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辨味批评论
辨味批评论

辨味批评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利群著(广西师范大学)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3331263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22章,内容有:辨味的发生原因,辨味与饮食文化,辨味的儒家文化传统,辨味的道家文化传统,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辨味批评标准论等。
《辨味批评论》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特征及其影响 1

第一章 辨味的发生原因 13

一、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外因条件 13

二、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内因 19

第二章 辨味与饮食文化 24

一、饮食的文化意味 24

二、饮食之味的文化意味 29

三、味论向诗味论、辨味批评发展的根据 34

第三章 辨味的儒家文化传统 38

一、先秦儒家的味论和辨味批评观萌芽 38

二、儒家味论的形成与发展 42

三、先秦儒家味论对辨味批评的影响 47

第四章 辨味的道家文化传统 53

一、先秦老庄的味论及其哲学、文化内涵 53

二、老庄道家味论的意蕴和意义 58

三、老庄味论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 61

第五章 “滋味”论奠定辨味批评的基础 69

一、“滋味”说的理论构成 69

二、钟嵘“滋味”说奠定中国诗味论基础 73

三、钟嵘“滋味”说解疑 76

第六章 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 81

一、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 81

二、辨味批评与司空图诗学理论的联系 86

三、辨味批评的实践意义 90

第七章 辨味批评之“辨”的方法论意义 92

一、“辨”在诗味论中的作用和意义 92

二、“辨味”在诗味论的其他活动范畴中的作用和意义 95

三、辨味批评的“辨”对诗味层次性的辨析 97

第八章 辨味中的“味”与“韵”的关系 104

一、“味”与“韵”的区别及其不同的意义 104

二、“味”与“韵”的联系及其共同意义 109

三、“味”与“韵”比较的意义 112

第九章 “味”在中国古代批评范畴中的位置 115

一、“味”与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批评的概念范畴的联系 115

二、“味”与其他概念在共同使用中所构成的联系 121

三、“味”与其他概念联系的作用和意义 123

第十章 “味”的审美意味 129

一、味的审美特征的表现 129

二、味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的审美规律 133

三、诗味的审美意义 139

第十一章 辨味批评形象论:“象外之象” 142

一、显象与隐象:批评对象的两重性 143

二、批评对象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145

三、作为批评对象的隐象的特征 149

第十二章 辨味批评对象论:“味外味” 152

一、“味外味”的本质和特征 152

二、“味外味”的理论系统 157

三、“味外味”的作用和影响 161

第十三章 “辨味”的主客体构成论 164

一、客体之“味”形成的原因和构成基础 165

二、主体“辨味”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构成 169

三、“辨味”批评存在的必要性 173

第十四章 辨味批评对“味”的超越和建构 176

一、“辨味”对“味”的涵义和用途的延伸和创造 176

二、作为动词使用的“味”的价值和意义 179

三、作为活动和动作的“辨味”表达方式 184

第十五章 辨味对意义的消解和重构 189

一、批评寻找意义的失误和偏差 189

二、辨味批评对意义模式的消解和淡化 193

三、辨味批评对意义的重估和重构 198

第十六章 辨味批评标准论 202

一、辨味批评内容的整体性 202

二、辨味批评标准的特征 206

三、“辨味”批评标准的具体表征 210

第十七章 辨味批评目的论 215

一、“辨味”的审美目的 215

二、“辨味”批评和“味”的实质 220

三、诗味的超越性特征 224

第十八章 辨味与辨言 228

一、“辨言”以“辨味”的语言批评观 228

二、文学语言的建构 231

三、文学批评对语言的解读和超越 235

第十九章 辨味批评的批评学意义 243

一、辨味批评对确立批评性质和特征的意义 243

二、辨味批评在确立批评对象中的意义 247

三、辨味批评的批评理论建设的意义 250

第二十章 文学转型对辨味批评的影响 254

一、文学转型对诗味的淡化和消解 254

二、文学转型中的诗味发展 260

三、辨味批评在文学转换中的命运 262

第二十一章 辨味批评对文学转型的作用 267

一、文学转型需要批评辨味 267

二、影视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也需要批评辨味 272

三、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中批评更必须辨味 275

第二十二章 辨味批评的转型 279

一、现代批评的艰难、痛苦的转换 284

二、辨味批评的转换与重构 287

余论:辨味批评与辨真批评——中西古代批评比较 291

一、中西批评性质的分辨 291

二、中西批评形态的区别 296

三、中西批评区别的原因 300

后记 3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