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帆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0733
  • 页数:1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为主线,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的进行重新梳理整理,在此基础上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凸显了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对于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 本书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1

二 本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3

(一)国外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 3

(二)国内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 6

(三)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12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第一章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15

一 西方政治发展问题的提出 15

二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 18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政治发展理论 18

(二)20世纪70年代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 21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23

三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成就与贡献 27

四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局限与不足 3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阐释 35

一 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表达 35

(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35

(二)政治发展与社会生产的辩证关系 37

(三)政治发展与阶级斗争的推动关系 39

二 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40

(一)发展时间上的多样性 40

(二)发展空间上的多样性 40

(三)发展过程的多样性 41

(四)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41

三 政治发展的制度设计 42

(一)阶级统治的实现形式 42

(二)人民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44

(三)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45

四 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 47

(一)自由人联合体 47

(二)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 49

(三)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 51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53

一 奠定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之基 53

(一)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 53

(二)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 55

(三)政治发展的最激烈表现形式 56

二 明确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和道路选择 58

(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58

(二)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60

三 提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 62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62

(二)人民利益至上观念的实践应用 63

(三)人民当家做主思想的制度化建构 64

四 揭示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65

(一)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性 65

(二)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偶然性 67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69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71

一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 71

(一)政治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71

(二)依法治国得到贯彻落实 72

(三)政治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73

(四)政治关系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74

二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特征 76

(一)政治变革的自主性 76

(二)政党主导的明确性 77

(三)改革进程的渐进性 79

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80

(一)利益分配的均衡问题 80

(二)公共权力的规范问题 81

(三)法制权威的树立问题 83

(四)社会思潮中一元与多元辩证统一问题 84

四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 85

(一)政治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强 86

(二)政治参与的持续扩大 87

(三)政治文化的积极建构 88

(四)政治能力的不断提升 89

第五章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 9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91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91

(二)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道路 93

(三)坚定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 94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 9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基本内容 9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97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目标 99

(一)政治民主 99

(二)政治廉洁 101

(三)政治稳定 103

(四)政治效率 104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动力 105

(一)调整利益结构 105

(二)强化参与协商的理念 106

(三)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107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现途径 109

(一)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 109

(二)发挥政治文化的导向功能 110

(三)多种发展措施相结合 111

结论 115

参考文献 118

致谢 1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