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无危机增长  “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
无危机增长  “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

无危机增长 “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0105055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分析中国经济改革30年经济增长的财政金融因素。
《无危机增长 “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目录

§1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1

1.1 引言 2

1.2 财政分权水平的历史演变 3

1.3 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 8

1.4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模式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26

1.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0

§2 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 58

2.1 引言 58

2.2 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一个分析框架 61

2.3 征税能力和税收努力提高的动力:税收分权 65

2.4 间接税纳税能力的放大器:税制设计 71

2.5 纳税能力不断提高的源泉:“增长红利” 74

2.6 结语 79

§3 中国税收负担之谜:多视角的分析 83

3.1 引言 83

3.2 名义税率分析 86

3.3 宏观税负分析 88

3.4 税基税收负担分析 96

3.5 资本边际有效税负分析 101

3.6 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税负判断 106

3.7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税负转嫁的角色作用 109

3.8 结论 112

§4 重新解读现代金融体系:理论诠释及基于中国国家禀赋的现实选择 117

4.1 引言 117

4.2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现实选择? 121

4.3 不同的金融体系是否存在比较优势? 130

4.4 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与基本功能实现 137

4.5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国家禀赋约束下的现实选择 142

§5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与传导之谜—基于结构VAR的分析 167

5.1 引言 167

5.2 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171

5.3 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与传导的检验:1996—2008 181

5.4 结语 190

§6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193

6.1 引言 194

6.2 “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证据与问题 196

6.3 最优货币化的决定 204

6.4 内生货币扩张与高货币化 215

6.5 结论性评论 223

§7 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 228

7.1 引言 229

7.2 国家退出的不对称、金融剩余与国有银行角色 231

7.3 资本金对于国有银行之不重要与重要 235

7.4 国有银行资本金:一个意味深长的等式 237

7.5 国家的低资本金偏好、股权回报与退出路径 240

7.6 结论 244

§8 中国农贷制度之谜 248

8.1 引言 249

8.2 诠释农户:经典理论 252

8.3 “拐杖”逻辑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的特殊性 255

8.4 农户、国家及其信贷联系:另一视角 259

8.5 小农家庭的功能与金融偏好:贝克尔理论及其修正 265

8.6 农贷的供求结构:一种尝试性解读 272

8.7 结论性评论 276

§9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溯源与汇率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285

9.1 引言 286

9.2 古典经济学的汇率迷思 287

9.3 现代均衡汇率理论的逻辑演进 290

9.4 人民币汇率有多重要 294

9.5 寻找人民币均衡汇率:并非谜底 297

9.6 人民币汇率:国际舞台的政治博弈 300

9.7 结论性评论 302

§10 中国的农民究竟讲不讲信用? 306

10.1 农户的个人信用:道德化的社会资本 307

10.2 农户的社会信任:难以扩展的合作意愿 312

10.3 农户与政府:弱势心理与强依赖 316

10.4 农户的风险承担:技术革新需要“示范” 320

10.5 社会转型中的农户信用:改变可能正在酝酿 322

§11 “股经背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证据 329

11.1 “股经背离”:国际和国内证据 330

11.2 中国“股经背离”原因的实证检验 349

11.3 小结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78

§1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证据与解析 384

12.1 引言 385

12.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 389

12.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 393

12.4 股权融资偏好的经济影响 405

12.5 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及政策含义 408

§13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之谜—基于企业债券的分析 412

13.1 引言 412

13.2 中国债券市场滞后性 413

13.3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供给分析:成本视角 419

13.4 债券需求分析 429

13.5 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制度分析 435

13.6 结语 4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