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晓艳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06058738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规划的前瞻性、主体性、理论性、主导性进行反思、辨析、探讨其发展规律,侧重从塑造吉林省城镇特色、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城市设计中的街路景观设计、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等切入点进行了研究。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目录

第一章 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工业型城镇规模研究 1

一、引言 1

二、规划思路与方法 1

三、案例演示—合隆镇 4

四、结语 8

第二章 浅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辩证关系 9

一、基本概念和内涵 9

二、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0

三、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工作建议 13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5

一、背景 15

二、现实中的困惑 15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16

四、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7

五、结语 20

第四章 构筑吉林省东部城镇群初探 21

一、城镇群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21

二、吉林省东部城镇群—延龙朝城镇群 22

三、面向21世纪城镇群发展模式的探索 28

第五章 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 30

一、精心规划,实施中心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30

二、建筑大交通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0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1

四、增加人文特色,营造舒适人居环境 31

五、结语 32

第六章 农村城镇化规划与管理方法探讨 33

一、“相结合”理论的具体应用 33

二、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 34

三、结语 35

第七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初步探讨 36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的总体特点 36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39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地带性特征 42

四、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成因的初步探讨 44

第八章 浅析县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46

一、引言 46

二、安图县经济发展条件现状 46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48

四、安图县社会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48

五、安图县经济与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53

六、安图县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6

七、结语 59

第九章 吉林省东部山区县域村镇体系实证研究 60

一、抚松县县域村镇体系现状 60

二、抚松县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61

三、抚松县县域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61

四、抚松县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 64

五、对策 67

第十章 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战略转变 69

一、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面临的新背景 69

二、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战略转变 70

三、过程控制规划的重点内容 71

四、结语 75

第十一章 塑造吉林省城镇特色 76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概况 76

二、特色识别与定位 77

三、池西区的特色塑造 78

四、结语 81

第十二章 村镇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82

一、泡子镇现状概况 82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83

三、推进泡子镇规划建设的措施和手段 83

四、建立经营村镇的理念,完善建设管理制度 87

五、结语 88

第十三章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 89

一、引言 89

二、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阶段特征与问题 90

三、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空间发展战略 93

四、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发展空间组织 94

五、结语 96

第十四章 21世纪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 97

一、产生中国乡村城市化特色的条件 97

二、开创有中国特色乡村城市化的一些构想 99

第十五章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语—城市“概念规划” 102

一、国外城市“概念规划” 102

二、在市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下,对城市远景规划概念的反思 102

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语—城市“概念规划”的兴起 103

四、城市“概念规划”的特点 103

五、编制城市“概念规划”的现实意义 104

六、编制城市“概念规划”的基本方法 105

七、城市“概念规划”在规划各层面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 105

八、城市“概念规划”应注意国家政策影响及地理区位的差异性 106

第十六章 库伦旗城镇景观特色规划研究 107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7

二、相关规划理论 108

三、库伦旗城镇景观特色规划基础情况 109

四、库伦旗城镇景观特色规划设计 112

五、结语 116

第十七章 浅谈城市设计中的街路景观设计 118

一、街路景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118

二、街路景观的空间特征 118

三、街路景观在珲春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119

四、结语 120

第十八章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规划设计探讨 121

一、规划项目背景 121

二、临港工业区的设计理念 124

三、临港工业区的规划与设计 128

第十九章 浅述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关系 131

一、引言 131

二、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131

三、实例运作 133

第二十章 交通美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36

一、引言 136

二、交通美学的概念 136

三、交通美学的应用 137

四、结语 140

第二十一章 长春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14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1

二、长春市旅游空间要素分析 142

三、长春市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演变 146

四、长春市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构建 150

五、结语 154

第二十二章 中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156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特点与意义 156

二、影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157

三、促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59

第二十三章 点式高层建筑日照的控制与测量方法 162

一、高层住宅建筑形式的选择 162

二、高层建筑日照的研究对象 163

三、利用太阳方位角控制点式高层建筑日照原理 163

四、点式高层建筑日照间距查表控制法 168

五、点式高层建筑日照间距角度控制法 175

六、点式高层建筑日照控制中必须注意远处建筑的遮挡影响 175

七、点式高层建筑日照间距模板测量法 178

第二十四章 建设中国一流的消夏旅游目的地 183

一、背景与意义 183

二、消夏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 184

三、长春市的资源特征与优势 187

四、长春市消夏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188

五、结语 191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预测推算 192

一、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辩证关系 192

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是评价城市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依据 195

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法 196

第二十六章 试论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203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203

二、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04

三、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206

四、结语 207

第二十七章 从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谈节能 208

一、我国能源结构 208

二、环境方面 209

三、热源方面 209

四、热网方面 211

五、热用户方面 211

六、结语 213

第二十八章 不应该被忽视的资源—污水 214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214

二、目前我国国内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215

三、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 216

四、结语 218

第二十九章 浅谈照明节能 220

一、照明节能的重要意义 220

二、照明节能在我国的现状 220

三、照明节能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21

四、建筑照明节能潜力分析 222

五、照明节能的具体措施 222

六、结语 225

第三十章 浅析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 226

一、旧城更新改造的技术支撑 226

二、旧城更新改造的目标及原则 227

三、旧城区面临的问题及更新改造的现实可行性 227

四、改造更新的重点及解决方法 228

五、结语 235

第三十一章 长春市长江路步行商业街后评价 236

一、后评价的准备阶段 236

二、后评价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236

三、后评价报告成果的分析 244

第三十二章 浅谈砖混结构墙板裂缝 247

一、裂缝的种类及特征 247

二、裂缝的原因及措施 248

第三十三章 超长结构设计与施工 250

一、引言 250

二、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设计方法 250

三、混合结构超长处理 251

四、注意事项 252

五、结语 253

第三十四章 国外规划的现状及对规划的思考 254

一、国外规划的现状 254

二、城市规划作用 255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56

四、国内规划的思考 257

第三十五章 寒地住区外环境水景观的设计及其生态效应解析 258

一、引言 258

二、国内外城市生态住区水体景观建设的发展 258

三、寒地住区水景观研究的必要性 260

四、寒地住区水景观设计研究 261

五、结语 263

第三十六章 浅析吉林省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64

一、吉林省自然概况 264

二、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现状 264

三、建议规划中采用的手法 266

四、结语 268

第三十七章 硬质景观与园林环境创造 269

一、环境、景观的概念 269

二、园林环境美的创造 270

三、硬质景观在创造园林环境美中的作用 274

后记 2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