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前瑞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00057011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认为汉语的体貌系统是一个由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视点体、核心视点体组成的四层级系统,并讲述了四层级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关系。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目录

学术话语权——序《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1

第1章 绪论 5

1.1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5

1.1.1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下分析汉语个性 8

1.1.2以具体问题为立足点 9

1.1.3以系统建构为目标 10

1.1.4结合历时发展解释共时变异 11

1.1.5从话语角度探寻体标记功能 12

1.1.6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体貌现象 12

1.2当代体貌理论研究评述 13

1.2.1体貌研究的理论体系 15

1.2.2体貌研究的主要流派 25

1.3汉语体貌研究评述 35

1.3.1早期的汉语体貌研究 35

1.3.2近期的汉语体貌研究 37

1.4本书的理论框架和结构安排 47

第2章 汉语短时体研究 51

2.1引言 51

2.2汉语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 51

2.2.1动词重叠表示一种封闭的情状 51

2.2.2动词重叠不具有内在的终止点 52

2.2.3动词重叠具有持续特征 54

2.2.4动词重叠具有活动情状的基本特征 56

2.2.5动词重叠语义上具有完整性 57

2.2.6俄语的佐证 58

2.3动词重叠在汉语体貌系统中的地位 59

2.3.1动词重叠与汉语的体貌系统 59

2.3.2从动词重叠看体貌系统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62

2.3.3体貌表达的层级选择性 64

2.4有界/无界与汉语体貌系统 66

2.5小结 71

第3章 汉语反复体研究 73

3.1引言 73

3.2反复体的意义类型和形式类型 74

3.2.1反复体的意义类型 74

3.2.2反复体的形式类型 75

3.3反复体的情状特征及其与情状体的关系 77

3.3.1反复体的情状特征 77

3.3.2反复体与情状体的关系 77

3.3.3反复体的特点和时间图式 79

3.4反复体在汉语体貌系统的地位 80

3.4.1汉语体貌系统的无标记现象 80

3.4.2反复体跟视点体的关系 82

3.4.3反复体与惯常 83

3.4.4从反复体看语言视点的特点 84

3.4.5反复体与其他阶段体的关系 87

3.5小结 88

第4章 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研究 89

4.1引言 89

4.2阶段、阶段补语与阶段体 90

4.2.1阶段的不同含义 90

4.2.2汉语的阶段补语与阶段体 93

4.3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共时关系 96

4.3.1完结体、结果体的形式与意义 96

4.3.2完结体、结果体与情状体的关系 99

4.3.3完结体、结果体与视点体的关系 100

4.4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历时关系 102

4.4.1完结体语法化的路径 102

4.4.2结果体语法化的双路径 104

4.5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类型比较 112

4.5.1汉语完结体、结果体词汇来源的类型比较 112

4.5.2汉语结果体语法化路径的类型意义 112

4.6小结 116

第5章 复合趋向补语中的“来” 118

5.1引言 118

5.2与“来”的位置相关的几项考察 119

5.2.1后续句数量的区别 119

5.2.2后续句主语类型的区别 121

5.2.3后续句语义类型的区别 123

5.3现时相关性与“来”的位置 125

5.3.1汉语体标记的两种位置及其功能区别 125

5.3.2后续句三种区别的意义 127

5.3.3现时相关性与汉语完成体的语法化 129

5.4小结 133

第6章 “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 135

6.1引言 135

6.2“来着”时间指称意义的发展 138

6.2.1时间指称意义的考察内容 138

6.2.2《红楼梦》中“来着”的时间指称 140

6.2.3《儿女英雄传》中“来着”的时间指称 141

6.2.4现代语料中“来着”的时间指称 141

6.2.5当代语料中“来着”的时间指称 142

6.2.6“来着”时间指称的发展与主观化 142

6.3“来着”现时相关性的发展 146

6.3.1“来着”现时相关性的类型 146

6.3.2“来着”现时相关性的发展与主观化 149

6.4“来着”的分化 153

6.4.1“来着2”的界定 153

6.4.2“来着”分化的过程 154

6.5“来着”补论 158

6.5.1补论的缘起 158

6.5.2《清文启蒙》中“来着”的特殊用法 159

6.5.3满语过去时的表达与满汉对译中的“来着” 163

6.5.4“来着”受满语影响的相关证据 168

6.6小结 171

第7章 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的发展 173

7.1引言 173

7.1.1句尾“了”在共时语法系统中的地位 173

7.1.2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175

7.2句尾“了”的形成 177

7.3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的发展 179

