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  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  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 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洁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8104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县域教育均衡向市域教育均衡深入,如何在常规教育管理体制下超越市、县之间的行政职责划分,承担完成此项变革的使命,实现对市域不均衡办学状况的转变,就成为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我国L市的市教育局为研究聚焦点,研究者以教育实习者的身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从科层制理论的视角出发,针对科层制组织在实现目标时所遇到的障碍,表现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目标偏离,所以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在纠正科层制局限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科层制“偏在哪里—为何纠偏—怎么纠偏——纠偏的效果”这一研究思路,探讨科层制纠偏机制的运行规律。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 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目录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文献述评 1

第一节 研究问题 1

一 研究背景 2

二 问题提出 5

第二节 文献述评 8

一 关于科层制的研究 10

二 关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14

三 关于企业中M型组织形式的研究 25

四 关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 34

五 关于资源依赖理论及策略的研究 38

第二章 研究设计 45

第一节 理论基础 45

一 科层制理论 45

二 对本书的启示:用科层制纠偏机制修正科层制组织的局限性 51

第二节 研究设计 54

一 概念界定 54

二 研究分析框架 65

三 研究方法 71

四 关于研究对象 75

第三章 外部环境 78

第一节 上级目标 78

一 中央政府 78

二 省级政府 79

三 市级政府 81

第二节 下级目标 85

一 “薄弱区” 85

二 “优质区” 87

第三节 上级目标≠下级目标 89

一 上级权威的失效 89

二 上级的有限理性 91

三 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93

第四节 教育管理困境中关键因素的出现 95

一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的批示 95

二 批示的含义 9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98

第四章 政治动员 99

第一节 低度纠偏:“上下级动员” 99

一 共同决策——“纠”信息不对称 99

二 合作方案——“纠”有限理性 101

三 办学协议——“纠”权威监管的失效 104

第二节 中度纠偏:应对科层制横向结构的阻力 105

一 合作方案的分解 105

二 名校办三所分校 106

三 自我造血能力强 108

四 校长诉求浮出水面 109

五 “法约尔桥”(N):跨部门协调 111

第三节 高度纠偏:应对科层制纵向结构的阻力 112

一 校长任命权的坚守 113

二 办学协议的审核:六步走 114

三 “法约尔桥”(M)的失效 115

四 非正式的“上下级动员” 117

第四节 强制性的契约:上下级目标一致性确认 118

一 将上级目标转化成个体目标 118

二 签约仪式的象征意义 11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22

第五章 科层制的外部合作 124

第一节 政府与企业 124

一 过去的外部合作 124

二 如今的外部合作 126

三 政企结盟 127

第二节 政府与民办学校 129

一 无奈的民办学校校长 129

二 积极推动合作的政府 130

三 利益驱动下的企业 132

第三节 民办学校与科层制组织的碰撞 136

一 公办学校校长的疑虑 136

二 区政府官员的担心 137

三 民办学校派不出去的团队 1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1

第六章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 143

第一节 科层制纠偏机制的外部因素 144

一 政策环境对科层制纠偏的影响——宽松分权 144

二 “领导重视”对科层制纠偏的影响——硬性指令 146

第二节 科层制纠偏的内部运行机制 148

一 动员机制 148

二 协商机制 152

三 人情机制 155

第三节 难以逾越的科层制的固有结构 158

一 科层制纠偏机制的发展轨迹 158

二 科层制的横向结构阻力 159

三 科层制的纵向结构阻力 160

第七章 研究总结 16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63

一 实现市域教育均衡目标的核心——纠正科层制自身的局限性 163

二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动员机制、协商机制、人情机制 164

三 科层制组织无法彻底改变其自身问题 166

第二节 研究贡献与政策建议 167

一 研究贡献 167

二 政策建议 169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可能性 172

附录A 政策文本和一手资料 174

附录B 访谈提纲 194

附录C 访谈人物列表 202

参考文献 2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