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法家金言
法家金言

法家金言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光辉,金玉编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2035310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如果按照地域来划分,法家可以分为齐法家和晋法家,其中晋法家可以作为法家的主流,它的产生以三晋文化和秦文化作为基础,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重农抑商和严刑峻法的倾向,在夸大刑罚的作用的同时,否认道德的教化作用。齐法家是以齐文化作为背景,其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假托管仲之名的《管子》一书中,其法治思想较为理性和温和;在重农重本的同时不主张抑商,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重道德的教化。一般而言,法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基本特征:以利己主义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强调法的绝对意义,因而主张严刑峻法;注重通过加强耕战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集大权于君主一身。法家的思想理论得到了秦王朝的实践,是秦王朝制定政策的主要的指导思想。但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强大统一的秦王朝开始到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却如昙花一现,只存在短短的十五年。随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法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从此消失了,尽管它的一些积极因素为后人所吸收,对后世还有影响。想当初,秦始皇得到法家理论时如获至宝,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两者在实践中的结合犹如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料自己的王朝反成了它的殉葬品。不可否认,法家思想中
《法家金言》目录

前言 1

一、《管子》 2

1.治国之道 2

错国于不倾之地 2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3

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 3

丰国之谓霸,兼正诸国之谓王 4

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 5

决之则行,塞之则止 5

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 6

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6

道、德、义、礼、法 7

夺柄失位,令不行 8

执利之在,民自美安 8

据有余而制不足,民无不累于上 9

现予之形,不现夺之理 10

泉雨五尺,其君必辱 11

2.以民为本 12

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12

且怀且威,则君道备 12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 13

自媒之女,丑而不信 14

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 15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15

备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 16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17

自万仞之山,播而入深渊 18

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19

我有过为,民毋过命 19

长者断之,短者续之 2

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 21

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 22

辐凑并进,则明不塞 22

亲近者言无事 23

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 24

3.注重法治 24

非一令而民服之,不可以为大善 24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 25

凡令之行,必待近者之胜 25

号令不足以使下 26

禁胜于身,令行于民 27

社稷戚于亲 27

任法而不任智 28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28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 29

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 29

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 30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31

虽有明智高行,不能废法而治国 31

4.以德化民 32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2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33

礼义廉耻 34

召远者使无为,亲近者言无事 34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5

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35

敬而待之,爱而使之 36

5.赏罚得当 37

喜之有微,恶之有刑 37

明君在上,刑省罚寡 37

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 38

赏罚之制,无逾于民 39

6.藏富于民 39

府不积货,藏于民 39

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 40

今日不为,明日无货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1

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42

7.选拔贤良 43

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43

选贤论材,待之以法 43

事其内无事其外,事其小无事其大 44

宁过于君子,毋失于小人 45

多忠少欲,为人臣之广道 45

8.经典故事 46

桓公东游 46

鸿鹄之喻 47

粟禾之喻 48

啧室之议 49

石璧之谋 50

青茅之谋 51

二、子产 54

文德与武功 54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54

朝夕而行,行无越思 55

不毁乡校 55

论尹何为邑 56

与人同欲,尽济 58

为政莫如猛 59

三、李悝 61

杀人者诛 61

米贵伤民,谷贱伤农 61

取有余以补不足 63

自多则辞受,辞受则原竭 65

四、《商君书》 69

1.变法图强 69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6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70

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71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71

2.任法去私 72

官爵可得而有常 72

凡人臣之事君,多以主所好事君 73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74

明主爱权重信,不以私害法 75

任法去私,国无隙蠹 75

善治者,使跖可信 76

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 77

仁者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 78

托其势者,虽远必至 78

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 79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 80

名分已定,贫盗不取 81

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 82

3.赏罚并用 82

无敌者强,多力者王 82

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 83

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 84

好恶者,赏罚之本 84

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 85

壹赏、壹刑、壹教 86

欲战其民,必以重法 87

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87

4.严刑峻法 88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 88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 89

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90

以刑治则民畏,民畏则无奸 91

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 92

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93

5.强国弱民 93

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93

重富者强,重贫者弱 94

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 94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95

以其所难,胜其所易 96

民有私荣,则贱位卑官 97

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98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98

五、《慎子》 101

圣人无事 101

势位足以屈贤 102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102

下之所能,上之所用 103

君臣之道 104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 105

位不两立 105

事断于法 106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108

六、《申子》 111

一臣专君,群臣皆蔽 111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 112

示天下无为 112

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 113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114

六慎 114

避舍请罪 115

七、《韩非子》 117

1.世道人情 117

饰其所矜,灭其所耻 117

备其所憎,祸在所爱 118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 119

先王仁义,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 120

相为则相怨,自为则易和 120

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 122

以数度臣 123

计算之心 124

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125

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 126

言之为物也,以多信 126

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127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 128

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 129

说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 129

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 130

2.治国之道 132

去好去恶,臣乃现素 132

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132

国无常强,无常弱 133

亡王之机 134

釜鬵之行 134

意无所制 135

知心知事 136

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37

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38

立道于往古,垂德于万世 138

不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 139

良药苦口,忠言拂耳 140

不恃其不我欺,恃吾不可欺 140

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 141

观人之所肃,非行情也 141

法莫如显,术不欲现 142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143

越人救溺 144

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 144

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145

明于臣之所言,则别贤不肖如黑白 146

为政犹沐 147

3.任法去私 147

去私曲就公法,民安而国治 147

明主使法择人,使法量功 148

物有所宜,材有所施 149

不明察不能烛私,不劲直不能矫奸 150

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151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151

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152

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 153

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 153

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154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155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55

4.赏罚分明 156

疏贱必赏,近爱必诛 156

危死以其罪,安利以其功 156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57

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 158

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 158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159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160

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 161

赏者不德君,诛者不怨上 161

听言观行,以功用为之的彀 162

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 163

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164

宠必在爵,利必在禄 165

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165

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 166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 167

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 168

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168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169

劝之以赏,畏之以罚 170

以治去治,以言去言 171

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171

自攻者人也,攻人者数也 172

5.严刑峻法 173

赏之誉之,罚之毁之 173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173

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 174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175

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176

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 177

重刑明民,大制使人 178

6.集权专制 178

失刑德之患 178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 179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人主之左右不必贤 180

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 180

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 181

欲利尔身,先利尔君 182

人主以一国目视,以一国耳听 182

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183

不令之民 184

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 184

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 185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86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186

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 187

7.故事轶闻 188

韩昭侯罪侍者 188

和氏之璧 189

赵襄主学御 190

子夏见曾子 191

蚤虱之人 192

子胥出走 192

鲁人徙越 193

卫人嫁女 194

杨布击狗 194

三虱相争 195

防患于未然 195

中行文子出亡 196

真鼎与假鼎 197

三人成虎 197

徙辕立信 199

子之佯言白马 200

卫嗣公明察 200

李季见鬼 201

鬼魅易画犬马难 202

吴起吮脓 202

子皋为狱吏 203

少室周荐士 204

孔子解疑 205

宋人酤酒 206

治国最患社鼠 207

吴起休妻 208

秦昭王罚百姓 209

八、李斯 211

得时无怠 211

泰山不让士壤,河海不择细流 212

物极则衰 213

行督责之术 214

务重刑之法 215

立尊贵之势 217

议焚书之策 218

后记 2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