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现代社会学导论
现代社会学导论

现代社会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从清编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8067843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纵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各派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第一种是从社会出发。第二种是从人出发。第三种是从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本书持着笫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书基于这一观点构建社会学的框架体系,阐述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上一篇:魏礼群自选集下一篇:统计原理
《现代社会学导论》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特点、功能及其研究的意义 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1

二、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4

第二节 社会学的特点和研究领域 10

一、社会学的特点 10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1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14

一、社会学的个人功能 14

二、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15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6

一、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6

二、怎样开展社会学研究 18

第二章 社会学历史发展概述 21

第一节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21

一、社会经济条件 21

二、思想理论条件 22

三、自然科学条件 23

四、社会调查条件 24

第二节 社会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 24

一、社会学的创立 24

二、社会学的形成 27

三、现代社会学的发展 29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31

一、传入时期 31

二、传播时期 33

三、成长时期 33

四、建设时期 35

五、停滞中断时期 37

六、恢复重建时期 39

第三章 社会互动 46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46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46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52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两极 56

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 56

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 59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4

四、个人是怎样构成社会的 66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条件 69

一、社会互动的外部条件 69

二、社会互动的内部条件 70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73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73

一、社会化的含义 73

二、社会化的特点 75

三、社会化的意义 76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77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 77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79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 81

一、婴儿期 82

二、幼儿期 82

三、学龄初期 83

四、少年期 84

五、青年期 84

六、成年期 85

七、老年期 86

第四节 社会化的内容 87

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87

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87

三、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87

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88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 89

一、基本社会化 89

二、继续社会化 89

三、再社会化 90

四、反向社会化 91

第五章 社会角色 92

第一节 角色概述 92

一、角色概念 92

二、角色特征 96

三、角色本质 98

四、角色规范 98

第二节 角色认知 101

一、角色期望 101

二、角色观念 103

第三节 角色行为 105

一、角色学习 105

二、角色扮演 107

三、角色技能 109

四、角色冲突与协调 110

第六章 社会文化 115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 115

一、文化概念 115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18

三、文化的来源与特征 120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22

一、文化的结构 122

二、文化的功能 126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现实课题 128

一、创新文化 128

二、和谐文化 132

三、移民文化 138

第七章 社会关系 143

第一节 社会关系概述 143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 143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 146

三、研究社会关系的意义 148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49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 149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150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 152

一、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 152

二、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特点及其内容 153

第八章 社会群体 156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56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156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57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58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161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161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62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63

第三节 平民英雄群体 164

一、平民英雄群体生成的时代意义 164

二、平民英雄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 166

三、平民英雄群体的社会功能 168

四、平民英雄群体的生成机制 170

第九章 婚姻与家庭 173

第一节 家庭概述 173

一、家庭的性质 173

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175

第二节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77

一、家庭的结构和类型 177

二、家庭的功能 179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181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变革 181

二、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 183

第四节 中国婚姻与家庭的现实课题 186

一、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186

二、未婚同居问题 186

三、家庭暴力问题 187

四、离婚问题 188

第十章 社会组织 192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192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92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193

三、社会组织的目标 196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198

一、社会组织的结构 198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 2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203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203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 203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209

第十一章 社会结构 214

第一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 214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14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层结构 217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结构 221

一、社会分层的来源 221

二、社会分层的含义 229

三、社会分层的意义 232

第三节 社会的流动结构 233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233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234

三、社会流动的意义 236

第十二章 社区 238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38

一、社区的含义 238

二、社区的要素与分类 240

三、社区的结构与功能 243

第二节 农村社区 246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和分类 246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248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 250

第三节 城市社区 251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与发展 251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253

三、城市化 255

四、中国的城市化 256

第四节 集镇社区 260

一、集镇社区的含义 260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和特点 261

三、集镇社区的功能 262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264

一、社区发展 264

二、社区建设 271

三、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275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 278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278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278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 279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 280

四、社会制度的特点 282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283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 283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285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288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288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88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289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293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294

一、社会整合理论 294

二、文化失调理论 295

三、社会解体理论 296

四、价值冲突理论 297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科学治理 298

一、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含义 298

二、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原则 300

三、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途径方法 305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307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307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307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 309

三、社会控制的作用 310

四、社会控制的类型 311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形式 313

一、社会的政治控制 313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 314

三、社会的经济控制 319

四、社会的心理控制 319

第三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321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321

二、犯罪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23

三、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325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 329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329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329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330

三、社会变迁的内容 331

四、社会变迁的原因 338

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42

一、什么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42

二、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43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345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345

二、现代化的内容 347

三、现代化的理论 350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352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52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355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356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 359

第一节 社会指标 359

一、社会指标的含义 359

二、社会指标体系 361

三、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364

第二节 社会代价 371

一、社会代价的含义 371

二、社会代价的特征 373

三、社会代价的成因 375

四、减少社会代价的途径和方法 378

第三节 社会发展 381

一、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 381

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思考 3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