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2008广西工业发展报告:广西工业三十年
2008广西工业发展报告:广西工业三十年

2008广西工业发展报告:广西工业三十年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乃纯编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9066034
  • 页数:3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紧紧围绕广西工业诞生、发展、成长壮大过程,从历史视角对广西工业化的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总结。通过详细的数字和图表分析各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快更好促进广西工业的发展。
《2008广西工业发展报告:广西工业三十年》目录

综合篇 2

第一章 广西工业的诞生、发育、成长 2

一、近代工业的产生(1840—1949) 2

(一)晚清时期(1840—1911):近代工业开始萌芽0 2

(二)民国时期(1912—1949):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4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的工业发展 9

(一)主要发展阶段 9

(二)主要发展成就 11

三、1978年前主要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13

(一)煤炭工业 13

(二)机械工业 15

(三)冶金工业 16

(四)有色金属工业 18

(五)纺织工业 19

(六)制糖工业 21

(七)电力工业 22

(八)建材工业 23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工业化进程 24

一、工业进程的简要回顾 24

(一)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时期(1979—1984) 24

(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期(1985—1992) 24

(三)市场经济改革创新时期(1993—2000) 25

(四)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时期(2001—2007) 26

二、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7

(一)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27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29

(三)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9

(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布局持续优化 30

(五)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31

三、工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1

(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工业大发展 31

(二)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工业大发展 32

(三)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 32

(四)坚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32

四、广西工业与全国及其他省份工业发展情况比较 32

(一)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整体落后 32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化进程偏慢 33

(三)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35

五、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36

(一)工业化进程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 36

(二)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 36

(三)园区发展水平偏低,发展方式粗放 36

(四)中小企业活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36

(五)生产要素瓶颈制约,资源能源供应趋紧 37

(六)工业支撑体系不完备,生产性服务业落后 37

第三章 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39

一、工业制度创新变革的进程 39

(一)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2年 39

(二)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0年 40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41

二、工业制度创新的成效 41

(一)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41

(二)现代产权制度逐步完善 41

(三)企业重组取得重大进展 42

三、工业制度创新的现存问题 43

(一)产权制度:产权界定和保护不力 43

(二)基础市场:资源配置存在壁垒 43

(三)法制环境:透明度不够 44

(四)信用体系:尚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44

四、工业制度创新的未来展望 45

(一)围绕产权制度创新,继续完善企业制度建设 45

(二)改革和完善投融资制度,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 45

(三)积极引导外资,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 46

(四)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 46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47

(六)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保障生产要素有效流动 47

第四章 工业增长 48

一、广西工业增长与工业产品市场的基本特征 48

(一)工业经历四个增长周期,总体呈波浪式发展态势 48

(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提高,市场经济活力日益增强 49

(三)市场导向取代计划生产,工业产品市场产销两旺0 49

(四)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产品技术含量显著提高 50

二、影响广西工业增长和工业产品市场的因素分析 50

(一)外部环境 50

(二)技术进步 50

(三)自然社会资源 51

(四)资源配置效率 51

三、实现工业和工业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0 52

(一)利用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52

(二)扩大对外开放,做好产业对接 52

(三)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2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3

(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3

第五章 工业结构调 54

一、工业结构关系调整 54

(一)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 54

(二)产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 55

二、重化工业发展趋势及驱动因素 56

(一)广西的重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性 56

(二)重化工业的趋动因素 58

(三)北部湾——广西重化工业的希望 60

三、促进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经验 61

(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61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相结合 61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 62

(四)调整产业结构与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技术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 62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62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62

(二)加强产业集聚,培育龙头企业 63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63

(四)加强品牌创立,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63

(五)深化产业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63

(六)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64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65

