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喜钢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2106684
  • 页数:5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论述了在城市转型和有机集中理论指导下10个应对城市转型的规划研究案例。这10个案例地域遍及东、中、西部,内容涵盖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城市功能、空间模式和形态结构的转型,类型有单一都市、都市区域和城市群。大致可以概括当前我国大都市已经和未来转型的各种形式,而其中的理念、思路、观点、内容和技术路线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最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对每个案例的命名和卷首短评,以精练的笔触、犀利的点评勾划了该城市发展的症结、原由和转型方向,是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也反映了作者是真正理解了转型的涵义和规划的价值。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目录

序一邹德慈 6

序二崔功豪 6

前言 6

一、关于规划的视角 6

二、关于都市运动 8

三、关于做“大”的情结 12

四、关于城市转型 13

五、关于有机集中 14

六、关于《前言》 15

第一章 背景审视:都市运动的潮流 2

一、全球趋势:赶“都市化”大潮 2

(一)都市(Metropolis)超前发展 3

(二)首位城市(Primate City)主宰经济发展 5

(三)都市化区域开始形成 5

(四)全球都市网络(Global City Network)加速重组 6

二、全球景象:都市化的持续演进 7

(一)单极都市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异同 7

(二)(大)都市区化―美国的表现 8

(三)网络都市化―欧洲的特点 10

(四)都市区域化与区域都市化―延续的大势 11

三、中国潮流:从都市化到都市运动 11

(一)都市化急速推进 12

(二)都市地位持续强化 13

(三)涌动的激情―三个侧面的“写实” 15

四、中国特色:对都市运动的顶礼膜拜 21

(一)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 22

(二)城市化与都市化的高调合奏―超越规律和历史 22

(三)多重压缩与交叠―从表象和过程谈起 24

(四)专属中国的魅力 29

五、现实解读:激情与冲动 37

(一)激情“燃烧” 37

(二)激情背后的代价 40

小结 46

第二章 理论诠释:城市转型的科学理性 50

一、理性辨析:什么是城市转型 50

(一)不同学科的转型释义 50

(二)城市转型的概念思辨 53

(三)外延拓展:城市转型的特征分析 55

二、城市转型的内容 57

(一)城市的产业转型 57

(二)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58

(三)城市的功能转型 59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转型 60

(五)城市的文化转型 61

(六)城市的生态转型 61

(七)城市的政府转型 62

三、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 63

(一)城市转型的门槛驱动 63

(二)城市转型的时序驱动 64

(三)城市转型的诱推驱动 65

小结 68

第三章 趋势演绎:规划引导的城市转型 73

一、我国体制转变背景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 73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 73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 75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转型的引导 77

(一)宏观战略层面 78

(二)技术理性层面 80

三、转型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变革之路 83

(一)城市规划的功能转型:由技术工具转向公共政策 84

(二)城市规划的价值转向: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 86

(三)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变:由精英规划转向公众参与 87

(四)城市规划的技术变革:由终极蓝图转向过程规划 88

小结 92

第四章 从“二元分散”到“双核多元”―深圳空间结构形态转型研究 96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形态的问题及其解读 96

