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绍虞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100151221
  • 页数:72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 3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 5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 7

第一节 与文学之关系 7

第二节 与学术之关系 9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11

第二篇 南宋金元 15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 15

第一节 道的问题 15

第一目 胡铨(楼钥附) 15

第二目 朱熹 19

第三目 真德秀与魏了翁 25

第二节 法的问题 31

第一目 古文之法 31

第二目 四六之法 35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 37

第一节 道学家 37

第一目 张栻(家铉翁附) 37

第二目 朱熹 41

第三目 包恢 45

第二节 诗人 50

第一目 张戒 50

第二目 杨万里(朱弁附) 55

第三目 陆游(戴复古附) 59

第四目 姜夔 63

第五目 四灵派 67

第六目 严羽 69

第一款 沧浪以前之诗禅说 69

第二款 禅与悟 73

第三款 神韵与格调之沟通 81

第四款 论诗体 84

第七目 刘克庄 87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 95

第一节 赵秉文与李之纯(雷希颜附) 95

第二节 王若虚 100

第三节 元好问 105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 119

第一节 郝经 119

第二节 方回 124

第三节 戴表元与袁桷 130

第四节 刘将孙(欧阳守道、刘辰翁、赵文附) 135

第一目 文论 135

第二目 诗论 139

第五节 杨维桢 144

第三篇 明代 151

第一章 明初之文论 151

第一节 宋濂 151

第二节 方孝孺 159

第二章 明初之诗论 169

第一节 学者之诗论 169

第一目 宋濂与方孝孺 169

第二目 薛瑄与陈献章 173

第二节 诗人之诗论 177

第三章 前、后七子与其流派 181

第一节 七子先声之茶陵派 181

第一目 李东阳 181

第二目 邵宝与何孟春(崔铣附) 189

第二节 前七子之诗论 191

第一目 李梦阳 191

第二目 何景明(王廷相附) 199

第三节 后七子派之诗论 204

第一目 王世贞 204

第二目 谢榛与屠隆 211

第三目 王世懋与胡应麟 222

第四目 李维桢 231

第四节 七子派之文论 236

第四章 与前、后七子不同之诸家 244

第一节 唐宋派之论文 244

第一目 唐顺之 244

第二目 王慎中与归有光 250

第二节 公安派 254

第一目 公安派之前驱 254

第一款 思想界的影响 254

第二款 戏曲家的关系 265

第三款 诗人的意见 271

第二目 袁宏道(袁宗道、中道及江盈科附) 275

第一款 兄弟间的影响 275

第二款 与时文之关系 281

第三款 论变与真 284

第四款 论韵与趣 290

第三节 竟陵派 295

第五章 明末之文学批评 306

第一节 孙鑛评经(茅坤附) 306

第二节 艾南英论时文 312

第一目 时文化的古文法 312

第二目 古文家的时文论 316

第三节 鹿善继、黄淳耀论学 319

第四篇 清代(上)——文论 331

第一章 清初之风气 331

第一节 钱谦益 331

第二节 顾炎武与黄宗羲 341

第一目 时代的刺激 341

第二目 三位一体之文学观 345

第二章 古文家之文论 352

第一节 桐城派之前驱 352

第一目 侯方域 352

第二目 魏禧与魏际瑞 355

第一款 法 355

第二款 情理与气势 358

第三款 论识 363

第三目 汪琬 366

第二节 桐城文派 369

第一目 桐城派成立之因素 369

第二目 桐城文论之建立 372

第三目 方苞古文义法 375

第四目 刘大櫆义法说之具体化 382

第五目 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 389

第六目 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 397

第七目 各家对于桐城文之批评 408

第三节 桐城派之羽翼 416

第一目 袁枚(程廷祚附) 416

第二目 朱仕琇(鲁九皋附) 431

第三目 尚镕 434

第四目 张士元与吴敏树 438

第四节 桐城派之旁支 442

第一目 恽敬与阳湖派 442

第一款 阳湖源流 442

第二款 袍袖与枪棓 444

第三款 文统 446

第四款 文本 448

第五款 本末条贯 450

第六款 阳湖作风 453

第二目 曾国藩与湘乡派 455

第一款 为学大旨 455

第二款 论文大旨 460

第三款 用字与行气 463

第三章 学者之文论 467

第一节 经学家 467

第一目 戴震、段玉裁之考据、义理、词章合一说 467

第二目 钱大昕、焦循之义法说(孙星衍、罗汝怀附) 471

第三目 蒋湘南论古文 480

第二节 史学家 485

第一目 万斯同 485

第二目 章学诚 488

第一款 道公而学私 488

第二款 成家之学 491

第三款 义理、博学、文章之合 493

第四款 道与学与文之关系 496

第五款 对于古文的看法 501

第六款 文理与文例 506

第七款 清真之教 508

第八款 对于袁枚的攻击 513

第三目 崔述 517

第五篇 清代(下)——诗论 525

第一章 虞山诗派 525

第一节 钱谦益 525

第一目 对于批评态度的攻击 525

第二目 牧斋的态度 530

第三目 对于诗之性质之分析 532

第四目 牧斋之杜诗学 537

第二节 冯班(冯舒附) 539

第一目 所谓虞山诗派 539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文体论 543

第二章 神韵说 548

第一节 王夫之 548

第一目 兴观群怨 548

第二目 法与格 550

第三目 意与势 552

第四目 情与景 554

第二节 王士禛 556

第一目 渔洋诗与神韵说 556

第二目 从格调说的转变 560

第三目 对宋诗的态度 565

第四目 所谓神韵 569

第三章 格调说 578

第一节 申涵光与毛先舒 578

第一目 性情与风教 578

第二目 性灵与格调 583

第二节 叶燮 585

第一目 诗的演变 585

第二目 不变之质 588

第三目 所谓本 592

第四目 论诗境 600

第五目 论诗质 601

第三节 沈德潜(宋大樽、咸熙、潘德舆附) 603

第一目 温柔敦厚与格调 603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神韵 605

第三目 言志无邪与质实 608

第四章 性灵说 612

第一节 性灵说之前驱 612

第一目 黄宗羲 612

第二目 赵执信(吴乔附) 617

第三目 尤侗 621

第二节 袁枚 624

第一目 与当时诗坛之关系 624

第二目 性灵与神韵 627

第三目 怎样建立他的性灵说 629

第四目 性灵说的意义 631

第五目 修正的性灵说 634

第五章 肌理说 643

第一节 翁方纲 643

第二节 肌理说之馀波 655

第一目 方东树与文人之诗论 655

第二目 何绍基与同光体诗人 659

第三目 常州派之词论 667

郭绍虞先生学术年表&郭泽弘 670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董乃斌 6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