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学平主编;涂人猛,傅智能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7200616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全书分为十章,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背景、目标与意义;概念、内涵与基本框架;建设理念、特征、衡量标准;六个主要任务;战略步骤和战略保障这几方面的内容。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为广大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和科研工作者在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及从事相关理论研究时提供了参考。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背景、目标与意义 1

一、背景 1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1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9

(四)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 10

二、目标 11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11

(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2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4

(四)为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打下坚实基础 15

(五)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16

三、意义 17

(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重大部署 17

(二)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 17

(三)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 18

(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 19

(五)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 19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内涵与基本框架 21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 21

(一)现代化 21

(二)经济体系 23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 24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25

(一)一个理念:新发展理念 25

(二)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6

(三)两个优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26

(四)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7

(五)“三有”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28

(六)四个协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28

三、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 29

(一)基础制度:多元包容,混合一体 29

(二)运行方式:政府市场,共生匹配 34

(三)运行主体:以实为主,虚实融合 37

(四)动力机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42

(五)空间格局: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45

(六)开放模式:包容互鉴,互利共赢 48

(七)目标体系:绿色高质、富裕共享 51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理念、特征、衡量标准 54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念 54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54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建设区域协调体系 58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60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互利共赢 62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63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67

(一)系统性:结构完备、整体推进 67

(二)协同性:要素协调、相得益彰 68

(三)创新性: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 69

(四)开放性:陆海联动、东西互济 69

(五)可控性:防范风险、平稳运行 70

(六)可持续性: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70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衡量标准 71

(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

(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72

(三)稳定成熟的创新动力体系 73

(四)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73

(五)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74

第四章 主要任务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

一、围绕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75

(一)强化“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牵引作用 76

(二)深化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77

(三)建设创新载体,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78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79

(一)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79

(二)以创新驱动为动力 79

(三)以转型升级为方向 80

(四)以绿色发展为目标 81

三、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81

(一)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81

(二)加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82

(三)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83

四、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84

(一)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84

(二)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85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86

(四)降低成本,助力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87

(五)“软”“硬”兼施补短板,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88

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89

(一)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89

(二)培育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90

第五章 主要任务之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91

一、强化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91

(一)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91

(二)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92

(三)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92

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技术创新 92

(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93

(二)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93

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97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97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98

(三)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 98

(四)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100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00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00

(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02

五、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 103

(一)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104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104

(三)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 105

(四)完善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机制 106

六、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107

(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进科技界与公众的互动互信 107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 107

(三)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108

第六章 主要任务之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09

一、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109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09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10

(三)创新农民和土地关系 110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11

(一)指导地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111

(二)组织实施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12

(三)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工作 113

(四)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政策 113

(五)加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督导检查 114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114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5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16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17

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19

(一)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19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21

(三)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22

(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 123

五、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124

(一)推进乡村“放管服”改革,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124

(二)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125

(三)巩固国家治理根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126

(四)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治理体系 127

六、培养“三农”工作队伍 128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28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29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129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129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130

第七章 主要任务之四——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31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131

(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132

(二)建设和完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区域战略体系 133

(三)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 136

(四)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137

(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38

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区域优势互补的互利共赢关系 139

(一)创新市场机制,重构区域市场体系 140

(二)创新空间组织机制,重塑多极网络化空间体系 141

(三)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区域合作体系 141

(四)创新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区域利益协调体系 142

(五)创新援助机制,构建区域互助扶持体系 143

(六)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区域调控体系 143

(七)创新功能平台机制,打造区域功能平台新体系 144

三、“共抓大保护”,创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147

(一)建设和完善区域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147

(二)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 148

(三)建立和完善区域绿色发展标准和监测体系 148

第八章 主要任务之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0

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50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150

(二)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151

(三)明确国有资产监管重点 152

(四)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 153

(五)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153

(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154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55

(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 155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56

(三)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156

(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56

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157

(一)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157

(二)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配套制度 158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58

(四)做好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158

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159

五、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160

(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160

(二)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161

(三)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161

(四)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 162

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162

(一)进一步扩大开放 163

(二)加大优质商品的供给,拓展销售渠道 163

(三)提升生活服务的水平,增强消费信息的服务 163

(四)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164

(五)推动内贸流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164

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64

(一)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165

(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166

(三)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 167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 168

(五)协同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 169

八、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70

(一)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170

(二)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171

(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172

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72

(一)提升资本市场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172

(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174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175

第九章 主要任务之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77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发挥“一带一路”的开放引领作用 177

二、拓展对外贸易,发展新业态培育新模式 180

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182

(一)加强利用外资法治建设 183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83

(三)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183

(四)提高外商投资管理效率 184

(五)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184

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184

(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184

(二)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185

(三)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186

五、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 189

(一)坚持以对外投资战略规划作为引领 190

(二)努力开拓新的投资渠道 190

(三)探索新的投资模式 190

(四)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191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步骤和战略保障 193

一、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步骤 193

(一)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3

(二)第二步,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97

(三)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8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 199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199

(二)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201

(三)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03

(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动力保障 205

(五)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保障 210

(六)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组织保障 216

(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19

参考文献 2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