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田制史
中国田制史

中国田制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万国鼎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0084499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第二章、两汉之均产运动;第三章、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第四章、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
《中国田制史》目录
标签:

自序 1

第一章 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 3

一 古书传说之不可信 3

(一)井田之传说 3

(二)传说之不可信 5

二 商时殆为村落共有制 6

(一)商之文化 6

(二)商之农业 7

(三)村落与土地利用 9

(四)氏族社会与村落共有制 10

三 西周之采地制 12

(一)周以异民族征服东土 12

(二)被征服者成为奴隶 13

(三)土田之分割 15

(四)采地制之创行 17

(五)庶人之生活 18

四 春秋时代之采地 19

(一)采地制之沿革 19

(二)采地之授予 22

(三)采地之争夺 27

(四)采地之大小 31

(五)田与邑 33

五 农业与社会之变革 35

(一)农业之推广与进步 35

(二)一般经济之转变 41

(三)封建渐坏而郡县代兴 44

(四)贵族阶级之崩溃与平民之解放 45

六 列国之新政与采地制之破坏 46

(一)土田之整理 46

(二)赋税之改革 49

(三)采地制之破坏 51

七 采地制与井田论 52

(一)何谓井田制 52

(二)井田论之非事实及其与采地制之同异 56

(三)井田名称之由来 57

(四)井田论之权舆 58

八 土地私有制之成立 60

(一)私有制应运而生 60

(二)土地之买卖 60

(三)私有制成立之证 61

九 地主与政权 62

(一)地主阶级之产生 62

(二)官僚阶级与土豪劣绅 63

一○春秋战国间农民之生活 64

(一)农民与自由 64

(二)百亩之生产量 65

(三)征敛与剥削 66

(四)时局之纷扰 67

(五)逃亡与招徕 68

第二章 两汉之均产运动 69

一一 传统的农本主义 69

(一)传统的经济思想 69

(二)农本主义之产生 69

(三)战国诸子之言论 70

(四)汉代之措施 72

(五)重农之原因 73

(六)重农之效果 75

一二 秦汉之赋税 76

(一)赋税释义 76

(二)秦之赋税 77

(三)汉之土地税 77

(四)汉之人口税 78

(五)赋税与农民 79

一三 土地私有制弊害之暴露与均产运动之发生 81

(一)兼并之盛行 81

(二)田产之大小 83

(三)豪强之气焰 85

(四)农民之疾苦 87

(五)均产运动之发生 88

一四 井田论之演进 88

(一)井田论之记载 88

(二)诸说之违异 91

(三)事理之不可通 94

(四)井田论之演进 97

(五)井田论之目的与影响 97

一五 限民名田 98

(一)限民名田之创议 98

(二)禁商贾名田 98

(三)限侯王吏民名田 99

一六 王莽之改革 101

(一)改革之远因 101

(二)均产主义的王田制度及其他 101

(三)王莽之为人 104

(四)王莽左右之学者 104

(五)王莽之失败 107

一七 均产运动之尾声 110

(一)地主阶级之胜利 110

(二)均产运动之衰歇 110

(三)汉末学者之土地国有论 111

(四)重税论 114

一八 政府救济贫弱无田之政策 114

(一)借贫民田 114

(二)移民就宽乡 116

(三)移民实边 117

一九 屯田 118

(一)屯田之原始 118

(二)西汉屯田 119

(三)东汉屯田 120

二○ 人口及土地利用之一斑 121

(一)战国人口 121

(二)两汉人口之总数 123

(三)人口之分布 124

(四)人口与土地利用之关系 136

(五)各地经济状况与土地利用鸟瞰 136

(六)垦田数 138

第三章 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 141

二一 西晋占田法 141

