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前史 11
引言 11
第一章 先秦学术史研究 20
第一节 《庄子·天下》的学术史思想 20
第二节 《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 22
第三节 《韩非子·显学》中的学术史思想 23
第二章 汉至唐代的学术史研究 24
第一节 汉代的学术史思想 24
第二节 汉至唐代佛教领域的学术史研究 32
第三章 宋至清初的学术史研究 35
第一节 宋代以灯录体为核心的佛教史研究 35
第二节 《伊洛渊源录》 36
第三节 《圣学宗传》 39
第四节《理学宗传》 40
第四章 黄宗羲的学术史思想 43
第一节 形成原因 43
第二节 学术史规律论 49
第三节 学术史方法论 61
第四节 对黄宗羲学术史思想的省思 90
第二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 103
引言 103
第五章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105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史观 106
第二节 方法论基础 108
第三节 历史主义的方法 113
第四节 中国哲学观 116
第六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120
第一节 哲学观 121
第二节 方法论 131
第三节 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 137
第四节 先秦儒学观 143
第五节 墨家观 145
第六节 道家观 171
第七节 朱子学 194
第八节 阳明学 205
第七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214
第一节 哲学思想源流 215
第二节 宇宙论 217
第三节 人生论 221
第四节 致知论 228
第八章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3
第一节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3
第二节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38
第三节 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40
第三篇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化 249
引言 249
第九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252
第一节 方法论 252
第二节 先秦儒学观 260
第三节 墨家观 270
第四节 道家观 306
第五节 朱子学 349
第六节 阳明学 354
第十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357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357
第二节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 363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368
第十一章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372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观 372
第二节 儒教观和朱子学 381
第三节 老学观和道教观 397
第四节 佛学观 414
第十二章 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25
第一节 哲学史方法论及其运用 425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新思 431
第三节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拓展 435
第十三章 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47
第一节 哲学史观和方法论 447
第二节 早期启蒙思潮研究 455
第三节 船山学研究 460
第四节 总体特征 466
第四编 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73
引言 473
第十四章 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75
第一节 哲学观以及对中西哲学差异的看法 476
第二节 气性与德性的复杂关系:从王充到玄学 479
第三节 心体与性体:对宋明理学的判释与分殊 500
第四节 佛学圆教思想研究 522
第十五章 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546
第一节 《导论篇》对哲学史书写的奠基 547
第二节 《原性篇》对中国人性论的梳理 552
第三节 《原道篇》对修养论的分殊 555
第四节 《原教篇》对工夫论的深化 561
第十六章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56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 566
第二节 儒、释、道的通性和差异 580
第三节 原始儒家 586
第四节 原始道家 593
第五节 中国佛学 601
第六节 新儒家 616
第十七章 罗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631
第一节 编纂原则 631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生命求索 641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哲学再生 654
第十八章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669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史思想 669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观及其理论设准 685
第三节 哲学史方法论 692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702
主要参考文献 723
附录:1949年以来大陆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存目 730
后记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