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本仁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2700230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目录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一、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1

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 1

中国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3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5

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5

西方列强扩张目标的东移 6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8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8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丧失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8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1

二、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 13

洋务企业的出现 13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 14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 16

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7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7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华民族严重危机 18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19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21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2

一、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22

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2

政治思想界发出内求变革、外抗强敌的呼声 23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25

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胜利发展 25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7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29

三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32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起 32

“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涨 33

“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35

思考题 38

第二章 辛亥革命 39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39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 39

帝国主义加强全面控制,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 39

清政府的“新政” 40

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新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基础和政治力量的壮大 41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3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 43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的扩大 44

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47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47

民主义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48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49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50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0

革命派的武装起义 50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宪政运动 51

保路运动 53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54

武昌起义,全国响应 54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6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辛亥革命失败 58

袁世凯篡权 58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与经验教训 60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62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 62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建立专制独裁 62

孙中山发动“二月革命”及其失败 64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全国反袁护国运动 65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 70

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段祺瑞的专制统治 70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72

思考题 74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75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75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5

民族工业的新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7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7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78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0

五四运动 8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3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87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87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90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92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92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92

国共合作的建立 94

工农群众斗争的发展与国民会议运动 97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00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广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102

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反对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斗争 103

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 106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06

工农群众运动的迅猛发展 108

三、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10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10

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国民革命失败 112

思考题 115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17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17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17

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全国 117

新军阀的混战和蒋介石统治地位的确立 119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21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121

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122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125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26

一、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126

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126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29

土地革命的开展与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32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135

二、国民党民主派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 138

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138

“第三党”的主张及其活动 139

三、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141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 141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 143

遵义会议,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44

红军长征的胜利 145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46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46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146

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48

二、“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52

“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 152

“一二·九”运动 153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55

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趋于强硬 156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实现 157

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初步实行 157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9

思考题 162

第五章 金民族的抗日战争 163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63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63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16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165

二、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兴起 167

国民党政府的抗战部署及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积极抵抗与失利 167

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与敌后战场的开辟 171

全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御侮 173

国际上对中国抗日的支援 175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 176

一、相持阶段中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176

相持阶段的到来与国内反共投降逆流的出现 176

共产党和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 178

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进攻的抗击,敌后抗战的深入发展 181

二、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团结抗战的方针 184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84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86

三、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188

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88

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 189

敌后军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英勇斗争 191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变与中国抗日的新形势 19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194

敌后军民开始局部反攻 195

二、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196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196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197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198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00

共产党“七大”与国民党“六大”的召开 200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202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04

思考题 205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06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06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06

战后的国际形势 206

国内时局与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07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09

国共重庆谈判 209

政治协商会议 211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的自卫战争准备 213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215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15

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15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18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19

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220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22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危机 222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224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 225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新中国的建立 227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27

伟大的战略决战 227

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 229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2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2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转变和建立新中国的理论与政策 2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33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基本经验 235

思考题 236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2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37

一、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237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237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238

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238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 240

“三反”、“五反”运动 241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242

国民经济的恢复 243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44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44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7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51

一、历史新课题的提出与最初的探索成果 251

历史新课题的提出 25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5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53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25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257

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58

三、“文化大革命”及其历史教训 260

政治思想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 260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262

深刻的历史教训 266

第三节 新的历史性飞跃的开始 267

一、厉史的伟大转折 267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6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 270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272

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272

历史性成就与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蓝图 27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277

思考题 278

附录《中国革命史大事年表》 279

后记 2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