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犯罪学原理
犯罪学原理

犯罪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翔,刘贵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500846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14章,分别就犯罪学的概念、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犯罪学中的重要范畴如犯罪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作专业性的论述和说明。
《犯罪学原理》目录

第一篇 犯罪学概述 3

第一章 犯罪学的概念 3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几种代表性的犯罪学概念 3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概念 4

二、菲利的犯罪学概念 5

三、李斯特的犯罪学概念 6

四、萨瑟兰的犯罪学概念 7

五、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概念 8

第二节 犯罪学的概念 8

一、狭义犯罪学 9

二、广义的犯罪学 9

三、犯罪学的概念 10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11

一、犯罪现象 11

二、犯罪原因 12

三、犯罪对策 13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范围 14

一、犯罪学的横向研究 15

二、犯罪学的纵向研究 15

第二章 犯罪学中的犯罪 18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18

一、犯罪的法律定 19

二、犯罪的社会学定义 21

三、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 23

第二节 犯罪的特征 24

一、犯罪的本质 24

二、犯罪的特征 26

第三章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 28

第一节 犯罪人及其特征 28

一、犯罪人的概念 28

二、犯罪人的特征 31

第二节 犯罪人的分类 39

一、犯罪人分类的概念 39

二、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人分类 39

第四章 犯罪学的地位、任务与研究方法 43

第一节 犯罪学在刑事科学中的地位 43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 43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 44

三、犯罪学与心理学 45

四、犯罪学与犯罪侦查学 46

五、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 46

六、犯罪学与监狱学 47

第二节 犯罪学的任务 47

一、为制定反犯罪对策提供依据 48

二、推动刑事立法改革 50

三、指导司法者正确实施刑法 51

四、帮助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基础 52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53

一、调查法 53

二、观察法 55

三、统计研究法 55

四、比较研究法 55

五、抽样分析法 56

六、类型分类法 56

第五章 犯罪学的形成和发展 57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犯罪的思想 57

一、关于犯罪概念 57

二、关于犯罪产生的原因 58

三、关于刑罚的运用与适用 60

第二节 欧洲历史上关于犯罪的思想 62

一、古代欧洲关于犯罪的思想 63

二、欧洲中世纪时期关于犯罪的思想 65

三、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犯罪的思想 68

四、刑事古典学派关于犯罪的思想 70

第三节 犯罪学的创立 75

一、犯罪学创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 77

二、创立学派——实证派的思想主张 79

第四节 犯罪学的发展 84

一、犯罪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学派 84

二、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93

三、犯罪学的发展趋势 95

第二篇 犯罪现象论 99

第六章 犯罪现象概述 99

第一节 犯罪状况 99

一、犯罪数量 99

二、犯罪率 100

第二节 犯罪行为 102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 102

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102

三、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103

四、犯罪行为实施的方式 105

第三节 犯罪规律 106

一、规律的概念 106

二、犯罪规律的概念 107

三、犯罪规律的内容 108

四、我国刑事犯罪现象规律 111

五、我国犯罪预防规律 11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犯罪概况 11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 115

二、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时期的犯罪状况 116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状况 117

四、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到1983年“严打”的犯罪状况 118

五、改革开放之后的犯罪状况 119

第七章 犯罪现象的类型 121

第一节 毒品犯罪 121

一、毒品犯罪的概念 121

二、毒品犯罪的特点 123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 125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125

二、有组织犯罪的特点 127

三、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 127

第三节 职务犯罪 128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128

二、职务犯罪的现状 128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 130

第四节 性犯罪 141

一、性犯罪概念 141

二、性犯罪的特点 142

第五节 邪教犯罪 146

一、邪教犯罪的概念 146

二、邪教犯罪的特点 147

第六节 环境犯罪 151

一、环境犯罪的概念 152

二、环境犯罪的特点 154

第七节 知识产权犯罪 156

一、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 156

二、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 158

第八节 暴力犯罪 161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 162

二、暴力犯罪的特点 163

第九节 未成年人犯罪 167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167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168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特征 171

第十节 流动人口犯罪 173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 173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174

