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7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7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7版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人权,梁杏,靳孟贵,万力,于青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6109421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1960年出版的《水文地质学基础》的第七版,本书阐述了水文地质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的大学本科入门教科书。对于从事水文地抽、环境地质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生产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7版》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1

1.2地下水的功能 1

1.2.1宝贵的资源 1

1.2.2重要的地质营力 2

1.2.3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3

1.2.4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4

1.2.5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 5

1.3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5

1.4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特点 7

第2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9

2.1地球中水的分布 9

2.2地球中水的循环 10

2.2.1水文循环 10

2.2.2地质循环 11

2.3中国水资源概况 12

2.4中国地下水概况 13

2.4.1地下水的供水意义 13

2.4.2中国地下水分区 13

第3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16

3.1岩土中的空隙 16

3.1.1孔隙 16

3.1.2裂隙和溶穴 18

3.2岩土中的水 19

3.2.1结合水 19

3.2.2重力水 20

3.2.3毛细水(毛管水) 20

3.2.4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 21

3.3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 21

3.3.1容水度 21

3.3.2含水量 21

3.3.3给水度(重力疏干给水度) 21

3.3.4持水度 22

3.3.5渗透性 22

第4章 地下水的赋存 24

4.1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24

4.2含水系统 25

4.3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26

4.3.1潜水 26

4.3.2承压水 27

4.3.3上层滞水 30

第5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1

5.1渗流基本概念 31

5.2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2

5.2.1达西定律 32

5.2.2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 33

5.2.3水力梯度 34

5.2.4渗透系数与渗透率 34

5.2.5达西定律的实质及适用范围 35

5.3流网 36

5.3.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36

5.3.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38

第6章 包气带水 41

6.1毛细现象和毛细水 41

6.1.1毛细现象的实质 41

6.1.2毛细负压及其测定方法 43

6.1.3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44

6.2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44

6.2.1重力势 45

6.2.2压力势和基质势 45

6.2.3溶质势 45

6.3包气带水的分布与运动规律 46

6.3.1包气带水的垂向分布特征 46

6.3.2包气带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47

6.3.3包气带水的数量与能量的关系——水分特征曲线 47

6.3.4重力给水度的讨论 48

6.4涉及包气带水的主要领域 50

第7章 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52

7.1概述 52

7.2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 52

7.2.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52

7.2.2地下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及主要离子成分 53

7.2.3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组分 56

7.2.4地下水中其他组分 56

7.3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57

7.4地下水的温度 58

7.5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59

7.5.1溶滤作用 59

7.5.2浓缩作用 61

7.5.3脱碳酸作用 62

7.5.4脱硫酸作用 62

7.5.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2

7.5.6混合作用 63

7.5.7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63

7.6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 63

7.6.1溶滤水 64

7.6.2沉积水 64

7.6.3内生水 65

7.7地下水化学分析及其图示 66

7.7.1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66

7.7.2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表示式 67

7.7.3地下水化学特征分类及图示 67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69

8.1概述 69

8.2地下水补给 69

8.2.1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 69

8.2.2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76

8.2.3地下水的其他补给来源 77

8.2.4地下水人工补给 78

8.3地下水排泄 79

8.3.1泉 79

8.3.2泄流 81

8.3.3蒸发与蒸腾 81

8.3.4地下水的人工排泄 83

8.4含水层之间的水量交换 83

第9章 地下水流系统 86

9.1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创建 86

9.2地下水流系统的某些概念及术语 90

9.3地下水流系统基本特征 91

9.3.1地下水流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91

9.3.2地下水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92

9.3.3地下水流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94

9.3.4地下水流系统的时间变化 94

9.4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95

9.4.1定水头上边界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局限性 95

