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
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

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培贵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0093671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书稿内容来自两个部分:大部分选自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历史研究》、《文史》、《文献》、《史学月刊》、《学术界》、《北方论丛》、《东岳论丛》、《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并经重新充实校订而成;小部分则完全是未经发表的新作。两部分统一按照出版体例进行重新编目,分为明代的学校、科举、文官铨选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观点商榷等四大部分,在不少方面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明代学校、科举和文官铨选研究的前沿水平。
《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目录

绪论 20世纪以来的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 1

一、以往研究的主要和代表性成果 3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期望 44

第一章 学校 49

第一节 明太祖的兴学重教及其历史地位 51

一、“教化为本”方针的确立 51

二、“教化为本”方针的实践 52

三、“教化为本”方针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61

第二节 洪武时期府州县儒学设置及其特点 63

一、选题意义及其研究宗旨 63

二、洪武时期各直省府、州、县学设置与前代沿革考证 65

三、洪武时期府州县学的设置特点 239

第三节 明代府州县儒学教官选任来源的变化 242

一、明初教官的选任来源 242

二、明中后期教官选任来源的恶性变化 247

三、教官来源恶化的原因和影响 252

第四节 明代提学制度的发展 260

一、初创期 260

二、发展期 264

三、成熟期 270

四、结语 275

第五节 明代监生的“淹滞”及其原因和影响 278

一、从“通达”到“淹滞” 278

二、监生淹滞的原因 281

三、淹滞的影响 283

第六节 明代的都司卫所儒学 286

一、明代都司卫所学设置考 286

二、明代都司卫所学的设置目的及其特点 329

第七节 明代学校的发展特点和教训 335

一、明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335

二、明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340

第二章 科举 343

第一节 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345

一、科考规模及录取率 346

二、乡试录取率 347

三、会试录取率 350

四、庶吉士录取率 358

第二节 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 363

一、明代各省直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 363

二、明代各省直乡试开科及其录取额数变化的特点 372

三、明代举人总数 374

第三节 明代科举殿试榜数与进士总数 380

一、明代科举殿试榜数 380

二、明代进士总数 384

第四节 从《皇明三元考》看明代进士的平均中式年龄 433

第五节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 438

一、明代科举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438

二、明代科举的教训与启示 445

第三章 铨选 451

第一节 论明代中后期铨选的“独重进士” 453

一、“独重进士”局面的形成及其消极影响 453

二、“独重进士”局面形成的原因 457

三、启示与结论 460

第二节 明代文官荫叙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462

一、洪武文官荫叙之制是否付诸实施 462

二、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荫叙为主体的荫叙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73

三、荫叙官的任用 487

四、明代文官荫叙的特点 491

第三节 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495

一、高度集权 495

二、铨选权限分明、程序严密 497

三、由不拘资格到“独重进士” 498

四、由“久任”变为“速迁” 500

五、由“内外并重”到“内重外轻” 502

六、掣签选官——只求形式公平而尽失铨衡之实 503

七、“廷推”——强化君权与“民主”色彩的有机结合 504

第四章 学术商榷 507

一、《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若干辞条释文商榷 509

二、《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 536

三、关于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流行观点的商榷 545

四、评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 553

五、一部重要的明代科举文献——《类姓登科考》 557

六、明代科举研究的一部新作——《明代科举文献研究》 564

七、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567

文中附表 585

索引 587

后记 5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