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创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创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创新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蕊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9657898
  • 页数:183 页
图书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构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五个现代化”,其现代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他“四个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国家行政决策制度进行突破性变革,公共政策活动必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原则下迈上现代化的道路。本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主要集中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交叉研究;以政策内容、政策工具、政策过程和政策网络为研究起点,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视角,将创新理论、治理理论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分别选取“科技创新政策”和“土地政策”为典型政策,以期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并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实现突破性创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创新》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二、公共政策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三、基于公共治理的政策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4

二、内容分析方法 5

三、调研访谈方法 5

第三节 研究框架 6

一、研究思路 6

二、研究内容概览 7

三、数据来源 8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9

一、研究视角创新:尝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下研究公共政策创新 9

二、研究内容创新:构建创新理论、公共政策和治理理论的多元理论框架 9

三、研究方法创新:结合“大数据”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10

第二章 理论基础 11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 11

一、治理理论 11

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三、现代化与良治 14

第二节 政策网络理论 16

一、政策网络理论的产生 16

二、政策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 18

三、政策网络理论在本书中的适用性 22

第三节 创新生态体系理论 25

一、创新理论 25

二、创新研究从“创新系统”逐渐走向“创新生态体系” 27

第三章 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概念、特征与挑战 29

第一节 “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内涵 29

一、科学、技术与创新的治理问题 29

二、“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概念的提出 30

第二节 “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概念的基本特征 31

一、强调对科学、技术和创新(STI)的治理 31

二、与过去的科技体制改革不同,这个概念强调多主体民主参与 31

三、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法制基础 32

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是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共赢 32

五、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文明化为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 32

第三节 影响我国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33

一、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协调问题 33

二、科技创新主体自身的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问题 34

三、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定位与协调问题 34

四、治理过程的公众参与问题 34

五、创新文化、要素流动与协同创新的问题 35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35

第四章 政策生命周期视野下的中国创新政策演变 37

第一节 创新政策的概念及内涵 38

一、创新政策的概念 38

二、创新政策的内涵 39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概况 40

一、按照创新政策历史演进研究 40

二、以政策效力和类别为基本维度 41

三、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 41

四、探寻创新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轨迹 41

第三节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变过程、模式及周期性规律 42

一、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

二、中国创新政策的演变过程 44

三、中国创新政策的模式分析 45

四、中国创新政策演变的周期性规律 47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政策量化研究: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为例 51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回顾和样本选择 52

一、相关文献回顾 52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样本选择 52

第二节 二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53

一、产业发展维度 53

二、政策支持维度 54

第三节 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55

一、政策文本编码 55

二、提炼政策内容主题词 55

第四节 频数统计分析 56

第五节 研究发现 56

一、政策主题词相对稳定和集中 56

二、“创新”始终是政策关注的焦点 59

三、目标规划类政策数目众多 60

四、需求型政策明显不足 60

第六节 讨论与启示 61

一、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政策 61

二、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重要 62

第六章 创新理论与公共政策实践研究:以一项土地政策分析为例 65

第一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背景 65

第二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内涵 66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含义 67

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含义 67

第三节 国内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研究现状 69

一、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相关研究 69

二、有关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相关研究 71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不足 72

第五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3

第七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 75

第一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评价 75

一、数量平衡政策的效果(1997~2003年) 76

二、数量—质量平衡政策的效果(2004~2010年) 78

三、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政策的效果(2011年至今) 80

第二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积极效果 81

一、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耕地减少 81

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为我国科学用地提供一定的保障 82

三、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相应地带来社会结构的逐步变化 82

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我国土地管理上的深刻变革 82

五、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客观上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土地观念 83

第三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的局限性 83

一、“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等违法用地现象未根本遏制 84

二、“占优补劣”进一步引发生态恶化 84

三、“先占后补”容易加剧社会不公 85

第四节 对策建议 85

一、实现多元政策目标的协调有序是决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未来走向的前提条件 85

二、整合优化政策内容是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关键环节 86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是扭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偏差的有效途径 86

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必然选择 87

第八章 内容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89

第一节 政策内容分析样本的确定和整理 89

一、政策内容分析研究设计 89

二、政策内容分析的样本选择 90

三、政策内容文本分类整理 91

第二节 政策内容文本编码统计 93

一、政策文本编码 93

二、提炼政策内容主题词 93

三、政策主题词的频数统计 94

第三节 政策内容分析结果 97

一、政策主题词相对稳定和集中 97

二、“占用耕地”逐渐向“补充耕地”转移 97

三、“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的频数对比变化明显 98

四、补充耕地方式由土地开发向土地复垦、整理和土地整治转变 98

五、“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98

六、规制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突出主题 99

七、土地文化主题词逐渐显现 99

第九章 我国农地非农化乱象中政府角色的政策网络分析 101

第一节 我国农地非农化乱象中的政府角色 101

一、中央政府的角色 102

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角色 102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 103

第二节 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中政府角色的网络分析 104

一、农地非农化政策网络的构成 105

二、农地非农化的政策网络分析 106

三、政府角色冲突的困境 108

第三节 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中政府角色的调整 109

一、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补充的“社会网络”结构过渡 109

二、政府促进公共价值的提升 109

三、加强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形成“整体政府” 109

第十章 基于政策网络视角的公共政策主体互动模式探究 111

第一节 政策网络分析框架的构建和应用 112

一、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的构成 112

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互动情况 114

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体互动模式变化 115

第二节 政策网络阻隔及成因分析 116

一、行政权力运用不当导致政策执行偏差 117

二、对边缘主体权利的不重视 117

三、政策网络未形成整体合力 118

第三节 政策启示 118

一、组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共同体 118

二、构建均衡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制定网络 119

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网络的平衡 119

第十一章 总结与讨论 12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21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推动并深化了公共政策研究 121

二、创新理论拓宽了公共政策分析的思路方法 122

三、大数据方法在科技创新和公共政策量化研究中得到应用 123

第二节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23

一、进一步的实地调研 123

二、信度、效度检验和技术方法的应用 124

三、创新2.0与政府2.0 124

附录A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样本(2010~2015年) 125

附录B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汇总 131

附录C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题词的频数统计 135

附录D StrategicEmerging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2010-2015 and Their Implications 139

附录E 个人简历及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67

参考文献 171

后记 1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