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立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0062563
- 页数:1270 页
上卷第一编 总论小引 2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4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4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9
一、翻译经典 9
二、讲习经义 13
三、编撰佛典 16
四、判教创宗 1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20
一、地理环境 23
二、自然经济 23
三、政治结构 25
四、文化环境 27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32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 32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 37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 42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46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50
小结 53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55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 55
一、人生论哲学 56
二、宇宙论哲学 58
三、实践论哲学 6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 61
一、层次和核心 61
二、内部联系 62
三、外部联系 64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66
一、内部作用 67
二、外部作用 68
第二编 人生论小引 72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76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77
一、“实理”与“根要” 78
二、质疑与挑战 80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 84
一、报应的根源 84
二、报应的方式 88
三、报应的主体 92
四、报应的性质 95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 97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 98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 102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 104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 106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109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 110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 111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 113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117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 118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 118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 120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 122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122
一、论争的开展 123
二、论争的激化 124
三、论争的高潮 127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 130
一、“神”的多重意蕴 130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 133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139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148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 149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 149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 150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 151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 152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154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 158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160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164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164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165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168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169
一、体道者是佛 170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171
三、佛是人格神 172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 172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 174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 177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184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 184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 188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 190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199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199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203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205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210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213
第三编 心性论小引 220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228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229
一、心识说 229
二、心性染净说 233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 238
一、菩提心 240
二、如来藏 241
三、佛性 245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 252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 253
二、五种性说 256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 261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267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268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273
第三节 合论 278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284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284
一、佛性的意义 285
二、佛性的有无 290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 291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294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295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296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298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304
第一节 三法无差 305
一、心无差 305
二、众生无差 307
三、佛无差 307
第二节 三因佛性 308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310
第四节 性具善恶 312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 313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 315
三、贪欲即是道 316
四、理毒性毒之争 318
第五节 无情有性 320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327
第一节 明佛种性 328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332
第三节 无住心体 335
第四节 真心即性 339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342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345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345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 346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 349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 354
一、三类阐提 354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 357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361
一、三界无二无别 361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362
三、心自觉心 36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366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366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370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 371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 373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 375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 377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 377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 379
三、自心与本真心 383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387
一、“无心”合“道” 388
二、丧己忘情 392
三、无情有性 393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395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400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402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405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 408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409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413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415
第十七章 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418
第一节 灵知 419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425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430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437
第一节 心灵湛圆 438
第二节 心地自然 446
第三节 性理归宗 452
第四节 无心合道 455
第五节 无情说法 459
第六节 一心为宗 461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467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 468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477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480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485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492
小结 497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499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500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 504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 509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515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517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522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523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 527
一、儒家人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 527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家学术思想重心的定位 528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529
一、重视现实人心与自心地位的突出 529
二、真心本体说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530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 535
一、性善恶之辩与性有善恶论 535
二、生静心知与性静性觉 538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 541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 542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544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 544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 546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 547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 548
五、顿悟与神悟 549
六、禅定与静坐 550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552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553
一、道与禅 555
二、自然与自性 563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 568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 571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575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576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 578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582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588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 595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 596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异 598
余论二 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602
下卷第四编 宇宙论小引 610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617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618
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 618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说 622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626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 634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 634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636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640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645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649
一、“假号不真”的物不真论 649
二、“动静未始异”的物不迁论 658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665
一、实相的意义、内容与表述 666
二、诸法即实相 670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678
一、三自性说:存在的三种形态 678
二、三类境说:现象的三种类别 681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684
一、事事无碍的界说 684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686
三、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693
四、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698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703
一、性空与性住 705
二、法住与性住 712
三、性空与实性(佛性) 715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718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718
一、本体“实有”说 719
二、本体性空说 722
三、本体心识说 728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738
一、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 738
二、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途径 746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748
一、气与“四大” 749
二、气与因果报应及神不灭 750
三、气与心 752
第四节 道体说的附与会通 755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755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758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759
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761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762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764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772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772
一、慧远的法性实在论 773
二、鸠摩罗什对法性实在论的批评 776
三、法性实在论的理论转轨 778
第二节 “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783
一、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 784
二、竺道生的理佛说 785
三、天台宗的理具说 789
四、华严宗的理体说 794
五、禅宗的理事不二说 797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806
一、心本原说的提出 806
二、东晋时代心有无义之争辩与心本体说之滥觞 811
三、《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 814
四、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心识本原之论辩 819
五、天台宗的心本说 822
六、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 829
七、禅宗的自心本原说 836
第五编 实践论小引 846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855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857
一、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 857
二、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 859
三、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 864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867
一、三大伦理原则 867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 876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881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 882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 892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895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898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899
第二节 汉晋禅学 904
一、禅法的传入 904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906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915
一、北朝禅学的五系 915
二、南朝禅学的重镇 927
三、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 933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935
一、止观的涵义与类别 935
二、圆顿止观法门 93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949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949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950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952
第二节 南顿北渐 955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 957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 959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 963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972
五、南顿北渐的异同 982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984
一、何谓如来禅 985
二、何谓祖师禅 995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999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1004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1009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1011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 1012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1015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1018
第五节 念佛禅 1022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1031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1032
一、观 1032
二、照 1033
三、证 1034
四、悟 1034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1036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 1036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观方式 1039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 1046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1071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1073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1074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1089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 1089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 1092
三、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1095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1097
一、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 1097
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 1101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 1104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1114
一、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 1115
二、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 1132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1145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1146
一、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 1146
二、部派佛教的二谛说 1148
三、大乘佛教的实相说 1150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1154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1158
一、二谛意义 1159
二、二谛内容 1161
三、二谛体性 1163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1170
一、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 1170
二、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 1175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1179
一、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 1179
二、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 1182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1196
小结 1199
结语 1203
征引与参考书目 1225
主要人名索引 1247
后记 1266
重印附言 1270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华为基因 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冷湖编著 2019
-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美)马克·吐温著;钟姗,吴兰 2020
- 《解读西方管理哲学》谢庆绵著 2019
- 《哲学教授送给孩子们的逻辑思考课》冀剑制 2019
- 《后语言哲学论稿》钱冠连著 2019
- 《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哲学》潘沁著 2019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王桂泉,徐海峰主编 2019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 民主形态论 马克思的权力阐释视角》(中国)罗许成 2019
- 《销售与口才》李天著 2018
- 《跋涉的理性 第2版》孙慕天著 2020
- 《牧童歌》(印)胜天著 2019
- 《建国政策发端》陈启天著
- 《民国春秋演义 话说中华五千年》许啸天著 2019
- 《好设计简史 上》唐胜天著 2018
- 《足球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李旭天著 2019
- 《围棋布局精训 启蒙篇 下》葛玉宏,郭北雅,吴天著 2019
- 《电气设备节电技术与工程实例》方大千,方立编著 2011
- 《二把手 2》唐达天著 2013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