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
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

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天社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0442594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是以介绍近现代中国和西方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为内容,考察中西方历史的观念与变迁、史学的潮流和方向、繁荣与式微、成就与缺陷。解析西方主要史学流派,如西方兰克学派(德国)、年鉴学派(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派(意大利克罗齐和英国柯林伍德)、文化形态学派(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英国汤因比《历史研究》)、美国新史学和社会科学新史学派(鲁滨逊《新史学》、卡尔·贝克相对主义、社会科学新史学派)以及西方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历史、影视史学)等,探讨中国近现代变革中的历史诉求和史学流派,如晚清新史学的开端(梁启超《新史学》、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胡适实用主义史学与疑古学派(胡适实用主义史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顾颉刚和疑古学派)、考信学派(王国维、陈垣)、国粹史学派(邓实、刘师培、章太炎)、文化史学派(钱穆、陈寅恪)、社会史学派及其论战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探求人们的内心情绪、思想动态、政治倾向和社会追求,折射时代风云,体现社会变迁,反映文化流变的成果和轨迹,为当代史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上一篇:郑振铎传下一篇:跟着大使看世界
《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目录

第一章 绪论:历史的观念与变迁 1

一、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家 1

(一)历史 1

(二)历史学 5

(三)历史学家 10

二、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11

(一)历史本体论 11

(二)历史认识论 12

(三)历史方法论 12

三、历史学的目的、功用和史学流派 13

(一)历史学的目的 13

(二)历史学的功用 15

(三)史学流派 17

第二章 缤纷的历史话语:西方近现代史学流派 19

一、西方近现代史学的发端 19

(一)人文主义史学 19

(二)理性主义史学 20

二、浪漫主义史学流派 23

(一)赫尔德:浪漫主义史学之父 23

(二)浪漫主义史学的派别 26

(三)浪漫主义史学的影响 29

三、兰克学派:实证主义史学(德国) 31

(一)实证主义的兴起 31

(二)兰克学派的观点 32

(三)兰克史学的影响 35

四、年鉴学派:整体历史(法国) 38

(一)年鉴学派的历史渊源 39

(二)年鉴学派创建初期及其观点 40

(三)年鉴学派的鼎盛时期 44

(四)年鉴学派的转型时期 51

(五)年鉴学派的变革时期 55

五、文化形态学派 56

(一)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德国) 56

(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英国) 62

六、美国新史学和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69

(一)特纳的边疆学派 70

(二)鲁滨逊的《新史学》 71

(三)贝克尔:相对主义史学 73

(四)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74

七、西方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74

(一)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 75

(二)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 80

(三)对克罗齐和柯林伍德历史观点的评判 82

八、西方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82

(一)比较史学 83

(二)计量史学 83

(三)心理史学 84

(四)口述历史 86

(五)影视史学 87

第三章 变革中的历史诉求:中国近现代史学流派 89

一、晚清新史学的发端 89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 89

(二)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 93

二、国粹学派 96

(一)邓实和国学保存会 97

(二)章太炎和刘师培 99

(三)国粹派史学的基本观点 102

三、胡适实用主义史学与史料学派 105

(一)胡适实用主义史学 105

(二)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110

四、顾颉刚和古史辨派 116

(一)顾颉刚和古史辨派的产生 117

(二)古史辨派的主要观点 119

(三)疑古与信古的争论 126

五、考信学派 129

(一)王国维 130

(二)陈垣 136

六、文化史学派 143

(一)钱穆 143

(二)陈寅恪 150

七、中国社会史论战 157

(一)中国托派 157

(二)王礼锡与《读书杂志》 160

(三)新生命派与食货派 165

(四)新思潮派 169

八、马克思主义史学派 177

(一)李大钊及其观点 177

(二)早期人物及其成就 18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的成就:“五朵金花” 200

(四)新中国历史学的曲折与转机 202

(五)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的繁荣 203

第四章 解构与历史的未来 206

一、历史哲学:从思辨走向批判 206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208

三、解构与历史的未来 211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