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解释学
教育解释学

教育解释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友超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4146335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教育解释学在理论上基于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在实践上直指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以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语言和教育行动为经,以重新表述教育意义为纬。教育解释学视野中“有意义”的教育图景是:在教育主体上,师生分别从知识管理者和“空的容器”转变为经验建构者;在教育情境上,兼顾师生生活世界;在教育语言上,重师生对话,对话条件是真实性、适当性、真诚性和可领会性,在教育行动上,主张有想象力,课程实施尤其如是。
上一篇:南大精神下一篇:韩国现代文化
《教育解释学》目录

导论 别人的研究与自己的起点 1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 1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 1

二、教育哲学视角 5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 7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 7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 8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 14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 17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 17

一、单向度的师生 18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 26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 27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 32

第二节 考试理性 36

一、一种理性观 36

二、工具理性的由来 38

三、考试理性 40

第二章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50

第一节 两种典型的意义学说 51

一、指称意义说 52

二、商谈意义说 55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意义学说 59

一、斯宾塞的教育意义学说 59

二、杜威的教育意义学说 63

第三节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 66

一、教育意义的性质是中性的 66

二、重新表述后的教育意义指向个体 69

第三章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75

第一节 理解范式的“循环” 76

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认识论理解 76

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理解 78

三、从伽—哈论战看哈贝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兼及的批判性理解 83

第二节 理解的“原意” 86

一、理解的游戏性 87

二、理解的语言性 90

三、理解的实践性 92

四、理解的批判性 96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98

一、教育如游戏 98

二、教育处于负载经验的语言中 100

三、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104

四、教育离不开批判性 109

第四章 教育解释学的主体“意味” 113

第一节 作为理解者的教师 113

一、由诊断者成为研究者 113

二、由知识守望者成为经验建构者 119

三、由技术行动者成为实践智慧拥有者 128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的学生 141

一、从“空的容器”到具有不同经验的经验者 141

二、从经验拥有者到经验建构者 144

第五章 教育解学的情境“意味” 148

第一节 作为学校文化的教育情境 149

第二节 教育情境在观念上要兼顾师生的生活世界 151

一、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中的生活世界 152

二、兼顾师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 156

第三节 教育情境是充满信任的 158

第四节 教育情境是一种共同体 159

第六章 教育解释 学的语言“意味” 164

第一节 师生言说体现的是教育关系发展的逻辑 164

第二节 师生言说的主要形式: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 171

一、何谓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 171

二、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的条件问题 178

三、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倾听问题 181

四、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权威问题 186

第七章 教育解释学的行动“意味” 191

第一节 主要的行动“意味”:课程实施的想象力 191

第二节 课程的文本之路 194

一、文本观的进化 194

二、课程文本观 198

第三节 教师的课程意识 201

一、课程实施事件意识 203

二、师生—课程互动意识 205

三、学生经验在场意识 207

第四节 正确处理课程实施的想象力与课程的现代性问题的关系 211

结语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