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财政学  第2版
财政学  第2版

财政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宗容,杨明洪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61428995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该书第一版进行了大规模修订。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财政运行的实践,充分反映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吸收西方财政理论中的有益成分,使用最新数据资料,系统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理论和财政政策。
《财政学 第2版》目录

1.导论 1

1.1 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1

1.1.1 社会公共需要 1

1.1.2 公共产品 2

1.1.3 公共部门 4

1.1.4 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 5

1.1.5 公共部门的活动方式 7

1.2 财政概念及财政学 8

1.2.1 财政概念辨析 8

1.2.2 财政学 9

2.财政的职能 11

2.1 财政的职能 11

2.1.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2

2.1.2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4

2.1.3 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7

2.1.4 财政职能与公平效率准则 19

2.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21

2.2.1 设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 22

2.2.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23

2.2.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23

2.2.4 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26

2.3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27

2.3.1 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 27

2.3.2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29

2.3.3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31

2.3.4 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32

3.西方财政理论 35

3.1 古典财政理论 35

3.1.1 概述 35

3.1.2 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36

3.1.3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 38

3.1.4 瓦格纳的财政理论 39

3.1.5 庇古的财政理论 40

3.2 当代财政理论的发展 40

3.2.1 概述 40

3.2.2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 41

3.2.3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税收理论 42

3.2.4 供给学派的财政税收理论 44

3.3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 45

3.3.1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 45

3.3.2 本章小结 47

4.财政支出 49

4.1 财政支出的概念及其原则 49

4.1.1 财政支出的概念 49

4.1.2 财政支出的原则 50

4.2 财政支出分类 51

4.2.1 按支出用途分类 51

4.2.2 按费用类别分类 52

4.2.3 按经济性质分类 53

4.2.4 国际分类法 53

4.3 财政支出规模 54

4.3.1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动趋势 54

4.3.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58

4.4 财政支出结构 59

4.4.1 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59

4.4.2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 59

4.4.3 财政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63

4.5 财政支出效益 66

4.5.1 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及重要性 66

4.5.2 “成本—效益”分析法 66

4.5.3 最低费用选择法 71

4.5.4 公共定价法 72

5.政府购买性支出 75

5.1 投资性支出 75

5.1.1 财政投资的性质 75

5.1.2 财政投资的形式 77

5.1.3 财政投资的范围 79

5.1.4 财政投资的规模 82

5.1.5 财政投融资 85

5.2 社会消费性支出 90

5.2.1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90

5.2.2 行政管理支出 91

5.2.3 国防支出 94

5.2.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98

5.3 政府采购 105

5.3.1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 105

5.3.2 政府采购的程序 106

5.3.3 政府采购的原则 108

5.3.4 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和评价 110

5.3.5 政府采购制与保护民族产业 111

5.4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12

5.4.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 112

5.4.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113

5.4.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运作体系 114

5.4.4 中国国库收付制度的初步建立 119

5.4.5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完善 122

6.政府转移性支出 125

6.1 社会保障支出 125

6.1.1 社会保障支出的涵义 125

6.1.2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26

6.1.3 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127

6.1.4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30

6.2 财政补贴 133

6.2.1 财政补贴的界定 133

6.2.2 财政补贴的分类 134

6.2.3 财政补贴的作用 135

6.2.4 中国的财政补贴 136

6.3 捐赠与债务支出 139

6.3.1 捐赠支出 139

6.3.2 债务支出 140

6.4 税式支出 141

6.4.1 税式支出的涵义 141

6.4.2 税式支出的分类 141

6.4.3 税式支出的形式 142

6.4.4 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 144

7.财政收入 146

7.1 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分类 146

7.1.1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 147

7.1.2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 147

7.2 财政收入的规模 148

7.2.1 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动趋势 148

7.2.2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51

7.2.3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155

7.3 财政收入的结构 156

7.3.1 衡量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156

7.3.2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157

7.3.3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159

7.3.4 财政收入的生产部门构成 161

7.3.5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 164

8.税收收入 166

8.1 税收原理 166

8.1.1 税收概念 166

8.1.2 税收的基本特征 168

8.1.3 税收术语 169

8.1.4 税收分类 171

8.1.5 税收的原则 172

8.1.6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76

8.1.7 税收效应 179

8.2 税收制度 183

8.2.1 税制的构成要素 183

8.2.2 中央税 185

8.2.3 地方税 187

8.2.4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189

8.2.5 中国税制改革 198

8.3 国际税收 205

8.3.1 国际税收的涵义 205

8.3.2 税收管辖权 206

8.3.3 国际重复征税 212

8.3.4 国际税收协定 215

9.非税收入 219

9.1 非税收入概述 219

9.1.1 非税收入的涵义 219

9.1.2 非税收入的内容 221

9.1.3 非税收入的利弊 222

9.2 国有经济收入 225

9.2.1 国有经济的涵义 225

9.2.2 国有经济的分类 227

9.2.3 国有经济的收入形式 228

9.3 行政事业性收入 230

9.3.1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涵义 230

9.3.2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项目 230

9.3.3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管理 231

9.3.4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改革:“费改税” 233

10.国债 238

10.1 国家信用 238

10.1.1 国家信用的概念 238

10.1.2 国家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39

10.1.3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240

10.2 国债的功能、种类与结构 241

10.2.1 国债的功能 241

10.2.2 国债的种类 244

10.2.3 国债的结构 246

10.3 国债负担与国债适度规模 253

10.3.1 国债的负担 253

10.3.2 国债的适度规模 254

10.4 国债市场 259

10.4.1 国债发行市场 260

10.4.2 国债流通市场 263

10.4.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情况 265

10.5 外债 268

10.5.1 外债的涵义 268

10.5.2 外债的功能 269

10.5.3 外债的种类与结构 270

10.5.4 外债的负担与限度 272

11.国家预算和决算 274

11.1 国家预算概述 274

11.1.1 国家预算的概念 274

11.1.2 国家预算的功能 275

11.1.3 国家预算的类别 276

11.1.4 预算年度 278

11.1.5 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 278

11.2 国家预算管理 279

11.3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280

11.3.1 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280

11.3.2 近期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82

11.3.3 编制部门预算 283

12.预算管理体制 287

12.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287

12.1.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实质 287

12.1.2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288

12.1.3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289

12.2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293

12.2.1 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293

12.2.2 中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294

12.2.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97

12.2.4 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298

13.财政平衡 302

13.1 财政收支的矛盾与平衡 302

13.1.1 财政收支的矛盾 302

13.1.2 财政收支的基本状态 303

13.1.3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304

13.1.4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305

13.1.5 中国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 306

13.2 财政平衡理论的发展 308

13.2.1 财政平衡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08

13.2.2 不同的财政平衡理论 310

13.2.3 中国的财政平衡学说 313

13.3 财政赤字理论 314

13.3.1 财政赤字的分类 314

13.3.2 预算结余和赤字的处理 315

13.3.3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317

13.3.4 中国财政赤字的成因与治理 320

13.3.5 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的不同论点 322

13.4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323

13.4.1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涵义 323

13.4.2 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324

14.财政政策 327

14.1 财政政策概述 327

14.1.1 财政政策的涵义 327

14.1.2 财政政策的功能 328

14.1.3 财政政策的类型 329

14.1.4 财政乘数 331

14.2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333

14.2.1 财政政策的目标 333

14.2.2 财政政策主体 335

14.2.3 财政政策工具 336

14.2.4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337

14.3 财政政策效应 339

14.3.1 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标准 339

14.3.2 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 340

14.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0

14.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在联系 340

14.4.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43

14.4.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2

后记(第一版) 354

后记(第二版) 3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