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
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

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春生,李红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04020179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介绍徐州城市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沿革的图文书。
上一篇:走进西方音乐殿堂下一篇:欧风秋韵
《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目录

前言&马春生 1

序一&赵宋光 1

序二&王耀华 9

序三&赵金虎 11

上编 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 3

第一章 二人台本记·初考 3

第一节 二人台的生成与发展 3

一、二人台生成、发展与社会经济背景 3

二、二人台生成、发展与地理文化背景 3

三、二人台生成的几个阶段 4

第二节 二人台的基本特点与风格特征 8

一、二人台的表演形式 8

二、二人台的音乐 9

三、二人台的唱词和语言 9

第二章 二人台的形态特征 14

第一节 二人台的文学形式 14

一、二人台剧本的演变 14

二、二人台剧本的唱词字数结构 19

三、二人台剧本的句式段落结构 24

四、二人台剧本的题材 32

五、二人台剧本的体裁 53

六、二人台剧本的语言形式 57

第二节 二人台的音乐形式 60

一、二人台的唱法 60

二、二人台的唱腔 62

三、二人台音乐牌子曲 69

四、二人台音乐的旋法特点 74

五、二人台音乐的曲式 78

第三节 二人台的舞台表演 82

一、演出形式 82

二、舞蹈形式 84

三、扮装 85

四、道具 86

第四节 二人台音乐的伴奏乐器 87

一、传统伴奏乐器 88

二、吸收到二人台乐队中的其它乐器 98

第三章 二人台的民族、民俗、宗教特征 99

第一节 二人台的地域性民族音乐特色 99

一、华夏传统音乐文化对二人台的影响 99

(一)二人台体现了早期歌舞的表演形式 99

(二)“赛社演剧”习俗对二人台的影响 100

(三)二人台对传统宫调理论的继承 100

二、游牧文化对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影响 104

(一)沿袭早期游牧民族牧歌的结构形式 104

(二)继承了早期游牧民族“风搅雪”的演唱形式 105

(三)蒙古族游牧文化对二人台的影响 105

三、二人台的地域性语言特色 106

(一)晋、陕方言中固有的韵辙使用形式 106

(二)“入声字”的使用与“对字”创腔 107

(三)“儿”化音的运用 108

(四)蒙、汉语的结合及“风搅雪”形式的运用 108

(五)“方言俚语”的运用 110

(六)叠字的运用 111

四、二人台的地域性特色比较 111

(一)二人台的剧目 112

(二)二人台的唱腔 112

(三)二人台的伴奏乐器 113

(四)二人台的角色与道具 114

第二节 二人台的民俗与宗教特征 114

一、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复合 115

二、原生态文化 117

三、二人台的宗教特点 120

第四章 二人台的审美特征 122

第一节 二人台的体裁特征 122

一、二人台的体裁特征 123

(一)以戏剧体诗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 123

(二)以音乐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 125

(三)以舞蹈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 126

(四)以叙事诗创造形象的主导原则 127

二、二人台的审美 128

(一)二人台的审美特征 128

(二)二人台的美学品格 129

第二节 二人台存在方式的美学研究 130

一、二人台的存在方式及三要素 131

(一)二人台的行为存在 132

(二)二人台的形态存在 133

(三)二人台的意识的存在 133

二、二人台行为、形态、意识的关系 134

(一)行为与形态的关系 134

(二)意识与形态的关系 135

第三节 二人台审美意识与立美、审美活动 136

一、二人台的审美意识 136

二、二人台审美意识与立美、审美活动 137

(一)审美意识与二人台音乐创作 138

(二)审美意识与二人台表演 141

(三)审美意识与二人台音乐传播 143

第四节 二人台的审美风格 145

一、二人台中的交融 145

(一)二人台中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145

(二)二人台中多宗教文化的交融 146

二、二人台音乐中的交融 146

(一)二人台与汉族民歌的关系 147

(二)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关系 164

