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形态学
哲学形态学

哲学形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立忠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92499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在形态学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形态学已经陆续得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哲学形态学却是始终难以产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对形态学一般理论的把握所具有的难度,而是由于哲学家们对哲学的理解和评价上的千差万别使得建立哲学形态学的任务异常艰巨。本书作者精研十余年,力图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表现形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明确哲学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划分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在划分哲学基本形态和过渡形态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哲学基本形态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哲学形态划分的7级阶元系统,探讨不同哲学形态共同繁荣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为哲学形态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抛砖引玉。
上一篇:大众哲学下一篇:半小时图话心理学
《哲学形态学》目录

第一章 哲学形态学的基本内涵 1

第一节 形态和形态学 1

一、形态 1

二、形态学 8

三、形态学的历史发展 12

第二节 哲学形态和哲学形态学 14

一、哲学形态 14

二、哲学形态学 20

三、哲学形态学的方法 23

四、哲学形态学的意义 25

第三节 国内外哲学形态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26

一、国外的哲学形态学研究状况 27

二、国内的哲学形态学研究动态 35

三、国内外哲学形态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 40

第二章 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 42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内涵 42

一、什么是哲学 42

二、哲学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区别 51

第二节 哲学的学科特征 54

一、抽象性 54

二、现实性 56

三、批判性 59

四、创新性 62

五、问题性 64

第三节 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 66

一、人学立场 67

二、理论特征 69

三、研究目的 70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71

五、思维方法、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 72

六、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75

七、逻辑工具 76

八、社会功能 79

九、学科体系 82

第三章 哲学形态划分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83

第一节 哲学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 83

第二节 哲学形态划分的视野和方法 87

一、坚持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确定哲学的基本形态 88

二、坚持站在世界哲学的高度看问题 89

三、坚持运用形态学的方法 91

第三节 哲学形态划分的标准 92

一、现有哲学形态划分的最高标准及其理论缺陷 92

二、已有的哲学具体形态划分标准及其局限 107

三、哲学形态划分最高标准的重新确立 113

四、对恩格斯哲学形态划分标准的新解读 114

第四章 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体系 116

第一节 哲学形态的层次 116

一、哲学形态的层次与哲学形态划分 116

二、哲学基本形态及其表现形态 121

三、哲学具体形态 125

四、哲学的样式 126

第二节 哲学分类学 128

一、分类学及其对哲学分类学的借鉴意义 128

二、哲学分类学 133

三、哲学形态划分的阶元系统 134

四、哲学形态的级进发展 137

第三节 哲学学科划分体系 139

第四节 哲学形态划分体系 148

第五章 作为哲学形态的传统形而上学 153

第一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定义 153

第二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158

一、超然于经验之上 158

二、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 159

三、追求普遍、完美、永恒和绝对 160

四、统领一切的世界观 161

五、永不过时的绝对真理 162

第三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目的 162

一、求知 163

二、学以致用 164

三、赞美现实 166

四、社会批判 167

第四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168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168

二、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170

第五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171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常见思维模式 172

二、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日常适用范围 175

第六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178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178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工具 188

第七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189

一、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189

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190

三、“抽象的人”掩盖下的真实人学立场 192

第八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学科体系 193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三个层次 194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 195

三、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流派 198

四、哲学家思想体系 202

五、哲学学说 202

六、哲学家的具体观点 202

第九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社会功能 203

一、认识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 203

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206

三、对社会和历史进行阐释和批判 207

第十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 209

一、认识世界方面具有局限性 209

二、改造世界方面存在功能缺陷 210

第六章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213

第一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性质和地位 213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 213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性质范围 220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地位,特别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222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228

第三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目的 231

第四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233

第五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235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常见思维模式 235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思维模式的适用范围 237

第六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237

一、马克思本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方法的论述 238

二、笔者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的概括 241

第七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工具 242

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辅相成 242

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243

三、方法论与价值观相统一 244

四、社会现实和逻辑表述相统一 245

第八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学立场 246

第九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249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个层次 250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流派 252

三、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253

第十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社会功能 253

第十一节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56

一、正确处理“矛盾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的关系 256

二、正确处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257

三、正确处理普遍原理与现实状况的关系 258

四、正确处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258

五、正确处理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259

六、正确处理问题与答案的关系 260

七、正确处理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261

八、正确处理现实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263

第七章 哲学基本形态的表现形态 264

第一节 哲学基本形态的初始形态 264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初始形态:朴素哲学 264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初始形态 273

第二节 哲学基本形态的成熟形态 273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成熟形态 273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成熟形态 274

第三节 哲学基本形态的衍生形态 274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衍生形态 274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衍生形态 321

第八章 传统形而上学的三大基本样式及其历史演变 323

第一节 中国的形而上学 323

一、中国形而上学的演化过程 324

二、中国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构成 336

第二节 印度的形而上学 352

一、印度形而上学的演化过程 353

二、印度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构成 356

三、古印度形而上学对西方的形而上学的影响 371

第三节 西方的形而上学 374

一、西方的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375

二、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构成 388

第九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四大基本样式及其演变(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396

第一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一般 396

一、辩证法的定义 397

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400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403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03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过程及阶段划分 405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产生的意义 420

第三节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形态构成 421

一、理论特征 421

二、研究目的 421

三、研究领域 422

四、思维模式 422

五、研究方法 422

六、逻辑工具 422

七、人学立场 423

八、社会功能 423

九、学科体系 423

第十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四大基本样式及其演变(二)——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 425

第一节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过程 425

一、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时代背景 427

二、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目的 427

三、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主客观条件 429

四、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大体过程 430

五、恩格斯《反杜林论》的理论体系 432

第二节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相关概念的辨析 434

一、关于辩证法 434

二、旧唯物主义与现代唯物主义 437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438

四、指南与教条 439

第三节 恩格斯哲学形态观与马克思哲学形态观的差异 441

一、恩格斯关于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441

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 443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辩证方法的评价 446

四、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价 448

第四节 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的哲学形态构成 450

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四大基本样式及其演变(三)——“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454

第一节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产生过程 454

一、早期(19世纪80年代初—1914年):“列宁范式”的形成 455

二、中期(1924—1953年):“斯大林范式”的形成 473

三、后斯大林时期(1953—1991年):马克思主义的逐步消解 495

第二节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哲学形态构成 501

一、“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和性质范围 501

二、“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理论特征 502

三、“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研究目的 502

四、“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研究领域 503

五、“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思维模式 503

六、“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研究方法 504

七、“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逻辑工具 505

八、“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人学立场 505

九、“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科体系 505

十、“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社会功能 505

第十二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四大基本样式及其演变(四)——“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507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508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508

二、“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 520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形态构成 535

一、“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和性质范围 535

二、“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537

三、“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目的 538

四、“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538

五、“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538

六、“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539

七、“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工具 539

八、“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学立场 539

九、“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社会功能 540

十、“中国模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540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542

一、“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产生与发展 543

二、“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哲学形态上的进步与不足 558

第十三章 世界哲学形态的演变过程、规律、趋势及其评价 561

第一节 世界哲学形态的演变过程、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561

一、世界哲学形态的演变过程 561

二、世界哲学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运用 565

三、世界哲学形态的发展趋势 568

第二节 世界哲学形态的评价 570

一、世界哲学形态评价的标准 570

二、世界哲学形态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573

三、当前世界范围内哲学形态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574

第三节 当前中国哲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584

一、当前中国哲学发展的现状 584

二、当前中国哲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86

三、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589

结语 595

参考文献 599

索引 6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