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1137512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在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的基础上内容和难度都有所增加
《文学理论》目录

上篇文学是什么 3

引言文学与世界 3

第一部分 文学的构成 13

第一章 文学的功能与机制 13

一文学的再现 13

二文学的功能 17

三文学的机制 22

第二章 作者 26

一作者的个性 26

二文学的想象 29

三无意识 33

第三章 文本 38

一从作品到文本 38

二互文性 41

三作为话语的文本 45

第四章 文类 49

一什么是文类 49

二文类的划分 53

三文类的变迁 57

第五章 叙事话语 61

一叙事话语 61

二故事与情节 65

三叙事功能 68

四叙事呈现 71

五叙事声音 75

第六章 抒情话语 80

一抒情话语与抒情诗 80

二诗歌的语言组织 84

三诗意 90

第七章 修辞 96

一什么是修辞 96

二修辞与文类 99

三修辞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102

第八章 传播媒介 107

一电子媒介与文化 107

二文字与影像 110

三电子时代的文学 114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 121

第九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 121

一传统的定位 121

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 123

三审美产生意识形态 126

四文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128

第十章 文学与历史 131

一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131

二作为野史的小说 134

三文学与历史的想象 138

第十一章 文学与宗教 142

一原始宗教与文学的起源 142

二宗教文学与艺术宗教 145

三宗教象征与文学象征 148

四佛禅思维与超现实主义 150

五宗教与文学价值的构成 153

第十二章 文学与民族 156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 156

二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文学 159

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64

四后殖民批评与民族主义文论 167

第十三章 文学与地域 171

一地域与文学风格 171

二地域及其超越 176

三“批判的地域主义” 179

第十四章 文学与道德 182

一道德的批评 182

二道德与审美 185

三道德与历史 189

第十五章 文学与性别 192

一性别的文化属性 192

二文学与性别 195

三女性文学或女性写作 198

四性别观点的超越 203

下篇如何研究文学 209

引言文学性与开放的研究 209

第一部分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 221

第十六章 文学史与经典 221

一文学史的兴起 221

二经典、经典化与权力 224

三压抑与反叛 227

四经典、文学教育与文化认同 230

第十七章 文学史与大众文学 233

一经典体系与大众文学 233

二大众文学的传播 235

三大众文学的两种涵义 237

四批判与肯定 239

第十八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243

一西方术语的引入 243

二广义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245

三文学史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246

四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范式转换 249

第十九章 现实主义 254

一现实主义概念的缘起 254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255

三现实主义的泛化 258

四被质疑的现实主义 260

第二十章 现代主义 263

一现代主义的历史 263

二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 265

三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271

第二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 273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之源 273

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77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280

第二部分 批评与阐释 285

第二十二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 285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285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源与“现代转换” 288

三判断的意义 290

四20世纪的文学批评 294

第二十三章 文学批评与作家中心传统 298

一作家中心的观念 298

二批评的挑战 300

三精神分析学与作家研究 302

四对话关系 304

第二十四章 文学批评与作品的研究 307

一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 307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309

三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 312

四作品形式分析的层面 315

第二十五章 文学批评与接受理论 318

一接受理论与阐释学 318

二读者的积极意义 321

三问题与展望 324

第二十六章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327

一文化研究的崛起 327

二文化结构的描述 329

三研究对象的转移 331

四未来的问题 334

后记 3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