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士彬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3220168
  • 页数:2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视角对当前我国教学领域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宏观审思,批判了当下普遍存在且面临严重危机的教学认识论偏弊,确立了更包容、更和谐、生态化的教学生存论取向,提出了表征发展趋势的教学变革的基本理路,凝练了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变革的实践智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过多关注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甚至教学实务的功利主义倾向,开辟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形上研究的全新视域,对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范式转型以及诸多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将发挥积极而持续的推动作用。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目录
标签:变革 教学

第一章 问题的检视 2

一、知性化教学的表征 2

(一)真理的符合 3

(二)影像的反映 4

(三)主体的超越 5

(四)人性的异化 7

二、目前我国教学的知性化倾向 8

(一)知性化教学的外在表征 9

(二)知性化教学的哲学根源 13

(三)知性化教学的深刻危机 15

三、后现代主义规约下的教学世界 17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目标 18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学内容 18

(三)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 19

(四)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 20

(五)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时空 21

(六)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方法 22

四、教学中的自由:问题与路径 23

(一)教学内容与自由 24

(二)教学竞争与自由 24

(三)教学责任与自由 25

(四)教学量化与自由 26

(五)教学集体与自由 26

(六)教学传统与自由 27

(七)教学纪律与自由 28

(八)教师权威与自由 28

五、我国教学论研究的困惑及其抉择 29

第二章 理论的批判 36

一、教学认识论批判 36

(一)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偏弊 36

(二)教学中的人性定位 41

(三)教学中的理论姿态 43

(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46

二、重建教学认识论 48

(一)认识与建构 49

(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50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 51

(四)个体性与社会性 52

(五)当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3

三、教学生成论纲要——兼论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 55

(一)问题的提出 56

(二)教学生成论的哲学基础 57

(三)教学生成的本然特征 59

(四)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 62

四、教学论哲学基础的批判与重构 65

(一)传统教学认识论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65

(二)教学生成论的存在缘由及其规定性 69

(三)教学实践论:认识论与生成论的整合 72

五、超越后现代:教学中人的主体性 75

(一)教学中的反主体性 76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 78

(三)教学中人的主体性重构 81

六、当前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反思与批判 85

(一)认识论:当前课程改革唯一的哲学基础 85

(二)生成论:课程改革本然的哲学基础 88

(三)实践论:课程改革终极的哲学基础 89

第三章 基础的确证 94

一、我国教学哲学观的价值取向 94

(一)教学始基论 94

(二)教学认识论 96

(三)教学生存论 98

(四)我国教学哲学观的发展趋势 100

二、道家德性的生存论意蕴 103

(一)人之德性的基本涵义 105

(二)人之德性的非知性化 107

(三)人之德性的最高境界 109

三、教学的生存论基础 112

(一)学生的生存问题 113

(二)学生的非—理性 115

(三)学生的原初体验 118

四、教学的生存论特性 121

(一)自明性 122

(二)可能性 125

(三)潜隐性 127

五、追寻潜隐性: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观 131

(一)潜教学的功能 132

(二)潜教学的实施 136

六、教学发展功能的潜隐性 138

七、整体主义视野中的课程观 143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43

(二)整体主义教育理论 145

(三)整体主义教育课程观的构建 147

八、建构与反映:从教学本质到课程改革 152

(一)“特殊认识说”批判 153

(二)新教学本质观的确立 154

(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157

第四章 实践的改造 162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变革 162

(一)“生活世界”的真正涵义 162

(二)教学意味着一种“生活” 163

(三)寓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学图景 164

二、遮蔽与澄明:教学场域的哲学思考 166

(一)教学场域的哲学基础 167

(二)教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 169

(三)超越教学在场 171

三、教学目标的诠释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174

(一)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175

(二)理性与非理性 176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178

四、成功智力: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目标 180

(一)分析性智力 181

(二)创造性智力 182

(三)实践性智力 182

五、从主体性到他者性:师生关系的哲学分析 184

(一)师生关系的哲学视界 184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反主体性 185

(三)当下师生关系的哲学困境 187

(四)师生关系的哲学抉择 188

六、从科学之是到精神之在:教学艺术的哲学改造 192

(一)教学艺术反对审美 192

(二)教学艺术反对有用 194

(三)教学艺术反对创造 195

(四)教学艺术反对消解 196

七、转换学习与教学变革 197

(一)转换学习的本质内涵 198

(二)基于转换学习的教学策略 200

(三)当前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

八、女性性别课程开发:女性主义课程论的视角 205

(一)女性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206

(二)目前课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207

(三)女性主义课程论对女性性别课程开发的总体观照 209

(四)女性性别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211

九、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开发 215

(一)工作场所学习与微型课程的内在联系 216

(二)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219

(三)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总体评价准则 222

(四)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具体技术要求 2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