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格里戈雷·杰奥尔久著;董希骁译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3578059
- 页数:476 页
第一章 引言:罗马尼亚现代文化的阐释原则和标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体现 1
第一节 文化与历史 1
1.重新解读罗马尼亚文化的必要性 1
2.本书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 4
3.本书的研究对象:领域、课题、人物和作品 5
4.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 6
第二节 阐释与评价民族文化的标准 7
1.尊重史实,了解原著 7
2.分析和阐释的标准 9
3.价值评判标准 9
第三节 补充章节:文化与民族 14
1.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 14
2.文化是民族性的构成要素 15
3.文化与文明 16
4.跨文化交流 17
5.文化与社会发展 17
6.文化与社会环境 18
第二章 罗马尼亚人居住区域的前现代文化分期*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人文主义运动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从N.巴萨拉布到D.坎泰米尔 20
第一节 罗马尼亚人居住地区的前现代文化分期 20
1.罗马尼亚文化断代 20
2.前现代文化分期和类型 21
第二节 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29
第三节 N.巴萨拉布的作品——集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大成之作 33
1.N.巴萨拉布作品的特点 33
2.N.巴萨拉布对人的看法 35
3.N.巴萨拉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 36
4.N.巴萨拉布作品的意义 37
第四节 从中世纪向现代演进的几个阶段 37
第五节 人文主义运动——民族意识的彰显 40
1.罗马尼亚人文主义的特点 41
2.印刷术的引进和罗马尼亚语书写的演变 43
3.教育的发展,宗教和法律典籍的出版 44
4.罗马尼亚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46
5.人文主义运动对罗马尼亚文化的意义 53
6.对“胡编乱造”的揭批和民族意识的巩固 53
第六节 D.坎泰米尔(1673-1723) 54
1.处于时代十字路口的“独角兽” 54
2.D.坎泰米尔的作品——著作、主题和思想 56
3.D.坎泰米尔的哲学理念 59
4.理性主义和现代文化的发端 61
5.D.坎泰米尔作品中的罗马尼亚人形象 62
6.D.坎泰米尔与罗马尼亚民族意识 65
“永恒”与“历史”间的矛盾 65
第三章 现代化的历史背景*阿尔迪亚尔学派和启蒙时代*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奠基者的时代和“四八”革命运动 68
第一节 罗马尼亚文化启蒙时代和阿尔迪亚尔学派 68
1.罗马尼亚文化启蒙时代 68
2.阿尔迪亚尔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民族发展纲领 70
3.I.I.米库-克莱因的民族发展规划 73
4.从“瓦拉几亚草民”到“瓦拉几亚民族” 75
5.阿尔迪亚尔学派——代表人物、作品和思想 78
6.阿尔迪亚尔学派的教训 84
7.法纳里奥特大公统治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想和文化现代化进程 89
8.文化奠基人和推动者:Gh.拉泽尔(1779-1823) 92
第二节 “四八”革命运动的理论和思想背景 94
1.19世纪初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94
2.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 95
3.“四八”革命提出的现代化理念和纲领 97
第三节 N.伯尔切斯库(1819-1852) 100
1.N.伯尔切斯库的社会观 101
2.N.伯尔切斯库的历史观 102
3.N.伯尔切斯库的革命观 104
第四节 I.H.勒杜列斯库(1802-1872) 105
第五节 S.伯尔努丘(1808-1864) 107
第六节 M.科格尔尼恰努(1817-1891) 108
1.M.科格尔尼恰努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109
2.民族特色纲领 111
第四章 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走向*社会现代化与民族理想*青年社*T.马约雷斯库的“无内容的形式”理论和M.埃米内斯库 113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变革 113
1.A1.I.库扎大公统治时期 113
2.1866-1918年间的政治生活 115
3.经济问题及其文化反映 116
第二节 文化生活的制度化 117
1.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 117
2.教育和学术生活 118
第三节 从“四八”革命到青年社 121
1.从英雄主义时代向专才时代的转变 121
2.从“英雄主义文化”到“批判主义文化” 122
第四节 青年社与T.马约雷斯库(1840-1917) 123
1.青年社的成立 123
2.T.马约雷斯库的文化活动 124
3.无内容的形式理论 125
4.从形式的神话到批判主义精神 126
5.探寻形式与内容的契合点 127
6.从革命历史观向有机历史观的转变 128
7.T.马约雷斯库论著节选 129
第五节 M.埃米内斯库(1850-1889) 132
1.M.埃米内斯库其人 132
2.M.埃米内斯库的哲学、社会学和政治思想 133
3.M.埃米内斯库对社会和国家的看法 134
4.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35
