三编 牡丹的习性与栽培 211

第十一章 生物学特性 211

第一节 生态习性 211

一、野生种的生态习性 211

二、栽培品种的生态习性 212

第二节 生长发育特性 214

一、牡丹的生命周期与年周期 214

二、芽的类型与特性 215

三、花芽分化 216

四、枝条的生长特点 218

五、开花过程与特点 218

六、根系的生长 219

第三节 物候学特性 219

一、牡丹的物候期 219

二、牡丹的开花物候及其影响因素 220

三、牡丹花期预测 222

第四节 繁殖特性 222

一、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 222

二、无性(营养)繁殖特性 224

第十二章 繁殖方法 226

第一节 播种繁殖 226

一、概述 226

二、种子的采收与处理 226

三、整地与播种 227

四、播种苗的管理与移植 227

第二节 分株繁殖 228

一、概述 228

二、牡丹分植技术 228

第三节 嫁接繁殖 229

一、概述 229

二、砧木与接穗的选择 230

三、嫁接时间 230

四、嫁接方法 231

五、嫁接苗的栽植与管理 233

第四节 扦插繁殖 234

一、概述 234

二、扦插繁殖的类别及最佳期 234

三、插床与基质的准备 234

四、插条的选择与处理 235

五、扦插方法 235

六、扦插苗的管理 235

七、扦插苗的移植 236

第五节 压条繁殖 236

一、概述 236

二、压条繁殖方法 236

三、压条苗的移植 237

第六节 组织培养法 238

一、概述 238

二、组织培养技术 238

第十三章 露地栽培 242

第一节 古代中国牡丹栽培管理经验 242

一、择地与栽植 242

二、浇灌 242

三、养护 243

四、病虫防治 243

五、禁忌 244

六、变色 244

第二节 中原牡丹的露地栽培 244

一、择地与整地 244

二、品种配置及其他植物的配置 245

三、栽植方法与技术要求 246

四、管理措施 247

第三节 寒地牡丹的露地栽培 250

一、品种选择 250

二、越冬保护与春季管理 250

第四节 南方牡丹的露地栽培 251

一、观赏牡丹栽培 251

二、药用牡丹(‘凤丹’)栽培 251

第五节 牡丹特殊树形的培养 252

一、独干牡丹的培养 252

二、大丛多花牡丹的培养 253

第十四章 盆栽与无土栽培 254

第一节 牡丹盆栽技术 254

一、概述 254

二、盆栽技术 254

三、微型牡丹的培养 256

第二节 牡丹的无土栽培 257

一、概述 257

二、无土栽培技术 257

三、家庭无土栽培 259

第十五章 促成栽培与抑制栽培 261

第一节 发展简史 261

第二节 基本原理与关键环节 261

一、促成栽培的基本原理 261

二、促成栽培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262

第三节 技术要点 264

一、牡丹冬季促成栽培技术要点 264

二、牡丹春季促成或抑制栽培技术要点 267

三、牡丹夏季抑制栽培技术要点 267

四、牡丹秋季促成和抑制栽培技术要点 268

第十六章 病虫害及其防治 269

第一节 概述 269

第二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269

一、灰霉病 269

二、红斑病(褐斑病) 272

三、褐斑病(轮斑病) 273

四、柱隔孢叶斑病 273

五、白粉病 273

六、病毒病 274

七、枯萎病 274

八、茎腐病 274

九、炭疽病 275

十、根结线虫病 275

十一、白绢病 276

十二、紫纹羽病 276

十三、牡丹根腐病 277

十四、牡丹立枯病 277

第三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278

一、吹绵蚧 278

二、天牛类 278

三、金龟甲类 279

四、蜗牛 280

五、家白蚁 281

第四节 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 282

一、北京地区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 282

二、洛阳地区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 283

第十七章 牡丹的商品生产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第二节 苗木生产 284

一、根据市场需求安排苗木生产 284

二、提高苗木繁殖系数的组织管理措施 284

三、苗木调运与出口中应注意的问题 286

第三节 切花生产 286

一、切花品种的选择 286

二、切花生产的主要方式 287

三、大田切花生产技术 287

四、切花的周年供应 288

第四节 药材生产 289

一、药用牡丹的种类与栽培方式 289

二、药材采收、加工和分级 289

第五节 其他商品生产 290

一、案头牡丹的培育 290

二、牡丹花的异地展览 290

第十八章 科学研究 291

第一节 概述 291

第二节 主要成果与成就 292

一、对牡丹遗产的调查、发掘与整理 292

二、中国牡丹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292

三、品种起源、演化与品种分类的研究 294

四、引种驯化与资源圃建设 295

五、新品种选育 296

六、繁殖特性研究和繁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296

七、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与创新 297

八、牡丹花期调控理论与技术的新探索 298

第三节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 299

一、牡丹花芽分化的观察 299

二、细胞遗传学研究 299

三、解剖学研究 301

四、孢粉学研究 301

五、牡丹花色与色素组成的研究 301

六、开花生理的研究 302

七、牡丹秋发机理的研究 302

八、保护生物学研究 302

九、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302

第四节 科研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03

