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承哲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86191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越来越重要。网络空间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范畴。本书认为,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因此,建构在新型社会基础上的网络意识形态,应着重把握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部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二是意识形态研究必须以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三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要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重建网络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以及社会保障机制。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目录

绪论 1

一、网络新时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1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型社会基础 4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 11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 17

五、基于网络新型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 26

第一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33

第一章 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基础 33

一、意识形态的国家概念 34

二、意识形态的社会内涵 38

三、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 44

第二章 网络新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57

一、网络的社会空间 57

二、网络的社会人口 61

三、网络的社会经济 66

四、网络的社会文化 78

第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 84

一、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更趋复杂 85

二、社会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趋活跃 97

三、社会阶层分层分化分众更趋常态 101

四、网络社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争夺更趋激烈 104

第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08

一、对网络规律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局限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特性 108

二、对信息化发展的拓展没有及时向经济发展新空间转移,缺乏对网络社会新阶层经济利益诉求的分析把握 114

三、对网络社会舆论的引导没有从社会综合治理的层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17

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没有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 120

第二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实践内容 131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 131

一、封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31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分化 139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 143

四、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变革的历史特征 144

第六章 网络社会对当代意识形态的重构 150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 150

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 158

三、网络意识形态重构的基本路径 172

第七章 网络社会新阶层的意识形态分析 186

一、网络社会新阶层的划分 187

二、网络社会新阶层的现状 190

三、网络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195

四、网络社会利益诉求与思潮分析 200

第八章 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审视 208

一、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逻辑体系 208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舆论引导机制 215

三、网络意识形态共同利益基础的构筑 224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全球治理 230

五、网络意识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观 235

第九章 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构建 241

一、网络社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41

二、网络社会价值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7

三、网络社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52

四、网络社会教育创新:创新网络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 260

第三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体系 275

第十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国家管理制度 275

一、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构建的必要性 275

二、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的组织体系 279

三、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的内容与结构 287

第十一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模式 297

一、网络意识形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298

二、网络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302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单向管理与双向互动 308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线上治理与线下、线上融合 314

五、网络意识形态的单纯政府监管与注重社会协同治理 320

第十二章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法治体系 325

一、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326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执法体系 335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341

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社区、行业、群体、个人自律和奖惩条例体系 348

第十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 355

一、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356

二、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协同管理和服务 362

三、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367

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与监控技术体系建设 371

第十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机制体系 379

一、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制、问责制和督导制 379

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急、跟踪处理机制 385

三、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规范和常态机制,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化、常态化 388

后记 3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