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公共性视域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公共性视域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公共性视域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英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10076560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解读马克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话题。本书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从“公共性”这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之前的公共性资源进行历史梳理,围绕着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生活世界这一公共性平台,着重从实践、人、社会、历史等四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公共性维度,以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哲学所具有的唯物主义的公共性新质,并对其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公共性视域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目录

序 1

导言 公共性: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当代视域 1

一、解读马克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话题 1

二、公共性: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语境及其当代凸显 6

三、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要进路 11

四、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存在问题 21

五、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旨、方法和创新 25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公共性传统 28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公共性 29

一、本体论哲学的公共性承诺 30

二、主体性哲学的公共性论证 33

第二节 传统人性论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质 38

第三节 理性的传统及其局限 42

一、从客观理性到主观理性的争论 42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46

三、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的矛盾 51

第四节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矛盾 53

一、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同一 54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 56

第二章 回到公共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界 64

第一节 回到生活世界的开启 64

第二节 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解释原则 70

一、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世界 70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特性 75

第三节 生活世界之公共合理性 78

一、异化生活:现实生活世界的“非现实性”批判 79

二、理论批判:马克思对前人异化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83

三、走进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 90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公共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93

第一节 传统哲学的实践理解与马克思新实践观的诞生 93

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点 94

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实践观念 96

三、马克思新实践哲学的崛起 103

四、马克思的公共实践观 107

第二节 交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公共性之重要维度 110

一、从实践到关系: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层跃迁 110

二、交往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 113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 119

第三节 “改变世界”的公共理想和价值主体的发现 130

一、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公共理想 130

二、对传统人类理想模式的批判与超越 134

三、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阐释 137

四、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主体的发现 140

第四章 “公共人”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人本立场 144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公共性意义 144

一、“抽象的人”的哲学传统 145

二、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跃迁 154

三、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逻辑 163

四、“现实的人”的公共性意义 169

第二节 现实的人:以“共同性”为规定的公共存在 171

一、人是对象性的公共存在物 172

二、人是总体性的公共存在物 177

三、人是价值的公共存在物 183

第三节 现实的人:走向“公共人”的理想生成 196

一、追求丰富的公共生活 196

二、走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200

三、体现自由的发展个性 203

四、培育“公共人”的公共精神 207

五、实现人的解放的公共目标 211

第五章 社会共同体价值本位的公共性理念: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新质 219

第一节 社会价值本位的哲学观的确立 219

一、传统哲学的“社会”:个人价值本位 220

二、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社会价值本位的历史性超越 229

第二节 社会:作为生存共同体的“关系”共在 237

一、社会关系:社会的一般本质 238

二、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 240

三、社会关系:人类公共交往实践关系的展现 245

四、社会群体生存本位共同体:社会关系的理论升华 247

五、公共性理念:社会群体生存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253

六、社会群体共同体价值本位的公共性深蕴 259

第三节 超越个体理性神话的群体共同体诸组织形式的公共理性 264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264

二、制度的公共性本质和价值 275

三、意识形态及其批判的公共性向度 289

第四节 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现代性的公共性实质 304

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立场 304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哲学转向 306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公共性视野 309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变革实质 313

第六章 历史的公共性与公共性的历史: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生学视界 316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的哲学革命 316

一、传统的“历史”理解 317

二、历史的观念变革:马克思的超越 321

三、马克思历史意义的彰显和澄明 334

第二节 历史的实践生成及其历史的公共性 341

一、现实的人:历史的主体 341

二、实践:历史的公共性生成 343

三、历史生成中的公共性原则 346

第三节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公共性转变 350

一、历史空间:马克思考察历史的重要公共维度 350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公共性思想的批判性超越 353

三、“公共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内在本质 357

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之公共性的价值指归 358

第四节 公共性的生成历史: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361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消极公共性 361

二、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物化公共性 364

三、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积极公共性 368

结语 373

参考文献 375

后记 3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