5.赘生阶级理论 137
6.社会补偿理论 138
7.需求与能力间的关系 139
8.社会发展的边缘化和依赖性 140
9.真正的社会进步 143
10.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44
11.报界名人M.埃米内斯库 145
12.M.埃米内斯库思想的意义 146
第五章 19世纪的文化发展(机构、流派和人物)*社会和哲学思想(进化论、实证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V.孔塔的哲学理念 149
第一节 19世纪的文化发展:机构、流派和人物 149
1.文学和报业 149
2.民族戏剧的发展 152
3.美术和建筑 152
4.音乐家和音乐团体 154
第二节 理论与政治走向 155
1.进化论、实证主义、历史主义 155
2.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156
第三节 V.孔塔(1845-1882)的哲学理念 158
1.唯物主义决定论思想 158
2.宗教观 161
第六章 B.P.哈斯代乌、A.D.克塞诺波尔、N.约尔加、V.珀尔万的历史哲学 163
第一节 B.P.哈斯代乌(1838-1907) 163
1.B.P.哈斯代乌——博学的天才 163
2.包罗万象的历史学 164
3.自然与历史的关系 165
4.文化中的哲学元素 166
5.语言——社会的基石 167
6.补充章节:罗马尼亚人的历史观和语言观 170
第二节 A.D.克塞诺波尔(1847-1920) 172
1.A.D.克塞诺波尔的哲学理念 172
2.A.D.克塞诺波尔的史学理论 173
3.历史主线理论 174
4.历史主线和历史要素 175
第三节 N.约尔加(1871-1940) 175
1.N.约尔加的历史观 176
2.历史恒量理论 177
3.N.约尔加对罗马尼亚历史的看法 178
第四节 V.珀尔万(1882-1927) 180
1.宇宙的变迁和人类历史 181
2.历史要素和历史价值 182
3.对本土背景的重新发掘 183
第七章 20世纪初的重要人物、文化走向和思想运动 185
第一节 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各种思潮 185
第二节 播种派 186
1.播种派思潮的产生 187
2.民族传统与民族理想 188
3.罗马尼亚社会有机发展理论 189
4.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间的鸿沟 189
5.N.约尔加的文化纲领*重建民族凝聚力 190
6.N.约尔加论著节选 191
第三节 社会主义运动*C.多布罗贾努-盖雷亚(1855-1920) 194
1.新农奴制——畸形的社会经济体制 194
2.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法则”和落后国家的“依附地位” 197
第四节 民粹主义——政治主张和文化纲领 199
1.民粹主义的定义 199
2.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200
3.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代表人物C.斯泰雷(1865-1936) 202
4.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 206
5.民粹主义的哲学和社会学原则 211
6.与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交锋 213
7.从“反动”的农民阶级到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民阶级 215
8.农业合作化和工业问题 216
9.落后国家——国际游资的乐园 219
10.G.依布勒伊莱亚努*批判精神和民族特色 221
11.作为新进化论学说的民粹主义 224
12.非西方化的现代化? 227
第五节 S.哈雷特(1851-1912) 230
第六节 A C.波波维奇(1863-1918) 231
第七节 V.戈尔迪什(1862-1934) 232
第八节 D.德勒吉切斯库(1870-1945) 234
第九节 其他重要人物(C.杜米特雷斯库-雅西、C.安东尼亚德) 236
第八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罗马尼亚文化*概况*艺术发展 237
第一节 时代主题,精神走向和思想碰撞 237
1.现代化主题 237
2.研究难点 238
3.两次世界大战间文化的主要特征 239
4.思潮和走向 240
第二节 文化政策与文化结构 241
1.教育体制的重建 241
2.出版业和文化走向 242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 244
1.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领域的思想碰撞 244
2.20世纪的罗马尼亚建筑 245
3.雕塑*C.布朗库西(1876-1957) 250
4.绘画 253
5.音乐 255
6.话剧、电影和其他表演艺术 257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之争 259
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科学与哲学*理性主义范式的重建 262
第一节 C.勒杜列斯库-莫特鲁(1868-1957)的哲学体系 262
1.人类的意识是普遍进化的结果 262
2.自然与人格的关系 263
3.人格的构成 264
4.人格与天赋 265
5.能量型人格的意义 266
第二节 P.P.内古列斯库(1872-1951) 267
1.P.P.内古列斯库的哲学理念 267
2.社会进步与文化形式 268
第三节 D.D.罗什卡(1895-1980) 270
1.哲学是一种认知形式和处世态度 271
2.对存在完全认知的神话 272
3.存在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274
4.形而上的冲动——创作的源泉 275
5.实用主义的神话和现代文明危机 276
6.D.D.罗什卡思想的时代意义 277
第四节 M.弗洛里安(1888-1960) 278
1.经验是哲学的基础 278
2.隐性因素*世界的二律背反结构 279