(一)汉末丧乱及三国纷争 141

(二)西晋百姓占田法 142

(三)官品占田 143

(四)王公田宅 144

(五)户调之制 144

(六)佃客制度 146

(七)财产之不均 147

二二 五胡乱华与南北对峙 149

(一)西晋之亡与五胡乱华 149

(二)中原鼎沸与百姓南迁 150

(三)南北之对峙与田制 152

二三 南朝田制 153

(一)占田法之破坏与兼并占夺 153

(二)南朝赋税 156

(三)南朝佃客 157

(四)门阀与不平等 158

二四 后魏之均田制度 159

(一)均田与时代背景 159

(二)均田之筹议与施行 159

(三)露田桑田之别 163

(四)受田之数 163

(五)人田多寡之调剂 164

(六)受还之法 165

二五 北齐北周隋唐之均田制度 167

(一)老小丁中 167

(二)口分与永业 169

(三)亲贵永业田 172

(四)奴婢与牛 175

(五)宽狭乡之调剂 175

(六)卖易贴赁之禁限 176

(七)收授之规则 176

二六 职分田与公廨田 177

(一)职分田之始 177

(二)隋唐之职分田 178

(三)职分田之给授与移交 181

(四)公廨田 181

二七 屯田与营田 183

(一)魏晋迄隋之屯田 183

(二)后魏之民屯 185

(三)唐之营田 186

二八 租庸调 188

(一)租庸调与均田制度 188

(二)后魏之征调 189

(三)北齐之租调 190

(四)北周之赋役 191

(五)隋之赋役 191

(六)唐之租庸调 192

(七)魏晋迄唐初赋役一览 193

二九 均田制度与均贫富 194

(一)均田制度之不均平 194

(二)兼并与攘夺 195

(三)赐田与食邑 198

(四)赋役之不均 201

(五)僧道与民生 204

(六)均田制度平议 208

(七)均田制度与逃户 208

三○ 均田制度之破坏 209

(一)破坏之原因 209

(二)人口之增殖 210

(三)户籍之失实 211

(四)制度之欠妥 215

(五)自然之趋势 216

(六)均田制度之渐坏 216

第四章 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 223

三一 唐中叶以后之土地与两税法 223

(一)土地兼并与租田制之一斑 223

(二)租庸调法之破坏 225

(三)两税法之先声 226

(四)杨炎作两税法 229

(五)两税法之赞成与反对 230

(六)征敛之日重 242

(七)逃亡之安抚与逃亡田之处置 246

三二 五代之赋税与请射 250

(一)五代之纷扰 250

(二)两税法之因革 251

(三)敛征与民生 252

(四)逃亡田之请射 258

三三 宋初之民田与赋役 260

(一)度田均赋 260

(二)募耕旷土 262

(三)赋税制度 266

(四)田赋之不均与隐匿 272

(五)役法之病民 275

(六)土地所有权之一斑 277

三四 王安石之新法 282

(一)王安石之时代 282

(二)新法概要 285

(三)青苗法 288

(四)免役法 289

(五)方田法 291

(六)新法之沮挠与成绩 294

(七)新法之兴废与北宋之亡 300

三五 南宋之民田与赋税 302

(一)征敛之无艺 302

(二)旷土之募垦 305

(三)圩田之勃兴 308

(四)豪右之霸占 312

(五)租田制之盛行 314

(六)正经界与推排法 315

(七)授田限田之建议 321

三六 两宋官田 324

(一)官田概说 324

(二)职田 326

(三)屯田营田方田 330

(四)政和之卖官田与立公田 333

(五)南宋卖官田 335

(六)景定买公田 338

三七 辽之田制 340

(一)辽之农田 340

(二)田制有四种 340

三八 金之田制 341

(一)括田以授种人 341

(二)种人农耕之失败 344

(三)租税 346

(四)请射与募佃 348

(五)区田之梦 349

(六)汉农之厄运 350

三九 元之官田 352

(一)屯田 352

(二)职田 358

(三)其他官田 360

(四)官田之来源与损耗 360

四○ 元之民田与赋税 364

(一)经理田亩 364

(二)税法 366

(三)寺田 369

(四)民田之被占 372

(五)减租与限田 375

(六)垦荒与重农 376

万国鼎先生学术年表&陈少华 378

万国鼎与《中国田制史》&王思明 陈少华 3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