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实践的逻辑
实践的逻辑

实践的逻辑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森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707388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实践的逻辑》目录

第一部分 去魅“实践” 3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3

一 去魅 3

二 方法论的反思 10

第二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劳动”的替代与科学化 22

一 症结之一:以“制作”和“劳动”替代“实践” 22

二 症结之二:实践及实践世界的科学化 30

第三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40

一 三种模式 40

二 大众社会的哲学写作 44

三 马克思的写作模式 48

四 进一步的讨论 54

第四章 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批判 60

一 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61

二 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65

三 自悖性的凸现 72

四 总结:走向一种新的主体性 77

第二部分 实践的近代逻辑及其突破 83

第五章 从主体性到社会性 83

第六章 整合“实践”的“劳动”:迈向自然化 88

一 出发点:“自然”还是文化(意识形态) 89

二 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性 93

三 “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概念? 98

四 从“劳动”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观的自然化 103

第七章 “实践”的自然化:从“发展”的视角看 106

一 (超历史的)一般对(历史的)特殊 106

二 “历史”的现代化=普遍化? 110

三 发展主义与三种“情境” 115

第八章 自然化与浪漫化及其统一 119

一 实践的自然化及其后果 119

二 实践的浪漫化 122

三 和解与统一是否可能 130

第九章 实践、和解与现代辩证法 137

一 现代启蒙辩证法:范围与根基的拓宽 138

二 现代辩证法的主体性根基 144

三 整合与裂变:现代辩证法的两种状态 148

第三部分 实践的逻辑 157

第十章 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模式变迁 157

一 以“劳动”充作“实践” 157

二 从生活世界解释模式到生存论模式 160

三 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积累型“实践” 163

四 向伦理—政治型活动的“实践”的恢复 166

五 面临生活的自悖谬、昭示审慎的“实践” 168

六 几点简要结论 172

第十一章 从“劳动”到“实践” 174

一 概念的讨论 174

二 “劳动”的承载与负重 178

三 坍塌与重思 180

四 “劳动的终结” 183

五 劳动的社会性进一步凸现“实践”出场 185

六 时尚与劳动的融合:社会性的强化 188

七 内容的表现重于内容本身:符号与指涉物的新关系 195

八 两种方案的选择 198

九 从“劳动”走向“实践” 204

第十二章 实践的逻辑 209

一 学院派思维与实践逻辑 209

二 三点结论 215

三 从学院派逻辑到形而上学抽象:“实践逻辑”消解的对象? 222

第十三章 自悖谬、外推与实践逻辑 234

一 去远与推远:两种不同的机制[主体性与外推] 235

二 外推的逻辑与空间的拓展 238

三 越推越远的外推:从个体到群体 243

四 更远的外推:国际层面 248

五 最远的外推 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