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学为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645307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面系统地叙述中国考试史的学术长卷。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目录

总序 1

序言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考试的萌芽 1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选贤举能和贡士 1

一 传说中的尧舜选贤与试用考察 1

二 商周时期乡兴贤能与贡士考察 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与察能 8

一 春秋时期的招贤、察能与考绩 9

二 战国时期的礼贤、招贤 13

三 养士之风大兴和奖励军功 16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学校考试 19

一 官学考试 20

二 私学考试 22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学校考试 26

第一节 中央官学的考试 26

一 太学的设立与发展 26

二 举试博士 28

三 博士弟子的考试 33

四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的考试 36

五 举试童子郎 37

第二节 地方官学的考试 38

一 郡国学的设立与考试 38

二 县学的设立与考试 40

第三节 私学和私学考试 40

一 私学的发达 40

二 私学的考试 42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察举考试 44

第一节 察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44

一 察举制的创立 44

二 察举制渐趋完善 47

第二节 察举考试的改革 57

一 察举制由“举”到“试” 57

二 东汉时期的左雄改制 66

第三节 汉代察举制度评议 68

一 汉代察举考试的作用和影响 68

二 察举制的弊端 7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 74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官学与考试 75

一 曹魏官学的设置与课试 75

二 蜀汉和东吴的官学设置与考试 79

三 西晋官学的设置与考试 81

第二节 东晋、南朝学校考试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85

一 东晋官学与考试 85

二 南朝的官学与考试 88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 93

一 十六国时期的官学与考试 94

二 北朝官学与考试 96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01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实行 101

一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101

二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与流弊 107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沿用及衰落 111

一 东晋九品中正制的继续推行 111

二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逐步衰微 114

第三节 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续行及寿终正寝 118

一 “停年格”的出台和流弊 118

二 九品中正制的寿终正寝 123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考试 127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察举考试的变迁 128

一 举贤良对策和其他特举 128

二 举孝廉试经 130

三 举秀才试策 131

第二节 东晋南朝察举制的中衰与复兴 134

一 孝廉试经、秀才试策 134

二 举试明经 139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察举制的发展 140

一 十六国察举考试 141

二 北朝秀才、孝廉两科泾渭分明 142

三 “罢门资之制”政策的实行及意义 144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考试 146

一 选试博士 146

二 官吏考绩和任职考试 148

第五节 科举制度的萌芽 149

一 南朝科举制度的孕育 149

二 北朝科举制度的萌芽 151

第七章 隋代的考试制度 153

第一节 隋代的学校考试 154

一 中央官学的考试 154

二 州县官学的考试 160

第二节 隋初选举制度的改革 162

一 九品中正的废除 162

二 察举制度的改革 164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考试 168

一 科举制度的逐步创立 168

二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 174

第八章 唐代的学校考试 180

第一节 国子监系统的考试 181

一 国子监考试的管理机构 181

二 国子监各学的教学与考试内容 182

三 国子监的考试系列 184

四 大成生的考试 189

第二节 政府部门附属学校的考试 190

一 弘文馆、崇文馆的考试 190

二 崇玄馆的考试 193

三 太乐署、鼓吹署的考试 193

四 太医署的考试 196

五 少府监的考试 198

六 太仆寺的考试 199

七 太史局的考试 200

第三节 地方学校的考试 201

一 地方学校的设置 201

二 入学考试 203

三 教学管理的分段考试 204

四 毕业考试 206

第九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程序 208

第一节 州县考试 209

一 应试资格 209

二 考试过程 210

三 录取与解送 212

第二节 省试 215

一 应试资格 215

二 考前的手续与活动 218

三 考试过程的要事 223

四 及第与任官 226

第十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管理 234

第一节 考试管理机构 234

一 地方考试管理机构 234

二 中央考试管理机构 236

第二节 考试官 245

一 主试官的资格 245

二 主试官的委任 250

三 其他考试官的选任 252

第三节 考场管理 253

一 省试的考期与考试场次 254

二 考场设置 258

三 考场管理 262

四 考试舞弊与防弊 265

第十一章 唐代贡举诸科的考试 281

第一节 进士科的考试 282

一 进士科的沿革与地位 282

二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 285

三 进士科考试的评卷 294

四 进士科的录取与出路 302

第二节 明经科的考试 317

一 明经科的发展 317

二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及特点 321

三 明经科的录取与出路 330

四 明经、进士地位之争 339

第三节 秀才及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考试 344

一 秀才科考试 344

二 明法科考试 348

三 明书科考试 352

四 明算科考试 354

第十二章 唐代的制举考试 357

第一节 制举考试的沿革 357

一 制举考试的源起和发展 358

二 制举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368

第二节 制举考试的科目、方法及内容 371

一 制举考试的科目 371

二 制举考试的应试资格 374

三 制举考试的过程 378

四 制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385

第三节 制举考试的录取与授官 393

一 制举考试的主管机构和官员 393

二 制举考试的录取 399

三 制举考试及第者的授官 403

第十三章 唐代的武举考试 408

第一节 武举的创设 408

一 武举的创设与沿革 408

二 武举考试的主管部门与主管官员 413

第二节 武举的考试过程 415

一 武举常科考试的科目与内容 415

二 武举制科的考试科目与内容 422

三 武举的应试资格与考试程序 427

四 武举的录取与出路 429

第十四章 唐代的道举、童子举考试 433

第一节 道举考试 433

一 道举产生的背景和沿革 433

二 道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 439

三 道举考试的录取与出路 442

第二节 童子举考试 444

一 童子举的设置 444

二 童子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 450

三 童子举的录取与出路 452

四 关于童子举考试的争议 454

第十五章 唐代官员的铨试 457

第一节 铨试的科目与内容 458

一 吏部选人试判的实行 458

二 书判拔萃、博学宏词、平判入等的形成 461

三 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成为吏部科目 467

四 铨试诸科目的考试内容与试题形式 470

第二节 铨试的管理 474

一 应试资格 475

二 铨试主选官 476

三 铨试考场管理 481

四 铨试舞弊与处罚 482

五 铨试录取与出路 486

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的考试制度 495

第一节 五代的学校考试 496

一 五代十国学校的兴废 496

二 五代学校的考试 499

第二节 五代的科举考试 501

一 五代十国科举考试的兴废 501

二 常科考试的演变 504

三 制举的存废 521

四 考试管理 523

第三节 官员铨试 531

一 铨试科目 532

二 铨试管理 534

附录 征引文献书目举要 539

后记 5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