一、空间的激烈演替 97

二、空间结构形态存在的问题 98

三、成因解读 105

第二节 空间结构转型的理性思考 113

一、空间要素资源的制约与影响 113

二、理论和理念的借鉴 119

第三节 空间结构形态转型的内容 124

一、可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走向 124

二、空间结构转型的模式选择 126

三、空间形态模式的评估 137

小结 139

第五章 从“部分补短”到“整体补齐”―大连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142

第一节“补短”失效: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142

一、“精品大连”战略高调推进的效应 143

二、区域竞争―盛名之下的尴尬 144

三、“大大连”战略―首尾难预的调整 150

四、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 153

第二节 目标探寻:由“部分补短”到“整体补齐” 153

一、国内外滨海大都市发展经验 154

二、对大连的启示与结论 159

第三节 转型规划:“内在优化,整体推进” 161

一、“组团型全域都市化”战略与综合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 161

二、高水准的产业发展战略及区域分工的产业布局 170

三、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结构与组团型都市空间发展图景 176

四、快速交通网络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177

小结 182

第六章 从“商都”到“精明之都”―温州都市定位战略转型研究 184

第一节 商都之梦 184

一、兴衰交替,商魂弥驻 185

二、昙花一现:商都之痛 187

三、危机潜伏:难以实现的商都之梦 188

第二节 从“商都”到“精明之都” 198

一、优势遴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198

二、时代机遇: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重组 205

三、重拾腹地:呼唤总部经济的崛起 206

四、精明之都:实现自身定位转型 210

第三节 励精图治,打造精明之都 212

一、四大功能转型 212

二、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213

三、产业发展:以商统领,重聚资源 215

四、精明增长:都市区空间结构重组 218

五、文化与特色:多元温州,精明之都 222

小结 225

第七章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后特区时代汕头发展战略转型研究 228

第一节 困境―“借船出海”的局限 228

一、起伏的发展历程 229

二、相对下降的区域地位 230

三、现有发展战略分析 233

四、“借船出海”战略的局限性 234

五、潮汕文化―“借船出海”的根源 240

第二节 思考―“借”还是“造”? 241

一、资源比较优势 241

二、“后特区时代”的机遇 243

三、区域重组的挑战 244

第三节 转型―“造船出海” 247

一、品牌名市 248

二、中心归位 252

三、实业强市 254

四、空间重构 261

五、体制创新 264

小结 269

第八章 从“弱中心”到“强都市圈”―泉州都市圈域空间重构与转型研究 272

第一节 小马拉大车:区域中心城市的尴尬 272

一、地位跃升:光明之城重现曙光 272

二、功能弱小:区域发展的诸多无奈 276

三、危险重重:良好预期背后的种种反差 276

第二节 理性博奕:构筑区域强中心 280

一、优势评价:整合发展的资源依托 280

二、现实思辨:整合发展的条件 282

三、自我重塑:区域坐标下重新定位 286

第三节 空间重构:构建泉州都市圈的理想 288

一、都市圈空间整合战略 288

二、都市圈交通网络组织 295

三、都市圈产业重组与布局 300

小结 305

第九章 从“资源型城市”到“功能型城市”―黄石城市功能转型研究 309

第一节 困惑:城市发展的困惑 309

一、资源型城市特征与判读 309

二、问题判读 315

第二节 症结与出路的反思 317

一、现实与理想错位的症结 317

二、出路与目标 320

第三节 规划的理性与应对 325

一、都市区功能转型的战略思考 325

二、功能转型的空间承载 335

小结 348

第十章 从“高原明珠”到“滇西中心”―旅游城市大理城市定位转型研究 352

第一节 困境―“高原明珠”面临发展瓶颈 352

一、宏观发展环境 353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354

三、发展落差与劣势 357

四、“高原明珠”解除发展瓶颈的出路 362

第二节 转型―“滇西中心”引发的思考 363

一、转型的方向:滇西中心城市及其演绎 363

二、“中心”功能诠释:集聚辐射 366

三、构筑“中心”的路径选择 367

第三节 规划:“滇西中心”的实现途径 373

一、城乡协调与城乡一体化 373

二、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 374

三、载体重构:空间总体布局结构 376

四、综合交通网络构架 380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 385

小结 392

第十一章 从“内陆盐城”到“滨海都市”―沿海欠发达城市盐城跨越式发展转型研究 396

第一节 症结―“临海而不滨海” 396

一、富饶的盐城 397

二、欠发达的尴尬 400

三、“内陆盐城”的困惑 402

第二节 博弈―“延续”还是“跨越”? 403

一、转型的时代 404

二、竞合的区域 405

三、东进,向海―吹响盐城崛起的“集结号” 407

第三节 “滨海都市”―跨越与转型的“愿景” 411

一、擦亮城市“名片” 411

二、理顺发展思路 413

三、调整产业结构 414

四、重组发展空间 417

五、优化交通网络 420

六、开发滨海地区 422

七、打造滨海新城 424

八、更新发展观念 425

小结 426

第十二章 从“均衡分散”到“有机集中”―嘉兴市域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428

第一节 认识―空间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428

一、认识嘉兴―不强不弱的尴尬 429

二、发展转型―全方位的规制和要求 430

三、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433

第二节 思考―分散与集中的抉择 438

一、从空间切入―“均衡分散”及其遭遇的窘境 439

二、转型的路径选择 443

第三节 规划―理性与理想的融合 448

一、“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发展战略 448

二、“全域统筹”的土地资源配置 450

三、“多心多元、集中发展”的空间利用模式 452

四、“协调整合,共建共享”的支撑设施配套 456

五、“创新,共赢”的规划协调机制建设 460

小结 463

第十三章 从“中心带动”走向“区域竞合”―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466

第一节 现实尴尬: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制约 466

一、区域阅读 466

二、区域问题与原因 469

第二节 突破选择: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 478

一、传统区域空间模式思考 478

二、新区域发展模式 486

第三节 理性规划:转型的空间投影 491

一、新模式下发展条件评估 491

二、空间结构模式比选 493

小结 500

主要参考文献 502

后记 5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