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柴文华主编;张圆圆,杨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91621
  • 页数:780 页
图书介绍:“中国哲学史学史”就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也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从严格意义以上说,中国哲学史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但它却经过了古代的长期孕育,包括中国古代的学术史、学术思想史、学术史方法论都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前史。到了20世纪上半叶,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张岱年、钟泰、范寿康等人有了自己不同的哲学视域,所以才有了自觉形态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史书写的唯一参照,人们接受了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中国哲学史变成了两个对子斗争的历史,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发螺旋结构颇为时髦。与此同时,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书以著名哲学史家的通史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为研究对象,以前史、创立、马克思主义化和港台发展时期为阶段划分,对中国哲学史学史做了历时性的整理和归纳,是一部有一定深度和特色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中国哲学史学史》目录

绪论 1

第一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前史 11

引言 11

第一章 先秦学术史研究 20

第一节 《庄子·天下》的学术史思想 20

第二节 《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 22

第三节 《韩非子·显学》中的学术史思想 23

第二章 汉至唐代的学术史研究 24

第一节 汉代的学术史思想 24

第二节 汉至唐代佛教领域的学术史研究 32

第三章 宋至清初的学术史研究 35

第一节 宋代以灯录体为核心的佛教史研究 35

第二节 《伊洛渊源录》 36

第三节 《圣学宗传》 39

第四节《理学宗传》 40

第四章 黄宗羲的学术史思想 43

第一节 形成原因 43

第二节 学术史规律论 49

第三节 学术史方法论 61

第四节 对黄宗羲学术史思想的省思 90

第二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 103

引言 103

第五章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105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史观 106

第二节 方法论基础 108

第三节 历史主义的方法 113

第四节 中国哲学观 116

第六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120

第一节 哲学观 121

第二节 方法论 131

第三节 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 137

第四节 先秦儒学观 143

第五节 墨家观 145

第六节 道家观 171

第七节 朱子学 194

第八节 阳明学 205

第七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214

第一节 哲学思想源流 215

第二节 宇宙论 217

第三节 人生论 221

第四节 致知论 228

第八章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3

第一节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3

第二节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8

第三节 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40

第三篇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化 249

引言 249

第九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252

第一节 方法论 252

第二节 先秦儒学观 260

第三节 墨家观 270

第四节 道家观 306

第五节 朱子学 349

第六节 阳明学 354

第十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357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357

第二节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 363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368

第十一章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372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观 372

第二节 儒教观和朱子学 381

第三节 老学观和道教观 397

第四节 佛学观 414

第十二章 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25

第一节 哲学史方法论及其运用 425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新思 431

第三节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拓展 435

第十三章 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47

第一节 哲学史观和方法论 447

第二节 早期启蒙思潮研究 455

第三节 船山学研究 460

第四节 总体特征 466

第四编 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73

引言 473

第十四章 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75

第一节 哲学观以及对中西哲学差异的看法 476

第二节 气性与德性的复杂关系:从王充到玄学 479

第三节 心体与性体:对宋明理学的判释与分殊 500

第四节 佛学圆教思想研究 522

第十五章 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546

第一节 《导论篇》对哲学史书写的奠基 547

第二节 《原性篇》对中国人性论的梳理 552

第三节 《原道篇》对修养论的分殊 555

第四节 《原教篇》对工夫论的深化 561

第十六章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56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 566

第二节 儒、释、道的通性和差异 580

第三节 原始儒家 586

第四节 原始道家 593

第五节 中国佛学 601

第六节 新儒家 616

第十七章 罗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631

第一节 编纂原则 631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生命求索 641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哲学再生 654

第十八章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669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史思想 669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观及其理论设准 685

第三节 哲学史方法论 692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702

主要参考文献 723

附录:1949年以来大陆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存目 730

后记 7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