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专家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360998
  • 页数:10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新发布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修订。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第二章 精气学说 2

第三章 阴阳学说 4

第四章 五行学说 7

第五章 五脏 11

第六章 六腑 17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17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9

第七章 奇恒之腑 20

第八章 气、血、津液 22

第九章 经络 26

第十章 病因 30

第十一章 发病 36

第十二章 病机 37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 49

中医诊断学 53

第一章 望诊 53

第一节 全身望诊 53

第二节 局部望诊 57

第三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62

第四节 望小儿示指络脉 63

第五节 望舌 64

第二章 问诊 68

第三章 闻诊 78

第四章 脉诊 81

第五章 按诊 85

第六章 八纲 87

第七章 病性辨证 89

第八章 脏腑辨证 93

第九章 六经辨证 102

第十章 气卫营血辨证 104

第十一章 三焦辨证 105

中药学 106

第一章 药性理论 106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 108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109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 110

第五章 解表药 111

第六章 清热药 118

第七章 泻下药 126

第八章 祛风湿药 129

第九章 化湿药 132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34

第十一章 温里药 137

第十二章 理气药 140

第十三章 消食药 142

第十四章 驱虫药 144

第十五章 止血药 145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 148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3

第十八章 安神药 159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 162

第二十章 开窍药 166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 167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 179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182

第二十四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183

方剂学 184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184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85

第三章 剂型 186

第四章 解表剂 186

第五章 泻下剂 191

第六章 和解剂 194

第七章 清热剂 197

第八章 祛暑剂 204

第九章 温里剂 205

第十章 补益剂 208

第十一章 固涩剂 216

第十二章 安神剂 218

第十三章 开窍剂 219

第十四章 理气剂 221

第十五章 理血剂 224

第十六章 治风剂 229

第十七章 治燥剂 232

第十八章 祛湿剂 234

第十九章 祛痰剂 238

第二十章 消食剂 241

第二十一章 驱虫剂 242

第二十二章 涌吐剂 242

针灸学 243

第一章 经络总论 243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243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44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45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245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246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4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4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 24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 25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 251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 252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 253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 253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 25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 256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 257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 257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 258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 259

第十三节 督脉、穴 260

第十四节 任脉、穴 261

第十五节 常用奇穴 262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 263

第一节 毫针刺法 263

第二节 常用灸法 265

第三节 其他针法 267

第五章 治疗总论 269

第一节 针灸处方 269

第二节 特定穴 270

第六章 治疗各论 273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273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76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280

第四节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28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85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285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285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288

第三节 肺炎 290

第四节 肺结核 296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99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02

第七节 慢性呼吸衰竭 306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309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 309

第二节 心律失常 314

第三节 心脏骤停 319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 321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26

第六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336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340

第一节 慢性胃炎 340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343

第三节 胃癌 348

第四节 肝硬化 351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355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358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360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36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363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367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370

第四节 尿路感染 375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379

第五章 血液系统 384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384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387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390

第四节 白血病 392

第五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98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400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00

第二节 糖尿病 404

第三节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409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 415

第一节 风湿热 415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418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421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425

第一节 癫痫 425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 428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439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439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442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445

第十章 内科常见危重病 448

第一节 休克 448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453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 456

第四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46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465

第一章 绪论 465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466

第三章 无菌术 473

第四章 麻醉 476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480

第六章 输血 487

第七章 休克 489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 492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 496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502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506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506

第十三章 损伤 517

第十四章 肿瘤 530

第十五章 急腹症 540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 547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 550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554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 556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558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 560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562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563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 571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 575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580

第一章 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580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581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583

第四章 妊娠生理 586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586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586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587

第四节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589

第五章 妊娠期监护及保健 590

第六章 正常分娩 592

第七章 正常产褥 593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595

第九章 诊断概要 596

第十章 治法概要 601

第十一章 妊娠病 604

第一节 妊娠剧吐 604

第二节 流产 605

第三节 异位妊娠 608

第四节 早产 610

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612

第六节 胎儿生长受限 613

第七节 羊水量异常 615

第八节 前置胎盘 615

第九节 胎盘早剥 616

第十节 母儿血型不合 616

第十一章 高危妊娠 618

第十二章 妊娠合并疾病 618

第一节 心脏病 618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 620

第三节 糖尿病 621

第四节 慢性肾炎 622

第五节 急性肾盂肾炎 622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623

第七节 肝内胆汁淤积症 623

第十三章 产时病 624

第十四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628

第十五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 630

第十六章 产后病 632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 632

第二节 产褥感染 633

第三节 产褥中暑 635

第四节 产褥期抑郁症 635

第五节 产后缺乳 636

第十七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 637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 637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 638

