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德合资企业中第三种文化的动态生成
中德合资企业中第三种文化的动态生成

中德合资企业中第三种文化的动态生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婀娜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1552761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描述并分析在跨文化经济交流中,中德合资企业中双方员工和企业层面在面对差异时,以何种方式实现跨文化适应并最终生成了新的第三方企业文化。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生成过程给出解释分析。本书为企业文化研究和跨文化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中德合资企业中第三种文化的动态生成》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

1.1 选题意义与课题归属 1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6

1.3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6

1.4 研究结构 11

第二章 概念解释和理论基础 13

2.1 文化 13

2.1.1 文化概念 14

2.1.2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27

2.2 企业文化 36

2.2.1 企业文化概念 36

2.2.2 跨文化情境下的企业文化 52

2.3 跨文化互动理论 56

2.3.1 跨文化性 56

2.3.2 整体性理论 60

2.3.3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62

2.4 小结 67

第三章 研究过程 69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9

3.1.1 质的研究——方法论 70

3.1.2 扎根理论——研究原则 74

3.1.3 个案研究——操作过程 79

3.2 研究的进行 86

3.2.1 数据收集的方法 87

3.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88

3.2.3 质性访谈提纲的确定 89

3.2.4 数据收集的策略 93

3.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96

3.3.1 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难处 96

3.3.2 编码的过程 97

3.4 本章小结 99

第四章 跨文化企业文化的自我渐生过程(结果呈现一) 100

4.1 员工交流 101

4.1.1 德方对交流的看法 101

4.1.2 中方对德方交流方式的评价 103

4.1.3 中方对交流的看法 107

4.1.4 德方对中方交流方式的评价 109

4.1.5 德方的反思与调整 114

4.1.6 中方的反思与调整 116

4.1.7 小结 118

4.2 工作态度 120

4.2.1 德方对工作态度的解析 121

4.2.2 中方对德方工作态度的评价 123

4.2.3 中方对工作态度的解析 129

4.2.4 德方对中方工作态度的评价 130

4.2.5 德方的反思与调整 136

4.2.6 中方的反思与调整 138

4.2.7 小结 141

4.3 员工关系 144

4.3.1 德方对员工关系的解析 144

4.3.2 中方对德方处理员工关系的评价 146

4.3.3 中方对员工关系的解析 148

4.3.4 德方对中方处理员工关系的评价 150

4.3.5 德方的反思与调整 153

4.3.6 中方的反思与调整 155

4.3.7 小结 156

4.4 领导风格 158

4.4.1 德方对领导风格的看法 159

4.4.2 中方对德方领导风格的评价 160

4.4.3 中方对领导风格的解析 167

4.4.4 德方对中方领导风格的评价 168

4.4.5 德方的反思与调整 172

4.4.6 中方的反思与调整 174

4.4.7 小结 176

4.5 跨文化企业内部互动过程的阶段 178

4.5.1 抗拒 178

4.5.2 交织 179

4.5.3 适应 181

4.5.4 融合 183

4.5.5 小结 183

第五章 跨文化企业文化自我渐生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呈现二) 185

5.1 员工和组织因素作为内在影响因素 185

5.1.1 员工 186

5.1.2 组织 193

5.1.3 小结 202

5.2 社会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 203

5.2.1 生活环境 203

5.2.2 政策 206

5.2.3 两国的法律法规 207

5.2.4 教育体制 208

5.2.5 整体经济环境 209

5.2.6 各自的母公司 210

5.2.7 国家文化的影响 211

5.2.8 小结 212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214

6.1 跨文化企业文化的自我渐生过程 214

6.1.1 跨文化企业内部互动过程中潜在的聚合和冲突因素 215

6.1.2 跨文化企业内部互动过程的阶段性 223

6.2 跨文化企业文化自我渐生过程的影响因素 224

6.3 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模型 226

第七章 结束语 229

7.1 创新之处 229

7.2 不足之处以及前景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2

附录:访谈提纲 2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