7.3.1《朱子语类》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 179

7.3.2《金瓶梅》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 181

7.3.3《红楼梦》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 183

7.3.4《四世同堂》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 185

7.3.5王朔作品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 186

7.4与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相关的理论问题 188

7.4.1“要/快……了”中的“要”与“了”的性质 188

7.4.2句尾“了”将来时用法语法化的阶段和机制 189

7.4.3句尾“了”语法化过程的类型学意义 190

7.5小结 192

第8章 双“了”句的兴衰 193

8.1引言 193

8.2双“了”句的现有研究及理论背景 194

8.2.1“看了三天了”的讨论 194

8.2.2 Chappell(1986)对双“了”句所受的各种限制的分析 194

8.2.3 Schwenter(1994)对报道新情况的分析 196

8.3双“了”句结构的发展过程 200

8.3.1双“了”句总的发展趋势 200

8.3.2双“了”句中宾语的发展趋势 202

8.3.3双“了”句中动词类别的限制 203

8.4双“了”句语义语用功能的发展 204

8.5结语 208

第9章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 210

9.1引言 210

9.2动词前“一”不同用法的体貌地位 213

9.2.1类型学中完成体与完整体的区别 213

9.2.2作为完成体的非结句的动词前“一” 214

9.2.3作为完整体的结句的动词前“一” 217

9.3动词前“一”体貌意义的语法化 219

9.3.1动词前“一”完成体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219

9.3.2动词前“一”完整体用法的形成 223

9.3.3动词前“一”完整体用法的发展 224

9.4结语:汉语动词前“一”的类型意义 226

第10章 汉语的进行体与未完整体 228

10.1引言 228

10.2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 228

10.2.1汉语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 228

10.2.2外文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 230

10.3汉语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区别 231

10.3.1进行体、未完整体与情状体的关系 231

10.3.2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历时关系 233

10.3.3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语篇功能 236

10.3.4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共现关系 237

10.3.5进行体与未完整体在汉语体貌系统中的位置 238

10.4汉语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比较 239

10.4.1汉语进行体的类型比较 239

10.4.2汉语未完整体的类型比较 242

10.5小结 244

第11章 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 246

11.1引言 246

11.2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 247

11.2.1 Johanson的体貌理论和聚焦度 247

11.2.2“着”与“在/呢”的聚焦度 249

11.2.3“在”与“正/正在”的聚焦度 251

11.2.4“在”与“呢”的聚焦度 252

11.2.5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序列 253

11.3汉语内部视点体的主观性 254

11.3.1视点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54

11.3.2“在”与“着”、“正”与“正在”的主观性 255

11.3.3“在”与“呢”的主观性 257

11.3.4汉语内部视点体的主观性序列 264

11.4小结 265

第12章 总结——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及相关理论问题 266

12.1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结构 266

12.1.1情状体 266

12.1.2阶段体 268

12.1.3边缘视点体 268

12.1.4核心视点体 270

12.2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关系 272

12.2.1层级之间的共时关系 272

12.2.2层级之间的历时关系 276

12.3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类型比较 277

12.3.1情状体的类型比较 277

12.3.2阶段体的类型比较 281

12.3.3边缘视点体的类型比较 283

12.3.4核心视点体的类型比较 286

12.3.5四个层级的综合比较 287

12.4与体貌系统相关的理论问题 288

12.4.1汉语体貌系统与语法化 288

12.4.2汉语体貌系统与主观化 290

12.5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4

引书目录 323

索引 324

后记 332

专家评审意见&袁毓林 336

专家评审意见&郭锐 3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