三、二人台音乐中的审美风格 172

第五章 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 174

第一节 二人台的传承 174

一、二人台的传承 174

(一)二人台解放前的传承 174

(二)二人台解放后的传承 176

二、二人台的传承与传播类型 179

(一)二人台的社会传承与传播 179

(二)二人台的班社传承与传播 180

(三)二人台的专业传承与传播 181

(四)二人台教育传承与传播 182

第二节 二人台的发展与展望 183

一、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统一 183

二、程式性与即兴性的统一 184

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85

下编 二人台音乐 189

唱腔 189

走西口 189

打连成 193

打后套 195

打秋千 198

打樱桃 201

打金钱 203

打酸枣 208

海莲花 208

阿拉奔花 210

栽柳树 211

蒙汉调 212

探病 212

(1)对菱花 212

(2)二姑娘得病 214

(3)要女婿 214

牧牛 216

(1)牧牛调 216

(2)五月散花 218

(3)四大对 220

(4)卖胰子 221

挑菜 223

(1)挑菜 223

(2)月明姐挑菜 223

种洋烟 224

送四门 226

尼姑思凡 228

绣花灯 230

怀胎 232

碾糕面 232

跳粉墙 234

画扇面 236

转山头 238

扇子计 240

五哥放羊 242

掛红灯 244

三国题 247

惊五更 250

嗐满州 252

绣麒麟 254

爬楼 255

下山 257

进兰房 258

洛阳桥 260

庆寿 262

红云 264

小寡妇上坟 265

钉缸 266

十里墩 267

十样花 271

十爱调 274

十对花 276

十样景 278

十八年 278

叹十声 279

三套十里墩 282

思妻 283

哭妻 284

盼丈夫 286

听房 288

吃醋 292

偷红鞋 293

眊妈妈 294

老少换妻 296

放风筝 298

珍珠倒卷帘 302

报花名 304

卖菜 307

掐蒜苔 307

方四姐 308

姑娘抽大烟 309

张生戏莺莺 310

撑船 311

卖饺子 312

小道达 312

逛世路 315

西厢 317

东路二人台唱腔 319

走西口(一) 319

走西口(二) 320

走西口(三) 320

走西口(四) 321

回南关(一) 321

回南关(二) 322

回南关(三) 322

回南关(四) 323

哭狱牢(一) 323

哭狱牢(二) 324

哭狱牢(三) 324

拉毛驴(一) 325

拉毛驴(二) 325

拉毛驴(三) 326

摘花椒(一) 326

摘花椒(二) 327

摘花椒(三) 327

放风筝(一) 328

放风筝(二) 329

卢占魁刁人(一) 329

卢占魁刁人(二) 330

跳粉墙(一) 330

跳粉墙(二) 330

五哥放羊(一) 331

五哥放羊(二) 331

三女拜寿 332

牌子曲 333

西江月 333

八板 334

柳摇金 335

狮子岭 336

水龙吟 337

青龙香 338

巫山巅 339

崆峒山 340

九连环 340

相连串 341

西钉缸 342

上南坡 342

一句半 343

六板 343

喜相逢 344

倒八板 344

小拜门 345

小开门(之一) 346

小开门(之二) 347

小开门(之三) 347

拾翻 348

西风站 349

将军令 350

东方亮 351

千声佛 351

三十六梆子 351

柳青响板 352

一垛泥 353

闹元宵 353

粉红莲 354

小黄鹰晾翅 354

大黄鹰晾翅 355

闹喧声 356

井泉水 356

急毛猴 358

丝罗带 359

乌芩花 360

白花 361

巴音厂汉 362

沙尤格包 363

巴音杭盖 363

敏金杭盖 364

那布扎鲁 365

喇嘛苏 365

森吉德玛 366

四公主 367

万年欢 368

小万年欢 369

大青马 369

观音寺 370

四合四 370

金盏盏花 371

扑地风 372

吕纯阳 373

三百六十黄羊 374

虞美人 374

隔墙瞭 375

背窗台 375

衣档子 376

正衣牌子 376

碰梆子 377

新碰梆子 377

鬼拉腿 378

十字牌子 378

帽子头 378

判官帽头 379

趟子 379

吊棒槌 380

推碌碡 381

大救驾 382

左妲姬 383

右妲姬 383

绣荷包 384

出鼓子 386

附 录 393

第一代二人台民间表演艺术家名录选 393

云双羊 393

越明 395

计子玉 397

赵四 399

樊六 400

巴图淖 402

张埃宾 403

李飞高 405

周治家 406

张高换 407

刘银威 408

丁喜才 410

高金栓 411

刘全 413

班玉莲 414

后记 4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