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明贤,李学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1787685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意义 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

一、国外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研究 10

二、国外关于信用社贷款定价的研究 12

三、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 13

四、国内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研究 14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篇章结构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本书创新点 17

三、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 17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一般原理 22

第一节 贷款定价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22

一、宏观利率决定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23

二、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28

三、微观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32

第二节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37

一、成本加成模式(Cost-Plus Loan Pricing) 37

二、价格领导模式(Price Leadership Loan Pricing) 39

三、客户盈利分析模式(Custom Profitability Analysis) 40

四、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42

本章小结 43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历史与现状 45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改革历程 45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信社贷款利率(1953—1978) 45

二、农业银行管理下的农信社贷款利率(1978—1996) 47

三、农信社改革初期的贷款利率(1996—2003) 48

四、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中的贷款利率(2003) 49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现状 51

一、贷款定价的组织管理 51

二、贷款定价的模式分析 52

三、当前贷款利率水平 57

第三节 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 61

一、贷款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61

二、贷款定价不足带来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69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特征与贷款定价 70

第一节 沉重的历史包袱影响贷款定价取向 70

第二节 落后的自身素质影响贷款定价能力 72

第三节 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影响定价努力 73

第四节 特殊的产权模式影响定价目标 75

第五节 高风险的客户群体影响定价模型选择 77

第六节 特殊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影响定价政策 78

本章小结 80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构建 81

第一节 贷款定价的目标与原则 82

一、定价目标 82

二、定价原则 82

第二节 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84

一、信贷合约交易模型 84

二、贷款利率影响因素 86

第三节 贷款定价模式设计 88

第四节 定价模式各基础变量的计算 91

一、贷款风险溢价率的计算 91

二、贷款资金成本率的计算 113

三、贷款经营成本率的计算 117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的计算 122

五、综合调整点数的确定 126

本章小结 130

第六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的算例分析 132

第一节 模型应用的算例分析 132

一、贷款算例背景 132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 136

三、贷款资金成本率 138

四、贷款经营成本率 139

五、贷款目标利润率和综合调整点数 141

第二节 农户和贷款特征变化下的贷款利率 142

一、算例背景介绍 143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 144

三、贷款资金成本率与经营成本率 146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与综合调整点数 147

第三节 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社特征变化下的贷款利率 149

一、贷款算例背景 149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与资金成本率 153

三、贷款经营成本率 154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和综合调整点数 156

本章小结 158

第七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支持体系的完善 160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内部定价支持体系的完善 160

一、完善风险溢价率确定体系 161

二、科学确定资金成本率 165

三、完善经营成本率确定体系 166

四、合理确定目标利润率 170

五、有效确定综合调整变量 171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外部定价环境的优化 172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工作 172

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帮助和指导 173

三、构建统一协调的监管环境 174

本章小结 175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1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