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伟,钟祥浩,刘淑珍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30225429
  • 页数:1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西藏山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环境)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为依据,采用SWOT方法分析当地知识及利用资金与物流的示踪,获取人类负荷与生态承载间的扼要关系;对生态承载力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基于稳定发展与波动态势”的承载力模型,对该区域的人类负荷-生态承载过程、生态承载力弹性值区间及生态承载力机制状态下的情景(资源利用方式、人口发展规模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展开全面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获取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高原区内的发展对策。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目录

第一章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1

1.1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背景 1

1.2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 3

1.2.1 承载力概念 3

1.2.2 合理人口容量 3

1.2.3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3

1.2.4 资源承载力 5

1.2.5 生态承载力——综合承载力 8

1.3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10

1.3.1 生态足迹方法 10

1.3.2 生产力估算法 14

1.3.3 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15

1.3.4 状态空间法 15

1.3.5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15

1.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难点 15

1.4.1 生态承载力模型 16

1.4.2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难点 16

1.4.3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总结 18

1.5 生态承载力研究评价 19

1.5.1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19

1.5.2 生态承载力的特征 20

1.5.3 生态承载力研究中的物理化问题 20

1.5.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大致趋势 20

1.5.5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薄弱环节 21

第二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23

2.1 早期的生态环境考察与生态承载力实践 23

2.1.1 生态环境考察 23

2.1.2 生态承载力实践 24

2.2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24

2.2.1 西藏高原PRE研究进展 24

2.2.2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生态功能 25

2.2.3 生态承载力的保障——生态安全 27

2.2.4 高原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8

2.2.5 旅游资源承载力 30

2.2.6 森林资源承载力 31

2.2.7 矿产资源承载力 31

2.2.8 生态承载力脆弱性及承载力的退化 31

2.2.9 生态承载力评价 32

2.2.10 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4

2.2.11 生态承载力提高方案设计 34

2.3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评价 36

2.3.1 生态承载力研究特点 36

2.3.2 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 37

第三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8

3.1 本书对生态承载力的理解 38

3.2 研究背景 38

3.2.1 山南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8

3.2.2 山南地区及西藏环境与发展共性问题 41

3.2.3 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43

3.2.4 试验区对西藏高原的代表性 44

3.3 研究内容 44

3.3.1 人类负荷 44

3.3.2 资源承载力 44

3.3.3 环境承载力 45

3.3.4 生态承载力模型 45

3.3.5 生态系统管理与保障生态承载力 45

3.4 生态承载力研究目标 45

3.5 研究方法 46

3.5.1 材料准备 46

3.5.2 研究框架 46

3.5.3 理论基础 46

3.5.4 生态承载建模方法 48

3.5.5 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49

3.5.6 空间分析 50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模型 51

4.1 发展过程的简化 51

4.2 评价生态承载力 51

4.2.1 指示器的定义 52

4.2.2 选择指示器 52

4.3 判断波动态势和稳定发展态势 53

4.3.1 波动态势 53

4.3.2 稳定发展态势 54

4.4 模型的组分 54

4.4.1 约束模块 54

4.4.2 假设模块 55

4.4.3 情景模拟模块 56

4.4.4 检验模型精度和置信度 57

4.4.5 诊断模块 58

4.5 建模过程 60

4.5.1 选择仿真工具 60

4.5.2 构建Simulink框图 60

4.5.3 子系统分类 61

4.5.4 故障诊断子系统 61

4.5.5 仿真过程的控制及分析 62

4.6 人类负荷——生态承载过程的空间化 62

4.6.1 总量分析的局限性 62

4.6.2 空间化方法 63

4.7 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64

4.7.1 脆弱性 64

4.7.2 脆弱性分类与计算 64

4.7.3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65

4.7.4 生态风险管理 66

4.8 生态承载力弹性分析 66

第五章 环境承载力发展过程 67

5.1 环境承载力的表征 67

5.1.1 环境承载力的阈值 67

5.1.2 阈值计算思路 68

5.1.3 阈值计算方法 68

5.2 环境承载力背景值 69

5.2.1 表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 69

5.2.2 重点区的自然生态脆弱度计算及分区 69

5.3 社会经济波动与稳定态势 72

