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新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50510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是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化学以及数学等多学科的集合体。它们为新药设计、药物质量评价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药代动力学以及从事新剂型新制剂研发和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与药物效应间的关系 2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2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 3

第三节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4

第四节 生物药剂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8

一、生物药剂学对药学学科发展的促进 8

二、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1

第五节 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1

一、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 11

二、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14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20

第一节 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20

一、药物的生物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20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28

三、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理化因素 34

四、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 42

五、口服药物的处方设计 56

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69

一、注射给药 69

二、皮肤给药 73

三、肺部给药 80

四、口腔黏膜给药 82

五、鼻腔黏膜给药 86

六、眼部给药 94

七、直肠给药 97

八、阴道给药 100

第三章 药物的分布 107

第一节 概述 107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 107

二、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 108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109

四、表观分布容积 109

第二节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111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1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2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6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7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8

第三节 药物淋巴系统转运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119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119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120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120

四、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液的转运 121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 121

一、脑脊液 122

二、脑屏障 122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123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策略 125

第五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126

一、胎盘构造与胎儿的血液循环 126

二、药物的胎盘转运 126

三、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127

第六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127

第七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128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128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129

三、长循环微粒给药系统 131

四、微粒靶向给药系统 132

第四章 药物的代谢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第二节 药物代谢的部位和代谢酶 138

一、药物代谢的部位 138

二、药物代谢酶 139

第三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143

一、第一相反应 143

二、第二相结合反应 147

第四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150

一、底物的立体选择性 150

二、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150

三、底物-产物立体选择性 151

第五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52

一、给药途径和首过效应 152

二、给药剂量和剂型 153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154

四、种属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156

五、年龄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157

六、性别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157

七、个体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157

八、疾病对代谢的影响 158

九、食物对代谢的影响 158

第六节 药物代谢和制剂设计 159

一、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 160

二、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 160

三、药酶抑制剂与制剂设计 161

四、药物代谢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162

第五章 药物的排泄 164

第一节 概述 164

一、药物体内排泄的含义、过程、研究内容 164

二、药物排泄与药效的关系 165

第二节 药物的肾排泄 165

一、药物在肾内的动态过程 165

二、有机药物的肾排泄 169

三、生物技术类药物的排泄 170

第三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171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171

二、肠肝循环 172

第四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173

一、消化道排泄 173

二、肺排泄 173

三、乳汁排泄 173

四、汗排泄 174

五、唾液排泄 174

第五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175

一、生理因素 175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 176

三、药物与蛋白结合 177

四、胆汁流量、血流动力学 177

五、合并用药 178

六、剂型因素 178

七、疾病因素 179

第六节 药物排泄研究进展 180

第六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183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及其发展 183

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183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183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85

一、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85

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88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188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其时相 188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189

三、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89

四、速率过程 190

五、速度(率)常数 190

六、半衰期 191

七、表观分布容积 191

八、清除率 192

九、隔室模型(compament model) 192

十、拉普拉斯变换 194

第七章 一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199

第一节 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药物动力学 199

一、血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199

二、尿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202

三、代谢产物的动力学 209

第二节 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动力学 211

一、静脉滴注期间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11

二、停止静脉滴注以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13

三、静脉滴注的负荷剂量 214

第二节 一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 216

一、血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216

二、尿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227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231

第八章 多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236

第一节 二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237

一、静脉注射 237

二、静脉滴注 243

三、血管外给药 245

第二节 三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251

一、静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51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52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判别 252

一、回归分析法 253

二、残差平方和法 253

三、拟合度(r2)法 253

四、AIC法 253

五、F检验 254

第九章 多剂量给药 257

第一节 多剂量函数 257

第二节 一室模型的多剂量给药 259

一、静脉注射 259

二、血管外给药 261

三、多剂量给药的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263

第三节 二室模型的多剂量给药 267

一、弄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67

二、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268

第十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271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判别 274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275

一、Michaelis-Menten方程 275

二、Michaelis-Menten过程的药物动力特征 276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及参数计算 278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78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79

第四节 其他机制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 284

一、因蛋白结合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84

二、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载体系统饱和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85

三、酶抑制作用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85

四、酶诱导作用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85

五、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286

第十一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统计矩分析 289

第一节 统计矩的概念及计算 289

一、统计矩的概念 289

二、矩量的计算 291

第二节 矩量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91

一、生物半衰期 291

二、清除率 292

三、表观分布容积 292

四、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和达稳态时间 294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 294

