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论临床教程
伤寒论临床教程

伤寒论临床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国俊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7432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伤寒论》的基础知识、诊断特色、治疗体系、常用思维和学习方法。下篇切中临床,详细阐述《伤寒论》的诊治体系,以《伤寒论》六经、霍乱、差后劳复病为纲,以各种证型为目,全面阐述证候的形成、表现、鉴别、治疗和预后,并为之提供相应的验案。
《伤寒论临床教程》目录

上篇 基础篇 3

第一章 《伤寒论》概要 3

第一节 《伤寒论》的成书与沿革 3

一、《伤寒论》的产生 3

二、《伤寒论》的沿革简介 4

第二节 《伤寒论》的篇目与体例 5

第三节 《伤寒论》中“伤寒”的多层涵义 5

一、常规内涵 5

二、特殊指代 7

第四节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8

第五节 《伤寒论》的价值与贡献 9

一、奠定辨证基础 9

二、确立治则治法 10

三、创立、保存了大量经方 10

第二章 《伤寒论》的诊法特点 12

第一节 望诊特色 12

一、望面色 12

二、望舌 13

三、望形体 13

第二节 闻诊特色 14

一、闻声音 14

二、嗅气味 16

第三节 问诊特色 16

一、问病因 16

二、问病史 17

三、问现症 19

第四节 切诊特色 19

一、三部诊脉 20

二、寸口脉法 20

三、运用模式 21

第三章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24

第一节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24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24

二、六经辨证的源流 24

三、六经辨证的体系 25

四、六经辨证的特色 27

第二节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28

第三节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29

第四章 《伤寒论》的诊断体系与模式 30

第一节 诊病体系 30

一、辨“病”是前提 30

二、“六经辨证”并非阶段概念 30

三、“病”的分类与命名 30

四、六病之间的关系 31

第二节 诊证体系 35

一、《伤寒论》“证”的概念 35

二、《伤寒论》中“证”的分类与表述 36

第三节 病证结合体系 37

一、“病”的诊断 37

二、“证”的诊断 37

三、病证结合诊断体系 38

第四节 诊断模式 38

一、基本诊断模式 38

二、特殊诊断模式 39

三、“诊”与“断”的渐进程序 40

第五章 《伤寒论》的治疗学体系 41

第一节 治则 41

一、扶正祛邪 41

二、表里先后 42

三、随证治之 42

四、三因制宜 43

五、分步治疗 43

六、病差防复 45

第二节 治法 45

一、汗法 45

二、吐法 46

三、下法 46

四、和法 47

五、温法 47

六、清法 48

七、消法 48

八、补法 49

九、涩法 50

第三节 治疗学特点 50

一、扶阳气 50

二、存阴液 51

第六章 《伤寒论》的思维特征 53

第一节 动态思维 53

一、动态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53

二、动态思维在诊断中的运用 53

三、动态思维在治疗过程中的运用 55

第二节 常变思维 56

一、常变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56

二、常变思维在诊治中的运用 56

第三节 审势思维 58

一、审势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58

二、审势思维在诊治中的运用 58

第七章 《伤寒论》的习用阶梯 60

第一节 学习阶梯 60

一、基本方法 60

二、学用准备 61

第二节 临证阶梯 62

一、初学阶段 62

二、见习阶段 62

三、临证阶段 63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67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67

一、病因病机 67

二、典型脉症 67

三、证候分类 68

四、传变与愈期 69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70

一、太阳中风证 70

二、太阳伤寒证 73

三、太阳病特殊证情的辨治 76

四、太阳病轻证 87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91

一、太阳中风兼证 91

二、太阳伤寒兼证 97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111

一、心阳虚类证 111

二、脾虚类证 121

三、肾阳虚类证 127

四、阴阳两虚类证 131

五、热证 143

六、伤寒上热下寒证 161

七、蓄水证 163

八、水停中焦证 166

九、蓄血证 168

十、结胸证 176

十一、痞证 189

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 207

一、水气内结证 207

二、痰阻胸膈证 210

三、风寒夹湿阻滞肌肉筋脉证 212

四、风湿流注关节证 214

五、营卫失和证 216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9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219

一、病因病机 219

二、典型脉症 219

三、证候分类 220

四、传变与愈期 221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222

一、阳明病热证 222

二、阳明病实证 226

三、阳明病热实兼夹证 242

四、阳明病热实转化证 245

五、阳明腑实类似证 247

六、湿热发黄证 253

七、阳明血热证 263

第三节 阳明虚寒证 266

一、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266

二、阳明中寒寒饮上逆证 267

三、阳明中寒呕逆证 268

第四节 阳明病兼证 270

一、阳明病兼表证 270

二、阳明病兼少阳证 274

第五节 阳明病变证 276

一、余热留扰胸膈证 276

二、热余阴伤蓄水证 278

三、阳明热入血室证 280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81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281

一、病因病机 281

二、典型脉症 281

三、证候分类 282

四、传变与愈期 283

第二节 原发型少阳病 283

一、原发型少阳病的诊断 283

二、原发型少阳病的分类 284

第三节 转属型少阳病 285

一、转属型少阳病本证 285

二、转属型少阳病兼证 294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11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311

一、病因病机 311

二、典型脉症 311

三、证候分类 312

四、传变与愈期 312

第二节 原发型太阴病 313

一、太阴病表证 313

二、太阴虚寒证 315

三、寒湿发黄证 317

第三节 转属型太阴病 320

一、太阴病兼表证 320

二、太阴腹痛证 322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25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325

一、病因病机 325

二、典型脉症 325

三、证候分类 326

四、传变与愈期 326

第二节 原发型少阴病本证 327

一、少阴寒化类证 327

二、少阴热化类证 347

三、阳气内郁证 353

四、少阴咽痛类证 356

第三节 原发型少阴病变证 363

一、移热膀胱证 363

二、伤津动血证 364

第四节 少阴病预后 365

一、寒化证的判定原则 365

二、热化证的判定原则 367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68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368

一、病因病机 368

二、典型脉症 368

三、证候分类 369

四、传变与愈期 370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370

一、厥阴病寒证 370

二、厥阴病热证 374

三、厥热胜复证 377

第三节 厥阴病变证 380

一、厥阴转出少阳证 380

二、热郁胸膈证 381

第四节 厥阴病类似证 383

一、上热下寒证 383

二、厥逆证 387

三、下利证 399

四、呕哕证 406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409

一、阳回欲愈 409

二、阳亡不治 409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411

第一节 霍乱病纲要 411

一、病因病机 411

二、典型脉症 411

三、证候分类 412

第二节 霍乱病的证治 412

一、三焦失司证 412

二、中焦虚寒证 414

三、亡阳厥冷证 416

四、阳衰脱液证 418

五、阳亡阴竭证 420

六、愈后身痛证 422

第八章 辨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425

第一节 差后劳复病纲要 425

一、病因病机 425

二、证候分类 425

三、治法方药 425

第二节 差后劳复病的证治 425

一、余热复聚,热郁胸膈证 425

二、发热证 428

三、湿热下注水肿证 430

四、中焦虚寒吐涎证 432

五、气液两伤,余热未清证 433

六、日暮微烦证 436

方剂索引 437

主要参考文献 4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