一、技术创新 65

(一)广西工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变化 65

(二)广西工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 66

(三)广西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67

(四)发展目标 68

(五)对策及措施 68

二、品牌建设 72

(一)品牌的发展历程与成绩 72

(二)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73

(三)发展思路 73

第七章 工业投融资 75

一、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回顾 75

(一)融资体制改革 75

(二)投资体制改革 76

二、工业资金来源的变化 77

(一)形成多元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更加多样 77

(二)直接融资规模壮大,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77

(三)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利用外资水平提高 77

(四)民间资本日益活跃,工业增长动力增强 78

三、当前工业投融资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78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78

(二)直接融资比重偏低 79

(三)金融创新有待加强 79

四、提高工业投融资效率的政策趋向与对策建议 79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79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80

(三)成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80

(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81

(五)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82

(六)加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指导与服务 82

(七)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政策与措施 82

(八)建立后备上市资源数据库 83

第八章 劳动力供给 84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变化状况 84

二、劳动力素质的变化 86

三、劳动制度的改革 89

四、解决劳动力瓶颈的对策措施 90

(一)建立工业化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引导大中专院校调整培养结构 92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92

(三)倡导建立学徒制度,鼓励青年学习职业技术 93

(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93

(五)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与培养体系,建立技能型人才的激励机制 94

(六)整顿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公信力 94

(七)努力改善企业用工环境 95

第九章 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96

一、对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演变 96

(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 96

(二)政府: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综合社会效益转变 96

(三)企业: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97

(四)社会: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 97

二、广西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98

(一)资源节约 98

(二)环境保护 99

(三)资源综合利用 99

三、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00

四、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02

(一)资源节约 102

(二)环境保护 104

(三)资源综合利用 106

第十章 对外开放与广西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07

一、广西对外开放的历程 107

二、开放条件下广西工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109

(一)发展沿海重化工业 110

(二)发挥合作加工的技术优势 110

(三)以合作促进企业发展 111

(四)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111

三、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112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2

(二)实施人才战略 113

(三)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113

(四)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113

产业篇 116

第十一章 有色金属及铝产业 116

一、有色金属及铝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16

二、有色金属及铝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18

(一)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118

(二)铝工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118

(三)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19

(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119

(五)行业发展后劲足 11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一)铝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121

(二)电价过高及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影响电解铝发展 121

(三)铝深加工发展滞后 121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122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22

(一)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122

(二)加强铝工业技术创新 122

(三)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 123

(四)合理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 123

(五)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在铝工业的发展 123

(六)加快为铝工业供电的电源及电网建设 123

(七)加快服务铝工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24

(八)推进铝电结合,支持电解铝发展 124

(九)强化利用海外资源 124

(十)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124

第十二章 冶金产业 125

一、冶金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25

(一)钢铁工业逐步成长壮大 125

(二)锰业在竞争中腾飞 127

二、冶金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128

(一)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29

(二)坚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129

(三)坚持技术创新 129

(四)坚持建设区域性大型钢铁冶金基地 130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0

(一)冶金工业经济总量小 130

(二)冶金工业结构仍不合理 130

(三)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 130

(四)广西铁矿资源贫乏 131

(五)广西焦炭和精煤需要外购 131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31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131

(二)加强对外合资、合作 131

(三)加大开发和利用海外资源的力度 131

(四)加强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32

(五)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局面 132

(六)注重冶金专业人才培养 132

第十三章 机械产业 133

一、机械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33

二、机械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35

(一)机械工业高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135

(二)技改力度加大,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135

(三)改制及资产重组步伐加快,集中度提高 136

(四)建立了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机械制造体系 136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7

(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137

(二)组织结构仍需优化调整 137

(三)产业结构横向分散与纵向一体化并存 138

(四)技术进步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138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38

(一)推进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 138

(二)主动迎接全球化趋势,“引进来”、“走出去” 138

(三)加强质量管理,实施名牌战略 139

(四)采用高新技术推进技术创新 139

(五)围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 139

(六)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投资多元化 140

(七)推进资产重组,优化组织结构 140

(八)重视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141

第十四章 汽车产业 142

一、汽车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42

二、汽车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43

(一)行业规模迅速壮大 143

(二)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143

(三)产业集群效益初显 144

(四)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144

(五)行业发展后劲增强 144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4

(一)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145

(二)整车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145

(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145

(四)专用车产业发展落后于整车发展 145

(五)自主开发能力较弱 146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46

(一)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146

(二)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产业发展壮大 146

(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47

(四)积极推进改革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 147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产业快速发展 147