第十八章 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 639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641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 641

第二节 阴道炎 642

第三节 宫颈炎 644

第四节 盆腔炎 645

第五节 生殖器官结核 647

第二十章 月经病 647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647

第二节 闭经 653

第三节 痛经 654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 656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656

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 658

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659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660

第一节 宫颈癌 660

第二节 子宫肌瘤 662

第三节 卵巢肿瘤 663

第二十二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664

第一节 葡萄胎 664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 665

第三节 绒毛膜癌 666

第二十三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669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669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 671

第二十四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671

第一节 阴道脱垂 671

第二节 子宫脱垂 672

第二十五章 不孕症 673

第二十六章 盆腔淤血综合征 676

第二十七章 计划生育 677

第一节 避孕 677

第二节 人工流产 678

第三节 中期引产 680

第二十八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681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 681

第二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681

第三节 基础体温测定 681

第四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682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682

第六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683

第七节 常用穿刺检查 684

第八节 妇科内镜检查 685

第二十九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 685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687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687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687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690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691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 693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 696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 696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小儿液体疗法 698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699

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 699

第二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700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701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701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702

第三节 肺炎 703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706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 706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708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 710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711

第一节 鹅口疮 711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 711

第三节 小儿腹泻 712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716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716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718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720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720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721

第三节 癫痫 723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多发性抽动症 725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 726

第一节 营养性贫血 726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28

第十章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729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729

第二节 风湿热 731

第三节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734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736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738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 740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740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741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 744

第一节 麻疹 744

第二节 风疹 746

第三节 幼儿急疹 746

第四节 水痘 747

第五节 猩红热 747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749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750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51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 753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754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754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755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 758

第一节 咳嗽 758

第二节 腹痛 759

第三节 积滞 760

第四节 厌食 761

第五节 惊风 762

药理学 765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765

第二章 拟胆碱药 768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768

第四章 抗胆碱药 769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 771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 773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 775

第八章 抗癫痫药 777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 779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 780

第十一章 镇痛药 781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 783

第十三章 抗组胺药 784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785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786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788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790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792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 794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 796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 797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 799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 801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 802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803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 805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808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809

第二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 809

西医诊断学 811

第一章 症状学 811

第一节 发热 811

第二节 胸痛 813

第三节 腹痛 814

第四节 咳嗽、咳痰 816

第五节 咯血 817

第六节 呼吸困难 818

第七节 恶心与呕吐 820

第八节 呕血与黑便 821

第九节 黄疸 823

第十节 意识障碍 824

第二章 问诊 826

第三章 检体诊断 828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828

第二节 一般检查 830

第三节 皮肤检查 834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 836

第五节 头部检查 837

第六节 颈部检查 842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 843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 846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 850

第十节 腹部检查 863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 873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 873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875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879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879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881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881

第四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882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884

第六节 常用生化检查 886

第七节 酶学检查 889

第八节 免疫学检查 890

第九节 尿液检查 894

第十节 粪便检查 897

第十一节 痰液检查 900

第十二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900

第十三节 脑脊液检查 901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 903

第六章 影像诊断 911

第一节 超声诊断 911

第二节 放射诊断 911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诊断 923

第七章 病历与诊断内容 924

传染病学 927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 927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927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929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930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931

第五节 防治 933

第二章 传染病学分论 93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934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943

第三节 艾滋病 949

第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955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60

第六节 伤寒 965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971

第八节 霍乱 976

第九节 消毒与隔离 980

伦理学 984

第一章 绪论 984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986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988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 990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 995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999

第七章 医学科学研究道德 1004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1005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 1007

卫生法规 1011

第一章 卫生法 1011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 1011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 1014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014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1015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1016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1017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 1018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 1018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 1019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1021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 1022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022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 1024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 1024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 1025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 1026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1033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038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 1042

第一节 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 1042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1044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1047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048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0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 1051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 1051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 1052

第四节 应急处理 1053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1055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056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1056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1057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1057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1059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 1061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 1063

第一节 《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 1063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1065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065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1066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1067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 1067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2004年4月) 10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