9.4.2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物理模拟 96

9.4.3通量上边界的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数学模拟 97

9.4.4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物理机制初步探讨 99

9.5T6th理论对水文地质学的突破性贡献 101

第10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103

10.1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03

10.2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103

10.2.1地下水动态的两类影响因素 103

10.2.2气象(气候)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4

10.2.3水文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6

10.2.4其他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6

10.2.5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7

10.2.6影响地下水动态的转换因素 109

10.3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均衡 110

10.3.1均衡区与均衡期 110

10.3.2水均衡方程式 110

10.4均衡计算中的某些问题 112

第11章 孔隙水 113

11.1孔隙水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13

11.2洪积物中的孔隙水 114

11.3冲积物中的孔隙水 114

11.4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16

11.5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116

11.6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孔隙水系统 118

11.7半干旱平原孔隙水系统:河北平原 121

11.7.1河北平原的自然背景与地下水基本特征 121

11.7.2河北平原地下水流系统分析 121

11.7.3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变 123

11.7.4河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126

第12章 裂隙水 129

12.1概述 129

12.2裂隙的成因类型及其中的地下水 130

12.2.1成岩裂隙水 130

12.2.2风化裂隙水 131

12.2.3构造裂隙水 131

12.3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134

12.3.1裂隙及裂隙网络 134

12.3.2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135

12.4裂隙及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136

12.4.1岩层(岩体)裂隙野外调查统计 136

12.4.2裂隙水的模型化方法 138

12.5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140

12.6官地水电站玄武岩裂隙水流系统 141

第13章 岩溶水(喀斯特水) 144

13.1岩溶及其研究意义 144

13.2岩溶发育基本条件 145

13.2.1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45

13.2.2可溶岩的透水性 146

13.2.3水的侵蚀性:CaCO3-H2O-CO2体系 146

13.2.4水流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147

13.2.5深源C02与岩溶发育 147

13.2.6生物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148

13.3岩溶水系统的改造与演变 148

13.3.1介质改造机制:溶蚀-机械侵蚀-重力崩塌 148

13.3.2差异性水流与介质差异性改造 148

13.3.3我国南方岩溶的地下河系化 150

13.3.4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153

13.4岩溶水特征 154

13.4.1中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差异 154

13.4.2岩溶含水介质特征 155

13.4.3岩溶水运动特征 156

13.4.4岩溶水补给及排泄特征 156

13.4.5岩溶水动态特征 157

13.4.6岩溶水化学特征 158

第14章 地下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 160

14.1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演进 160

14.2地下水资源的特性 161

14.2.1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 161

14.2.2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补给资源与储存资源 162

14.2.3地下水资源的变动性与调节性 163

14.2.4地下水资源的多功能性 163

14.3地下水资源属性及其意义 164

14.3.1储存资源及其意义 164

14.3.2补给资源及其意义 164

14.4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方法 165

14.5水资源管理及地下水管理 166

第15章 地下水与生态环境 168

15.1地下水是活跃的生态环境因子 168

15.2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导致的地表水体生态环境负效应 169

15.3人为干扰下地下水变化与土壤退化 170

15.4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与位移 171

15.4.1地面沉降及地裂缝 172

15.4.2岩溶塌陷 173

15.4.3滑坡 173

15.4.4水库诱发地震 174

15.4.5潜蚀与管涌 174

15.5地下水质危害 174

15.5.1天然地下水有害水质与地方病 174

15.5.2地下水污染 175

15.6地下水支撑的生态系统 175

15.6.1概述 175

15.6.2陆生植被生态系统与生态地下水位 176

15.6.3生态需水量 177

15.6.4含水层中的生物 177

15.6.5潜流带生态系统 177

15.6.6湿地生态系统 178

15.6.7海底地下水排泄带与近岸海洋生态系统 178

第16章 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及研究方法 180

16.1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 180

16.2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某些关键问题 181

16.2.1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181

16.2.2控制性实验是探索自然本质的重要途径 182

16.2.3方法论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 182

16.2.4多学科交叉渗透、多技术方法综合应用是学科发展的方向 183

16.2.5向工程领域延伸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184

16.3水文地质调查及研究中的某些理念与方法 184

16.3.1重视地质成因分析的必要性 185

16.3.2信息提取与组织 186

16.3.3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189

16.3.4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 189

参考文献 190

索引 2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