第十五章 石化产业 149

一、石化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49

二、石化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51

(一)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151

(二)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稳步增长 151

(三)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52

(四)国有企业改革与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152

(五)行业发展后劲增强 152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2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153

(二)技术装备整体比较落后,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153

(三)化工用矿产资源匮乏,生产成本偏高 153

(四)油气资源瓶颈 153

(五)缺乏大型石油化工的管理和生产经验 153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53

(一)加快重要基地的建设 153

(二)调整广西石化工业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54

(三)整合产业优势,促进企业共同发展 154

(四)坚持“科技兴化”方针,形成广西石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54

(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54

(六)采用节能降耗低污染技术重点建设临海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154

第十六章 建材产业 155

一、建材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55

二、建材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57

(一)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58

(二)结构调整有重大进展,竞争力有所提高 158

(三)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行业集中度初步显现 159

(四)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59

(五)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59

(六)名牌产品、科技成果及开发新产品成果显著 160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60

(一)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 160

(二)产业及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较弱 160

(三)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 161

(四)资源利用和环保工作仍需加强 161

(五)煤电油运价格高企及资金短缺 161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62

(一)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建材工业健康发展 162

(二)构筑多元化投资体系,支持产业发展 162

(三)依靠政策导向,加快结构调整 162

(四)促进产业集中,扩大企业规模 163

(五)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全行业整体水平 163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 163

(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产业快速发展 163

(八)实施以面向东盟和泛珠三角及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 164

(九)加快人才培养,增强整体素质 164

第十七章 电子信息产业 165

一、电子信息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65

(一)成长阶段(1978—1990) 165

(二)平稳发展阶段(1991—2000) 165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167

二、电子信息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68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168

(二)信息化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170

(三)无线电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171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73

(一)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73

(二)缺乏对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和频段的监测手段 173

(三)产业配套、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174

(四)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174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74

(一)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宏观协调与指导 174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174

(三)采取多元投融资方式,加大我区信息产业的投入 174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175

(五)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75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175

第十八章 食品产业 176

一、食品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76

二、食品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77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177

(二)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178

(三)外引内联迈出新步伐 178

(四)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178

三、改革和发展中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178

(一)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 178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179

(三)三废治理需进一步加强 179

(四)技术创新及名牌培育能力弱 179

(五)食品工业原料产业化程度低 79

(六)加工精深度低、综合利用差 180

四、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对策与建议 180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协调,引导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180

(二)加大投入,强化技术创新 180

(三)建立食品工业原材料生产供应体系 181

(四)扶优扶强,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181

(五)确保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181

(六)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182

(七)构建信息平台,开展物流体系建设 182

(八)鼓励探索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新机制 182

(九)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 182

第十九章 制糖产业 183

一、制糖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83

(一)持续稳步发展时期(1978—1988) 183

(二)转轨调整时期(1989—1999) 184

(三)快速发展时期(2000—2007) 185

二、制糖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85

(一)实现规模制糖经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糖生产基地 185

(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化 185

(三)资本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186

(四)产品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循环综合利用产品开发呈良好势头 186

(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186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86

(一)产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低,品种单一 187

(二)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 187

(三)技术进步慢,自动化控制水平低 187

(四)糖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价格调控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187

(五)糖厂与蔗农的利益联接机制不紧密 187

(六)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 187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87

