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瑞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010210575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及儒学现代化 19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界定 20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 21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 23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 25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力 26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 30

三、中国革命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 33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35

第三节 儒学、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 37

一、儒学及发展阶段 37

二、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 43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 47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 5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55

一、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与衰败 55

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58

三、儒学古今之争与经世思潮的兴起 60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洋务运动 65

一、西学经世与洋务运动的逻辑展开 66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体用观 68

三、传统儒学嬗变的失败与体制变革的呼声 71

第三节 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与传统儒学危机 73

一、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对传统儒学的冲击 74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8

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派对传统儒学的抨击 80

第四节 康有为托古改制启动儒学的现代转化 82

一、康有为“托古改制”变革儒学思想的形成 82

二、康有为给资产阶级学说穿上传统儒学外衣 85

三、康有为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与儒家大同思想进行糅合 90

四、康有为援西入儒推动儒学现代化评析 94

第五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传统儒学的终结 100

一、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对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攻击 101

二、新式教育与废除科举对儒学的冲击 104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与制度儒学的终结 110

四、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呼声 112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化的展开 116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7

一、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117

二、民国初年尊孔复辟的逆流 122

三、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 126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 130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实质 130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历史功绩 133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不足之处与消极作用 141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 144

一、现代新儒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145

二、现代新儒家重启儒学现代化 151

第四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儒学现代化 160

一、新理学的立场与方法 161

二、新理学的思想特征 166

三、新理学对儒学现代化的积极贡献 176

第五节 现代新儒家在儒学现代化上的特点 179

一、现代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179

二、现代新儒家引西援儒促进儒学现代转化 181

三、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拒绝与排斥 183

四、现代新儒学的唯心主义立场 18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 18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 190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近代以来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的结果 190

二、马克思主义挽救了近代日益沉沦的民族命运 19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因 198

一、近代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奠定基础 198

二、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内因 205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1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12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217

三、五四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爆发 221

四、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22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实践基础与文化背景 23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实践基础 23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242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儒学现代化 25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内涵 250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儒学实现中国化 25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儒学现代化 259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儒学现代化的典范 261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 262

二、批判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儒学现代化的总方针 264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儒学现代化 26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新开展 28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 29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民族独立历史任务的完结 290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终结与现代社会的开始 292

三、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29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与儒学研究 296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化建设方针 297

二、儒学在学术上的研究与探讨 298

三、儒学研究的暂时中断 303

第三节 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和儒学现代化的再认识 307

一、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309

二、海外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化 3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儒学现代化的重启 320

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儒学研究的恢复 321

二、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儒学与现代化的认识与争论 324

三、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陆传统文化复苏及儒学热 326

四、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与儒学现代化路径 328

第五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3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335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336

第六章 当代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原则及途径 338

第一节 当代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38

一、儒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资源 339

二、儒学蕴含可继承的积极因素和现代价值 341

三、儒学可以为现代化的社会提供精神滋养 348

第二节 当代儒学现代化基本原则 350

一、儒学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351

二、当代儒学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353

三、当代儒学现代化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 354

四、当代儒学现代化应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355

第三节 当代儒学现代化基本途径 355

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改造儒学促进儒学的现代转化 356

二、系统研习传统儒学经典重新阐释儒学 357

三、儒学吸收包括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实现创新性的发展 359

四、儒学通过自我革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361

参考文献 362

后记 3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