5.4 人口增长格局 73

5.4.1 时间变化 73

5.4.2 空间格局 74

5.4.3 驱动力分析 76

5.4.4 时—空变化格局 77

5.5 环境退化容忍度 77

5.5.1 环境退化容忍度评价 77

5.5.2 环境退化容忍度的分布特征 78

5.6 环境承载力发展过程 79

5.6.1 人口增长与环境脆弱性 81

5.6.2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脆弱性 82

5.6.3 环境退化容忍度与环境脆弱性 83

5.6.4 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85

5.7 对策与建议 85

第六章 生物物理限制与资源承载力 87

6.1 生物物理限制的定义 87

6.2 生物物理限制的突破 87

6.2.1 生物限制的突破 88

6.2.2 物理限制的突破 88

6.3 物理限制 89

6.3.1 水资源承载力 89

6.3.2 矿产资源承载力 94

6.4 生物限制 97

6.4.1 草地生产潜力 97

6.4.2 野生动物保护 100

6.4.3 农用地生产潜力 100

6.4.4 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102

第七章 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承载力 106

7.1 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承载力 106

7.2 援藏与生态承载力过程 107

7.2.1 援藏状况 107

7.2.2 援藏工作的社会经济效应 108

7.2.3 援藏工作的环境效应 109

7.2.4 援藏工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110

7.3 贸易与生态承载力过程 111

7.3.1 贸易特征 111

7.3.2 贸易的社会经济效应 111

7.3.3 贸易的环境效应 112

7.3.4 贸易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113

7.4 科技进步与生态承载力过程 114

7.4.1 科技进步状况 114

7.4.2 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效应 114

7.4.3 科技进步的环境效应 115

7.4.4 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 115

7.5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生态承载力过程 116

7.5.1 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 116

7.5.2 现状与期望值的差距 117

7.5.3 小康建设对人负荷-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 119

7.6 人口流动对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 120

7.6.1 区内人口流动状况 120

7.6.2 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 120

7.6.3 人口流动的环境效应 121

7.6.4 人口流动对生态承载力过程的影响 121

第八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情景模拟 123

8.1 全面小康社会情景 123

8.2 过去情景的判断方法 124

8.2.1 定性分析 124

8.1.2 定量分析 124

8.3 当地知识体系分析 124

8.3.1 获取当地知识内容的方法 124

8.3.2 SWOT评估 125

8.3.3 当地知识体系的特征 127

8.4 收入—支出分析 127

8.4.1 收入—支出现状 127

8.4.2 微观尺度上的收支特征 127

8.4.3 宏观尺度上的收支特征 128

8.5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情景的选择 130

8.5.1 情景差距分析 130

8.5.2 情景参数设置 130

8.5.3 情景讨论 130

8.6 人口增长情景 131

8.7 农牧业发展情景 132

8.7.1 增长态势 132

8.7.2 发展面临的风险 132

8.7.3 减轻波动策略 133

8.8 林业发展情景 134

8.8.1 增长态势 134

8.8.2 发展面临的风险 134

8.8.3 减轻波动策略 135

8.9 旅游业发展情景 135

8.9.1 旅游业特征 135

8.9.2 增长态势 136

8.9.3 发展面临的风险 136

8.9.4 减轻波动策略 137

8.10 工业发展情景 138

8.10.1 增长态势 138

8.10.2 发展面临的风险 138

8.10.3 减轻波动策略 139

8.11 情景模拟的检验 139

8.11.1 SWOT分析检验置信度 139

8.11.2 模拟情景的精度检验 141

8.12 情景模拟讨论 141

8.12.1 全局性波动态势 141

8.12.2 空间分布 141

8.12.3 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141

8.12.4 产品附加值增加的空间 142

8.12.5 援藏工作 142

第九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生态风险管理 144

9.1 生态风险 144

9.2 生态承载力状态判断 145

9.2.1 判断标准 145

9.2.2 生态承载力下降过程 145

9.2.3 生态承载力上升过程 145

9.2.4 生态承载力变化测度 145

9.3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146

9.3.1 风险源分析 146

9.3.2 风险受体分析 146

9.3.3 暴露与危害分析 146

9.3.4 风险综合评价 149

9.4 生态承载力风险的过去态势 153

9.4.1 承载力损失 153

9.4.2 风险水平 154

9.5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生态风险 155

9.5.1 估算方法 155

9.5.2 承载力损失 155

9.5.3 风险水平 156

9.6 生态风险管理 158

9.6.1 风险容忍度评价 158

9.6.2 风险决策 159

9.7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状态 161

9.7.1 承载力极值的定义 161

9.7.2 承载力极值的计算 161

9.7.3 承载力极值状态 162

第十章 讨论与建议 165

10.1 生态承载力研究讨论 166

10.1.1 承载力的价值判断及指向 166

10.1.2 承载力的弹性判断及指向 167

10.1.3 模型的检验 167

10.1.4 重视定性分析 167

10.1.5 充分考虑了生态功能及生态风险 167

10.1.6 充分考虑了区内外联系 168

10.2 区内生态承载力状况 168

10.2.1 生态承载力发展态势 168

10.2.2 生态系统管理 171

10.2.3 生态承载力极值 172

10.3 区内发展建议 172

10.3.1 产业结构调整 172

10.3.2 科技进步 172

10.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风险管理 172

10.3.4 产品附加值 173

10.3.5 旅游业发展 173

10.3.6 援藏工作 173

参考文献 174

附录1 SWOT分析方法 187

附录2 专家评估法 189

附录3 西藏典型农户的生活、生产状况 191

致谢 1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