(一)加快制定《广西制糖产业管理条例》,建立规范健康的发展长效机制 187

(二)继续推进制糖产业结构调整 188

(三)大力发展糖业循环经济 188

(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188

(五)积极推动原料蔗基地重组,鼓励投资者开发蔗区,租赁土地规模生产 188

(六)建立储备机制,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188

(七)拓宽投融资渠道 189

(八)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89

第二十章 医药产业 190

一、医药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90

二、医药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 191

(一)中药产业快速增长、业绩显著 191

(二)化学药在调整中发展 191

(三)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明显 192

(四)技术进步成绩斐然 192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3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区医药工业发展的瓶颈 193

(二)企业的大型化、集团化建设进展慢 193

(三)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滞后 194

(四)中药现代化进展缓慢 194

(五)医疗器械亟待发展 194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94

(一)围绕优势和特色,加快技术创新 194

(二)加大改革开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95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管理与产业贸易水平 196

(四)完善行业管理配套体制,加快产业发展 197

第二十一章 造纸产业 198

一、造纸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198

二、造纸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199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明显提高 199

(二)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99

(三)技术及装备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200

(四)原料、产品结构获得了进一步改善 200

(五)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获得加强 201

三、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

(一)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201

(二)原料供应不稳定,林浆纸一体化亟待完善 201

(三)投资少、技术装备落后 201

(四)产品结构不合理 202

(五)环境保护工作还需加强 202

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

(一)完善林浆纸一体化配套政策 202

(二)加大开放,多渠道筹措资金 202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203

(四)做好企业排污收费的管理及使用 203

(五)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3

第二十二章 茧丝绸产业 204

一、茧丝绸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204

二、茧丝绸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205

(一)蚕茧产量突破400万担,稳居全国第一 206

(二)桑蚕丝产量突破1万吨,跃居全国第四 206

(三)生丝质量突破6A级,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207

(四)以工带农,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207

(五)产业转移结硕果,企业实力增强 207

(六)茧丝交易市场成为中西部交易、信息中心 208

三、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8

(一)蚕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208

(二)丝绸工业基础差、产品单一,深加工严重滞后 209

(三)丝绸工业人才缺乏,企业小、技术创新能力弱 209

(四)贸易渠道亟待拓展 209

(五)蚕茧收购秩序不够规范 209

四、推动茧丝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9

(一)依法整顿和规范完善蚕种、蚕茧流通秩序 209

(二)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210

(三)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210

(四)加快茧丝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10

(五)建设桑蚕新品种研究开发基地 210

(六)建立茧丝绸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210

第二十三章 电力产业 211

一、电力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回顾 211

(一)电源建设 211

(二)电网建设 212

(三)电力体制改革与变迁 212

二、电力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213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13

(二)电网建设成绩显著 214

(三)电力供需平衡能力不断加强 21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

(一)从长远看,广西电源建设任务艰巨 214

(二)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调节能力差 215

(三)部分网区架构薄弱,主干电网与地方电网不协调问题突出 215

(四)电煤供应保障问题突出 215

四、推动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215

(一)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推动实施多元化战略 216

(二)优化电源布局,协调建设集中式电源和分布式电源 216

(三)加快电网建设,促进主干电网与地方电网协调发展 216

企业篇 220

第二十四章 广西工业企业总体发展概况 220

一、多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220

二、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品牌战略效果显著 220

三、推行改革整顿,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22

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223

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224

第二十五章 全区百强工业企业简介 225

一、2007年全区前二十强工业企业 225

(一)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225

(二)广西玉柴机器集团限公司 225

(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26

(四)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27

(五)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227

(六)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8

(七)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229

(八)广西南华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230

(九)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230

(十)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 231

(十一)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231

(十二)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 232

(十三)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2

(十四)广西水利电业集团 233

(十五)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 234

(十六)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234

(十七)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235

(十八)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 236

(十九)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236

(二十)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 236

二、2007年全区百强工业企业简况 238

第二十六章 工业布局与城镇化 242

一、广西工业空间布局理念的嬗变 242

(一)“十五”期间的广西工业布局理念 242

(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布局理念 242

二、广西工业空间布局新思路 243

(一)“一轴”——包含桂林、柳州、来宾的桂海高速中轴 243

(二)“东翼”——桂东经济区 244

(三)“西翼”——桂西经济区 244

(四)“一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44

三、以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 245

(一)加强规划的引导和衔接,优化城市和工业布局 246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246