第十章 L.布拉加的哲学体系 280
1.在神秘中揭示神秘 280
2.认知与神秘 281
3.恶魔式认知的意义 283
4.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285
5.文化与文明 286
6.风格本原中的无意识因素 286
7.罗马尼亚文化的风格本原 288
8.欧洲文化的内部风格差异 290
9.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民族与国家,传统与现代 291
10.罗马尼亚人的历史发展曲线 293
11.L.布拉加论著节选 297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想*D.古斯蒂的思想体系 301
第一节 D.古斯蒂(1880-1955)的社会学体系 301
1.D.古斯蒂的学术与文化成就 301
2.D.古斯蒂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 302
3.专题研究 303
4.民族社会学 303
5.布加勒斯特社会学学派的意义 304
第二节 P.安德烈(1891-1940) 305
第三节 V.马德贾鲁(1887-1940) 306
第四节 M.马诺伊列斯库(1891-1950) 310
第十二章 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发展理念的碰撞*E.洛维内斯库和同步化理论*N.克拉伊尼克和东正教“思想派”*N.约内斯库和E.萧沆的理念 318
第一节 E.洛维内斯库和同步化理论 318
1.同步化法则和罗马尼亚现代文明的形成 318
2.“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对立 320
3.审美价值的转变 322
第二节 St.泽莱廷(1882-1934)和新自由主义思想 322
第三节 上述理论引发的思想碰撞 324
1.E.洛维内斯库和St.泽莱廷遭受的非议 324
2.现代主义和反传统主义 324
3.对同步化理论批判的余波 326
第四节 N.克拉伊尼克和东正教“思想派”运动 329
1.《思想》杂志及其本土化倾向 329
2.为传统和东正教正名 330
3.民族精神立国理念 331
第五节 N.约内斯库(1890-1940) 333
1.N.约内斯库其人 333
2.N.约内斯库的哲学理念 336
3.对N.约内斯库的争议 337
第六节 E.萧沆(1911-1993) 340
1.对现代理性主义的解构 340
2.罗马尼亚文化透视和罗马尼亚人的“劣根性” 342
第十三章 文化哲学与文化社会学*主要人物及其理念*S.梅海丁齐、T.维亚努、M.拉莱亚、M.伊利亚德、M.武尔克内斯库、C.诺伊卡、G.克利内斯库 348
第一节 S.梅海丁齐(1868-1962) 349
1.从地理学到人类学 349
2.文化与文明——人类生活的不同组成部分 351
3.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352
4.地缘政治的演变*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 353
第二节 T.维亚努(1897-1964) 354
1.文化与价值 355
2.价值自主性 356
3.文化与文明 357
4.T.维亚努的“能动主义”文化观 359
第三节 M.拉莱亚(1896-1964) 362
1.M.拉莱亚人类学理论的基础:“滞后说” 363
2.“上天赐予”和“人类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 365
3.M.拉莱亚对“罗马尼亚现象”的看法 368
第四节 M.伊利亚德(1907-1986) 371
1.M.伊利亚德其人其作 371
2.宗教是人类存在的永恒维度 374
3.宗教形态学*显圣物 375
4.原型、仪式、神话、符号 377
5.古今两重性和“历史恐怖” 380
6.新普世范式 381
7.M.伊利亚德宗教史研究的衣钵传承者 384
第五节 M.武尔克内斯库(1904-1952) 384
1.“标准”协会 385
2.新一代与“新灵性” 386
3.罗马尼亚式存在观 388
第六节 C.诺伊卡(1909-1987) 392
1.C.诺伊卡的作品及其主题 393
2.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 394
3.存在的本体模式 396
4.罗马尼亚人眼中的存在模式和“存在童话” 398
5.徘徊在“永恒”与“历史”之间的罗马尼亚文化 398
6.欧洲文化模式 400
7.“赫尔墨斯逻辑”和履带隐喻 401
第七节 G.克利内斯库(1899-1965) 403
1.G.克利内斯库的批评天赋 403
2.艺术——创造性想象和象征性建设 405
3.人文类型、文化类型和艺术类型 407
4.历史——不可言喻的科学和史诗性的概述 409
5.文化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 411
6.民族性与普世性 415
第八节 A.杜米特留(1905-1992) 418
第九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其他重要人物 419
参考文献 421
附录 422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公共关系》胡杏菁,罗永全,连伟文主编 2018
- 《近代以来中国大众话语的生成与流变》罗崇宏著 2019
- 《铁型覆砂铸造及其应用》黄列群,潘东杰,沈永华 2019
-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 中国名记者 第9卷》柳斌杰,李东东 2019
-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实验教程》刘昕责任编辑;(中国)胡扬剑,舒友,罗琼林 2019
-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第1卷》(俄)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著;丰子恺,丰一吟译 2020
- 《为什么迈克尔要穿白袜子》张彦翔,周连杰责编;李力丰译者;(日)野吕英四郎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