一、当前牡丹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03

二、发展对策 303

第四编 牡丹文化 309

第十九章 牡丹文化概论 309

第一节 牡丹文化的构成 309

一、牡丹文化的概念 309

二、牡丹文化的构成 309

第二节 牡丹文化的发端与发展 310

一、牡丹文化的发端 310

二、历史时期牡丹文化的发展 3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文化的发展 310

第三节 牡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11

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311

二、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 313

三、浓重的文学艺术氛围和美学特征 313

四、丰富的花卉园艺学内容 314

五、太平盛世的文化现象 315

第二十章 牡丹与诗词文赋 316

第一节 牡丹诗词概说 316

一、牡丹诗词发展概况 316

二、牡丹诗词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317

第二节 古代牡丹诗词选录 322

一、先秦《诗经》中的芍药(牡丹)诗 322

二、唐、五代牡丹诗 323

三、宋代牡丹诗词 368

四、金、元代牡丹诗词 528

五、明代牡丹诗词 541

六、清及近代牡丹诗词 556

第三节 现当代牡丹诗词选录 581

一、现当代牡丹旧体诗词 581

二、现当代牡丹新诗 621

第四节 牡丹文赋 647

一、概述 647

二、牡丹赋选录 647

第二十一章 牡丹与歌唱艺术 687

第一节 牡丹歌曲的发展历程 687

一、概述 687

二、牡丹歌曲选录 687

第二节 牡丹与西北民歌——“花儿” 694

第二十二章 牡丹的故事传说与小说、戏剧、影视 699

第一节 牡丹的故事传说 699

第二节 牡丹小说 713

一、概述 713

二、部分牡丹小说实录 714

第三节 牡丹戏剧 723

一、概说 723

二、《绿牡丹》(明代)、《牡丹仙子》(当代)实录 724

第四节 牡丹与电影、电视及其他 781

一、概述 781

二、《秋翁遇仙记》(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牡丹》十集电视风光艺术片(解说词)实录 783

第二十三章 牡丹与书法绘画艺术 812

第一节 牡丹与书法 812

一、概述 812

二、历代牡丹书法选录 813

第二节 牡丹与绘画艺术——牡丹卷轴画 817

一、概述 817

二、历代牡丹卷轴画 81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牡丹画 820

四、历代牡丹画作品选录 821

第三节 牡丹与绘画艺术——牡丹壁画 821

一、概述 821

二、墓穴壁画 822

三、建筑壁画 823

第二十四章 牡丹与工艺美术 824

第一节 概述 824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牡丹形象的普及 824

二、各类吉祥装饰图案中的牡丹形象 824

三、牡丹吉祥图案构成方式与艺术特色 825

第二节 牡丹与服饰文化(织绣) 833

第三节 牡丹与陶瓷艺术 834

一、陶器上的牡丹纹饰与图案 834

二、瓷器上的牡丹纹饰与图案 835

第四节 牡丹与雕饰艺术 839

一、木雕牡丹图案 839

二、砖雕牡丹图案 840

三、石刻牡丹图案 841

第五节 邮票、货币及其他饰物上的牡丹图案 847

一、中国邮票上的牡丹图案 847

二、流通货币上的牡丹图案 847

三、金银器上的牡丹图案 848

四、铜镜上的牡丹纹 848

五、历代牡丹艺术品及当代牡丹工艺品彩照选录 849

第五编 牡丹文献 851

第二十五章 牡丹谱录概述 851

第一节 牡丹谱录发展简史 851

一、谱录的发端与发展 851

二、历代牡丹谱录及研究概况 851

第二节 中国牡丹谱录的特点与成就 852

一、主要特点 852

二、中国牡丹谱录的成就 853

第二十六章 历代牡丹谱录选录 855

第一节 宋代牡丹谱录 855

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855

二、周师厚《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 859

三、张邦基《陈州牡丹记》 862

四、胡元质《牡丹记》 862

五、陆游《天彭牡丹谱》 863

第二节 明代牡丹谱录 866

一、薛凤翔《牡丹史》 866

二、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牡丹》 903

第三节 清代牡丹谱录 906

一、苏毓眉《曹南牡丹谱》 906

二、陈淏子《花镜·牡丹》 908

三、《法华乡志·土产卷·牡丹专记》 909

四、余鹏年《曹州牡丹谱》 910

五、计楠《牡丹谱》 916

六、赵孟俭、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 921

第二十七章 当代牡丹著作简介及牡丹论文摘要 933

第一节 当代牡丹著作简介 933

第二节 当代牡丹论文摘要 937

一、植物分类学与系统植物学研究 937

二、细胞遗传学研究 943

三、解剖学、孢粉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948

四、品种起源、演化与品种分类研究 952

五、繁殖特性与繁殖栽培技术研究 956

六、花芽分化、开花生理与切花保鲜研究 960

七、花期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 964

八、引种驯化与杂交育种研究 967

九、病虫防治技术研究 969

第六编 古今牡丹人物志 973

第二十八章 古今牡丹人物志 973

第一节 概述 973

第二节 古代牡丹人物志 973

第三节 当代牡丹人物志 976

附录 1013

附录1 中原牡丹品种群中具有典型代表的牡丹品种 1013

附录2 西北紫斑牡丹新品种名录 1017

附录3 牡丹芍药栽培管理月历 1022

附录4 山东菏泽牡丹输出一览表 1024

附录5 世界各国国花 1033

附录6 参考文献 1042

附录7 牡丹文献索引 10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