(三)构建城镇发展群,推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246

(四)依托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 247

第二十七章 工业生产的园区化 248

一、广西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248

(一)早期的工业园区(开发区) 248

(二)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清理整顿 248

(三)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期 249

二、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成就 249

(一)园区经济快速增长,集聚效应日益突出 250

(二)园区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50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250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工业投资大幅增长 250

(五)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开始形成 251

三、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25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举全区之力建设工业园区 251

(二)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51

(三)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52

(四)建立和完善园区发展激励机制 252

四、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52

(一)园区特色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不高 253

(二)园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253

(三)土地瓶颈制约突出,项目用地难以及时落实 254

(四)资金筹措能力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54

五、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255

(一)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全区工业园区 255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促进园区上规模上水平 255

(三)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255

(四)破解土地瓶颈难题,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256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256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256

(七)构建生态环保园区,提升园区发展竞争力 257

广西工业园区(开发区)简介 257

(一)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7

(二)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258

(三)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259

(四)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 260

(五)南宁六景工业园区 261

(六)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 262

(七)南宁江南工业园区 263

(八)隆安华侨管理区 264

(九)上林县象山工业集中区 265

(十)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66

(十一)广西柳州阳和工业园区 267

(十二)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 269

(十三)柳州市柳江新兴工业区 270

(十四)柳州市河西工业区 271

(十五)柳州市柳北工业区 272

(十六)象州县石龙工业集中区 273

(十七)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73

(十八)广西桂林西城经济开发区 275

(十九)广西灵川八里街工业园区 276

(二十)桂林平乐县工业集中区 277

(二十一)全州工业集中区 278

(二十二)永福县福龙工业园 278

(二十三)兴安县工业集中区 279

(二十四)资源县中峰工业集中区 280

(二十五)荔浦县工业集中区 281

(二十六)恭城瑶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 282

(二十七)广西梧州工业园区 283

(二十八)广西梧州长洲工业园区 284

(二十九)苍梧工业园区 285

(三十)岑溪市工业集中区 286

(三十一)藤县工业集中区 287

(三十二)蒙山县工业集中区 288

(三十三)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 289

(三十四)梧州东部产业转移园区 290

(三十五)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91

(三十六)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 292

(三十七)广西北海工业园区 293

(三十八)广西合浦工业园区 294

(三十九)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 295

(四十)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 296

(四十一)钦州市河东工业园区 297

(四十二)浦北县工业集中区 298

(四十三)灵山工业区 299

(四十四)广西贵港市江南工业园区 300

(四十五)桂平市长安工业集中区 301

(四十六)广西玉林经济开发区 302

(四十七)广西容县经济开发区 303

(四十八)广西北流日用陶瓷生产园区 304

(四十九)玉柴工业园 305

(五十)陆川县北部工业集中区 306

(五十一)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 307

(五十二)广西百色工业园区 308

(五十三)平果工业区 309

(五十四)广西田东石化工业园区 310

(五十五)靖西铝工业区 311

(五十六)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园区 312

(五十七)贺州市八步区信都工业区 313

(五十八)贺州市西湾(平桂)工业区 314

(五十九)广西富川工业集中区 315

(六十)广西贺州市昭平工业集中区 316

(六十一)贺州市钟山工业集中区 317

(六十二)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 318

(六十三)河池市城区工业园区 319

(六十四)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 320

(六十五)河池·环江工业园区 321

(六十六)河池东兰县工业集中区 322

(六十七)来宾市工业区 322

(六十八)忻城县红渡工业园区 323

(六十九)崇左市城市工业区 324

(七十)凭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 325

(七十一)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 326

(七十二)明阳工业区 32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