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学研究方法论  L
科学研究方法论  L

科学研究方法论 L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席升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94462
  • 页数:2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古代、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主要人物的重大贡献,将哲学各流派、自然科学各学科和一些商科的知识进行相互解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挖掘和展现这些科学家、哲学家的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上相生相克的内涵与图景。本书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专注于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力图使读者能够超越常态的知性思维模式,具备对常识性的“公理”进行质疑的能力。
《科学研究方法论 L》目录

第一篇 科学研究方法论导论 1

第一章 科学研究方法论与论科学研究的方法 3

一、“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科属性 3

二、“方法论”与“论方法” 4

三、“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真谛是“论科学研究的方法” 7

第二章 近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9

一、没有形成“星系”的“繁星” 9

二、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悬殊 10

三、思维模式背后的文化基因 17

第二篇 哲学流派对科学研究的功用 21

第三章 正、反、合: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23

一、古代的自然科学:猜测与非我化的整体思考 23

二、近代自然科学:对宇宙整体的解剖 24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学的摇篮 25

四、自然科学发展的三部曲:正、反、合 29

五、颠覆传统,共融共生的“横断科学” 35

第四章 唯心主义反科学吗? 38

一、怀疑主义对可知论的打击:充足理由在哪里? 38

二、怀疑主义的悲观与批判 41

三、休谟与康德:不可知论的认知路径 42

四、黑格尔思想的浩瀚 45

五、历史的真实:唯心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 48

第五章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克吗? 50

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科学家的共生 50

二、一些科学家由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嬗变 53

三、不同哲学流派对科学家思维方式的影响 57

第三篇 现代科学对传统哲学观的印证 63

第六章 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65

一、自然界的基石是什么?它的支撑点又在哪里? 65

二、客观实在性:列宁所贡献的“混凝土” 66

三、客观实在性的统领地位 67

四、当客观实在性统领了精神怎么办? 70

第七章 用多样性来发现统一性,用统一性来整合多样性 72

一、多样性的梳理:化繁为简 72

二、多样性的统一 76

三、“多”与“少”的相互蕴含与转换 77

第八章 自然界以系统方式而存在,系统是什么? 79

一、系统的共性:要素、元功能、构功能 79

二、与环境的交换:孤立系、封闭系、开放系 81

三、系统的生成: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83

四、对系统的认知: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84

五、系统的稳定:低层系统、高层系统 85

六、系统的演变: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 88

第九章 大放异彩的时空观 90

一、在四维时空连续区内的物体运动 90

二、牛顿的时空观:时间长河中的小船 91

三、康德的时空观:因人而异的时间和空间 92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因运动而异的时间与空间 94

五、慧能和尚的运动观:依“心”而异的运动 96

六、黑格尔的运动观:超越自我、整个宇宙的“意志”运动 97

第十章 对运动的终极探讨:宇宙能走向“热寂”吗? 98

一、“宇宙热寂说”以及它的运动观 98

二、恩格斯对“宇宙热寂说”的回答:寄希望于“可能不会” 100

三、麦克斯韦“宇宙热寂说”的回答:“麦克斯韦妖” 101

四、普里高津对“宇宙热寂说”的回答:具有耗散结构的宇宙不会走向热寂 103

五、耗散结构理论的经济学例证 106

第十一章 无序向有序的系统再造与宇宙重启 108

一、哥本哈根会议与循环经济 108

二、蝴蝶效应与雷曼兄弟 109

三、宇宙“奇点”与宇宙循环 110

第十二章 科学究竟是什么?证实与证伪的逻辑学探讨 115

一、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三大预言与证实 115

二、假说中的“逻辑真”与“事实真” 118

三、科学究竟是什么? 121

第十三章 连续与间断:两种思维方式的平行与对撞 123

一、连续性与间断性:在数学、光学中的解读 123

二、连续性与间断性:两条平行线的贡献 125

三、连续性与间断性:两条平行线的对接 128

第十四章 芝诺悖论后的思考与探索 131

一、第欧根尼的智慧 131

二、芝诺悖论如何才能被证伪? 132

三、芝诺悖论催生的悖论 133

四、哲学的悖论,科学的化解 136

五、化解后的乌云 137

第四篇 科学认知与技术发展的范式与逻辑 139

第十五章 科学研究的起点 141

一、科学研究的起源与范式 141

二、科学问题的价值分析 145

第十六章 科学问题的求解 149

一、赫兹对光的本性的回答 149

二、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151

三、希尔伯特的问题 153

四、跨学科选题的自我尝试 155

五、选题的可行性与论证的“自圆其说” 157

第十七章 科学事实的获取 159

一、本体论的“事实Ⅰ”和认识论的“事实Ⅱ” 159

二、科学事实向科学理论的上升 163

第十八章 观察、实验中的禁忌与机遇 168

一、中性观察和中性评价的保持 168

二、观察与实验过程中的干扰 170

三、反常现象中的机遇 171

四、极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实验 173

第十九章 对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的逻辑方法 178

一、如何形成概念、判断与演绎推理 178

二、归纳法以及与演绎法的比较 181

三、如何进行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 183

第二十章 对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的非逻辑方法 187

一、心灵与直觉,联想与顿悟 188

二、由此及彼与触类旁通 191

第二十一章 假说与理论的界分与建构 195

一、假说“嵌套”成理论 195

二、假说的结构与检验 198

三、思维具体的形成 200

第二十二章 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 202

一、防止“无穷倒退”的公理化方法 202

二、构建巨著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 207

三、突显睿智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209

第二十三章 论技术研究的方法 211

一、技术研究的常态范式 211

二、技术发展预测与方法 213

三、技术后果的评估 217

四、技术原理的构思 219

第二十四章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21

一、对归纳主义的彻底批判 221

二、理论先于观察,观察渗透着理论 223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经验证伪 223

四、科学是大胆的猜测、暂时性假设,等待着质疑和证伪 227

五、真理只能被探索,不能被认知 228

第二十五章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230

一、必须关注科学的动力与逻辑 230

二、科学划界的标准:范式 232

三、科学发展的模式 236

四、真理只是一个应付环境的工具 239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