一、释放动力学 294

二、吸收动力学 297

三、统计矩分析参数与室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297

第十二章 群体药物动力学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300

二、普通药物动力学与群体药物动力学的比较 301

第二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中的两大类因素 301

一、固定效应因素 301

二、随机效应因素 302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305

一、简单合并数据法 305

二、简单平均数据法 305

三、标准两步法 305

四、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曲线拟合方法 306

第四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 307

一、个体内模型 307

二、个体间模型 308

三、群体模型 308

四、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特点(NONMEM法) 308

第五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中的模型化过程 309

一、结构模型的建立 309

二、模型化的一般过程 310

三、群体模型的建立 314

四、最终模型的验证 315

第六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应用实例 316

一、NONMEM简介 316

二、群体药物动力学应用实例 317

第十三章 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 331

第一节 概述 331

一、生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背景 331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331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332

第二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的模型 332

一、全身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32

二、组织和器官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33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方程 335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336

第三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338

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软件 338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种间外推和种属内推 339

三、应用实例 342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之间的定量关系 345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几种主要关系 345

二、治疗浓度范围 347

三、梯度反应中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347

第三节 药效动力学模型 349

一、线性模型 349

二、对数模型 349

三、米氏方程 350

四、Sigmoid模型 350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 351

一、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351

二、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的解析步骤 352

第五节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链式模型应用实例 354

第六节 非连续型药效学数据的PK/PD链式模型解析简介 361

第七节 具有解析药物动力学微分方程功能的非线性拟合程序 364

第十五章 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367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 367

一、细胞色素P450的分布与命名 367

二、细胞色素P450的重要性 367

三、细胞色素P450家族及亚族 368

第二节 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368

一、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型与表型 369

二、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370

第十六章 时辰药物动力学 386

第一节 概述 386

第二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388

一、药物吸收的时辰差异 388

二、药物分布的时辰差异 388

三、药物代谢的时辰差异 389

四、药物排泄的时辰差异 389

第三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模型 391

第四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与剂型设计 392

第五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392

第十七章 手性药物动力学 396

第一节 概述 396

第二节 手性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差异 397

一、吸收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397

二、分布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398

三、代谢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399

四、排泄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402

第三节 手性药物对映体动力学差异的影响因素 403

一、种属和遗传因素 403

二、剂型和剂量因素 404

三、药物相互作用因素 404

四、性别、年龄和疾病因素 405

第四节 手性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406

第十八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 408

第一节 概述 408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408

二、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特点 408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409

第二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409

一、血药浓度法 409

二、药理效应法 409

二、毒理效应法 411

四、微生物测定法 413

第三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趋势与展望 414

第十九章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417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 417

第二节 新药临床前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418

一、试验对象的选择 418

二、试验样品的选择 418

三、试验方案的设计 418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统计学分析 419

五、临床前的其他生物药剂学研究 419

第二节 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421

一、受试者的选择 422

二、试验样品的选择 422

三、试验方案的选择 422

第四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424

一、生物利用度研究 424

二、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431

第二十章 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的药物动力学原理 440

第一节 概述 440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 440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441

三、国内外缓、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442

四、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442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442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442

二、药理学性质 442

三、药物动力学性质 443

四、生物药剂学考虑 443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 443

一、缓释制剂一级释放,无速释部分 444

二、控释制剂为零级释放,无速释部分 446

二、速释部分以一级速度释药,缓释部分以零级速度释药 448

四、速释和缓释部分皆以一级速度释药 449

五、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 450

第四节 缓、控释制剂体外、体内评价 453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453

二、缓、控释制剂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 456

三、人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457

四、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458

第二十一章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462

第一节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462

一、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462

二、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463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 467

一、基本概念 467

二、给药方案的基本要求 468

三、给药方案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468

四、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469

第三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470

一、根据生物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470

二、根据平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472

三、根据血药浓度范围设计给药方案 474

四、根据C?、或C?设计给药方案 479

五、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给药方案设计 480

六、肾损伤患者给药方案设计 482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487

一、基本概念 487

二、TDM的任务与特点 488

三、TDM的适用原则与应用现状 489

四、TDM的注意事项 492

五、TDM的一般过程 492

六、TDM在个体化给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 493

附录一 常用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499

附录二 一些代表性药物的治疗浓度、中毒浓度及致死浓度(血药浓度单位:μg/ml) 524

英中文对照 5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