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学原理》大纲
《经济学原理》大纲

《经济学原理》大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倚衡主编
  • 出 版 社:湖南商业专科学校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167 页
图书介绍:
《《经济学原理》大纲》目录

第一章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1

(二)社会生产力 1

(三)社会生产关系 2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

第二节 经济规律和经济学的任务 4

(一)经济范畴 4

(二)经济规律 4

(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5

(四)经济学的任务 5

第二章 商品 7

第一节 商品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7

(一)商品产生的条件 7

(二)商品经济的历史命运 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 8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

(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8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9

(三)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11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2

(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2

第四节 价值规律 13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3

(二)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 14

(三)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 15

第三章 货币 16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6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6

(二)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18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19

(四)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 19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21

(一)两个基本职能 21

(二)派生的三个职能 22

(三)货币职能的历史发展 23

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 23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23

(二)纸币流通规律 24

第四章 社会生产的诸要素 25

第一节 进行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 25

(一)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 25

(二)社会生产的人身条件——劳动力 25

(三)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 26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分配和结合 27

(一)生产要素的分配表明一个社会的性质 27

(二)生产要素的不同分配决定结合的不同方式 28

第三节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29

(一)劳动者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 29

(二)必要劳动的数量界限 29

(三)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0

第五章 所有制 32

第一节 所有制的内涵 32

(一)生产要素的占有是社会生产的首要前提 32

(二)所有制的内容 32

(三)所有制的对象 33

第二节 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制 34

(一)个人私有制 35

(二)集体所有制 36

(三)国家所有制 36

(四)联合所有制 37

第三节 劳动力的所有制 38

(一)劳动力的他人所有制 38

(二)劳动力的部分他人所有制 38

(三)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 38

第四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 39

(一)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39

(二)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决定作用 40

(三)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和实践 40

第六章 社会化大生产 42

第一节 分工和协作 42

(一)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志 42

(二)社会分工 43

(三)协作是分工的产物 44

第二节 科技发展和有机构成提高 44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44

(二)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45

第三节 横向经济联合 46

(一)横向经济联合的客观必然性 46

(二)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形式 46

(三)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重要意义 47

第四节 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 47

(一)企业集团 47

(二)企业群体 48

第七章 产业结构 49

第一节 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49

(一)国民经济结构 49

(二)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 50

(三)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互关系 50

第二节 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51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51

(二)狭义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52

(三)广义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52

(四)正确处理农村各业的比例关系 53

第三节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53

(一)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53

(二)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 54

(三)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 54

第四节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5

(一)第三产业的内涵 55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55

(三)在我国如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6

第八章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 58

第一节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必然性 58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比例 58

(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59

(三)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个客观规律 59

第二节 价值规律调节 59

(一)什么是价值规律调节 59

(二)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60

(三)价值规律是生产的主要调节者 62

第三节 计划调节 62

(一)计划调节的概念 62

(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计划调节 62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调节 63

第四节 计划调节和价值规律调节的结合 64

第九章 资金运动 65

第一节 资金和资金循环 65

(一)资本和资金 65

(二)产业资金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资金职能形式 66

(三)产业资金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67

第二节 资金周转 68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68

(二)固定资金 68

(三)流动资金 69

第三节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70

(一)影响资金周转的两个因素 70

(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意义 71

(三)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主要途径 72

第十章 商品流通 73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73

(一)商品流通的内涵 73

(二)商品流通的地位 73

(三)商品流通的作用 74

第二节 商品流通的渠道和环节 75

(一)商品流通渠道 75

(二)商品流通环节 76

第三节 商品流通费用 78

(一)商品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78

(二)纯粹流通费用 78

(三)生产性流通费用 78

(四)努力降低商品流通费用 79

第四节 商业利润 79

(一)商业利润及其来源 79

(二)增加商业利润的正确途径 80

第十一章 货币流通 81

第一节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资金流通的关系 81

(一)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的联系和区别 81

(二)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 82

(三)资金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 82

第二节 国家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 83

(一)货币流通的内涵 83

(二)国家投放货币的渠道 84

(三)国家回笼货币的渠道 85

第三节 价值的货币表现 85

(一)价值和价值表现 85

(二)商品价值的两种货币表现 86

(三)价值下降和价格提高往往是并行的 87

第四节 信用货币 87

第十二章 国内市场 89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体系 89

(一)市场概念 89

(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89

(三)市场体系 90

第二节 价格和供求规律 91

(一)价格的决定 91

(二)需求和价格的一般关系 92

(三)供给和价格的一般关系 93

(四)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共同作用 94

(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96

第三节 竞争规律和物质利益规律 97

(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天性 97

(二)竞争的类型 97

(三)物质利益和经济风险 98

(四)竞争的作用 98

第十三章 社会总资金再生产 99

第一节 社会总资金 99

(一)个别资金和社会资金 99

(二)分析社会资金再生产的出发点 100

(三)分析社会资金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01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01

(一)简单再生产及其图式 101

(二)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 102

(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03

第三节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和形式 104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04

(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104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05

(四)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106

第十四章 盈利和生产价格 108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盈利 108

(一)成本价格 108

(二)盈利的实质 109

(三)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 109

第二节 盈利率和影响盈利率的因素 110

(一)盈利率 110

(二)影响盈利率的主要因素 111

第三节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112

(一)部门内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112

(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12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14

第十五章 财政与金融 116

第一节 国家财政 116

(一)国家财政和国家预算 116

(二)税收及其作用 117

第二节 信贷和金融 118

(一)信贷及其作用 118

(二)借贷利息和货币监督 119

(三)银行和金融体系 120

(四)金融市场和证券交易所 122

第三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金 123

(一)股份公司 123

(二)股票 123

(三)虚拟资金 124

第十六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125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25

(一)社会总产品 125

(二)国民收入 125

(三)国民生产总值 126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127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27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28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128

第三节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29

(一)积累基金 130

(二)消费基金 130

(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31

(四)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131

第四节 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 132

(一)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 132

(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132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资分配 133

第十七章 消费关系 134

第一节 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134

(一)消费的含义和性质 134

(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35

(三)消费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枢纽 135

第二节 消费结构 136

(一)消费结构的内涵 136

(二)消费结构的分类 136

(三)消费结构合理化 137

第三节 消费水平和消费效益 138

(一)消费水平及其差异 138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提高的途径 139

(三)合理消费水平和小康水平 139

(四)消费方式、消费效益和消费模式 140

第十八章 对外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 142

第一节 对外经济关系 142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 142

(二)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 143

(三)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般原则 144

第二节 世界市场 145

(一)国际贸易 145

(二)国际经济竞争 146

(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 147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特区 148

(一)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特点 148

(二)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 149

第十九章 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 150

第一节 国家、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 150

(一)国民经济运行的三大环节 150

(二)国家的经济作用 150

(三)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151

第二节 国家调节市场 152

(一)影响市场环境的基本因素 152

(二)国家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 153

(三)经济杠杆 154

第三节 市场引导企业 155

(一)市场引导企业的含义 155

(二)市场能够引导企业的条件 156

(三)企业能够接受市场引导的条件 156

第二十章 企业的经营机制 158

第一节 企业和企业活力 158

(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58

(二)全民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159

(三)全民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160

第二节 全民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及其经营形式 161

(一)经济责任制 161

(二)企业的责、权、利相结合 162

(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163

第三节 经济效益和经济核算 164

(一)节约劳动时间规律 164

(二)经济效益 165

(三)经济核算 1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