第三篇 犯罪原因论 181

第八章 犯罪原因概述 181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181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181

二、犯罪原因的本质及特征 184

三、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 186

第二节 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188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 189

二、犯罪社会学理论 195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理论 199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203

五、犯罪综合动因论 204

第三节 犯罪原因系统 205

一、什么是犯罪原因系统 205

二、犯罪产生的根源 207

三、犯罪产生的一般原因 209

四、犯罪条件 212

五、犯罪的相关因素 213

第九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215

第一节 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215

一、多种经济成分的冲突 216

二、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与犯罪 216

三、贫富两极分化与犯罪 217

四、下岗失业与犯罪 218

第二节 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219

一、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219

二、西方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220

三、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221

四、犯罪的文化原因 221

五、文化对犯罪手段的影响 222

六、文化决定着国家犯罪对策体系的构建 224

第三节 政治、思想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224

一、社会动乱对犯罪的影响 225

二、社会变革对犯罪的影响 225

三、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对犯罪的影响 225

四、阶级斗争的影响 226

五、官员腐败与犯罪 227

第四节 其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227

一、宗教对犯罪的影响 227

二、人口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231

第十章 犯罪的微观社会原因 234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犯罪 234

一、家庭结构出现的问题 235

二、家庭功能出现的问题 238

三、家庭关系出现的问题 242

四、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243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犯罪 246

一、学校环境及学生犯罪概况 247

二、社会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249

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和薄弱环节 250

第三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 251

一、街区环境与犯罪 252

二、村落环境与犯罪 258

三、集镇环境与犯罪 259

第十一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261

第一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概述 261

一、犯罪的个体原因的含义 261

二、犯罪的个体原因与社会原因的关系 261

三、研究犯罪个体原因的意义 263

第二节 个体的生理因素与犯罪 264

一、年龄与犯罪 265

二、性别与犯罪 267

三、遗传及其他异常生物学因素与犯罪 268

第三节 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与犯罪 269

一、犯罪人的需要 269

二、犯罪动机 272

三、犯罪人的情绪情感 277

四、犯罪人的意志 279

五、气质与犯罪 280

六、犯罪人的能力 282

第四节 变态人格与犯罪 284

一、什么是变态人格 284

二、变态人格的基本特征 285

三、变态人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286

四、变态人格的类型及特点 289

第十二章 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 294

第一节 犯罪的条件 294

一、犯罪条件及其研究意义 294

二、犯罪的时空条件 296

三、犯罪的工具条件 298

四、适于作案的犯罪侵害对象 301

第二节 犯罪的相关因素 303

一、犯罪的相关因素及研究意义 303

二、季节与犯罪 305

三、天气与犯罪 307

四、月之圆缺与犯罪 309

五、昼夜更替与犯罪 311

第四篇 犯罪预防论 315

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 315

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 315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 315

二、犯罪预防的特征 316

三、犯罪预防的意义 318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可行性 320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 320

二、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 322

三、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322

四、在我国,治理犯罪问题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323

五、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324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 324

一、矛盾运动原理 325

二、犯罪预防的可知性原理 326

三、犯罪预防的因果性原理 327

四、犯罪预防的系统性原理 327

五、犯罪预防的可行性原理 328

第四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 329

一、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 329

二、依据犯罪预防的着眼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输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331

三、依据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 334

四、依据犯罪预防发生作用的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原因预防与条件预防 335

五、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337

六、根据犯罪预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邻里预防等 340

七、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342

第五节 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 343

一、超前性 343

二、对应性——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出发点 345

三、复合性——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目标要求 346

第十四章 被害预防 349

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 349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 349

二、被害预防的重要性 350

三、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353

第二节 被害人及其特征 355

一、犯罪被害人 355

二、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357

第三节 被害人的类型 363

一、被害人类型的概念及其划分意义 363

二、被害人的类型 364

第四节 犯罪与被害 368

一、犯罪与被害的关系 368

二、犯罪被害因素 369

第五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 375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375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模式 377

第六节 被害预防的措施 379

一、积极树立预防被害的意识 379

二、被害预防的特性 380

三、被害预防措施 382

主要参考文献 3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