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数量生态学  第3版
数量生态学  第3版

数量生态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金屯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30590657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数量生态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书内容涉及到数量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数量生态学的主要发展,全面介绍现代数量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注重介绍国际上最常用的和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全书反映了数量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本书的内容已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数量生态学 第3版》目录

绪论 1

一、数量生态学的概念 1

二、数量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三、数量生态学的发展 2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6

第一章 取样与群落特征描述 8

第一节 概念 8

第二节 取样 8

一、取样方法 8

二、样方的形状和大小 12

三、样方的数目 14

四、无样地取样 15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6

一、数量特征调查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16

二、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指标 18

第四节 植被的环境特征 29

第二章 数据处理 32

第一节 数据的类型 32

一、数据的基本类型 32

二、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化 33

三、生态数据 33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34

一、数据简缩 35

二、数据转换 35

三、数据标准化 36

第三章 基础分析方法 39

第一节 样品分析 39

一、频率分布 39

二、两组样品的比较 40

第二节 相关与回归分析 43

一、相关分析 43

二、回归分析 45

三、生态回归分析 48

四、广义线性和广义可加回归 51

第三节 标定 62

第四章 种-面积关系 64

第一节 概述 64

一、种-面积曲线 64

二、群落最小面积 65

第二节 种-面积关系的模型 65

一、模型的类型 65

二、模型的拟合 67

三、模型拟合效果的检验 68

四、新发展的面积曲线模型 69

五、种-面积曲线模型的选择 75

第五章 物种多度格局 76

第一节 概述 76

一、概念 76

二、物种多度格局研究进展 77

第二节 物种多度格局模型 78

一、生态位模型 78

二、种多度的统计模型 88

三、群落中性理论模型 90

四、动态模型 92

五、广义物种多度格局 93

六、物种多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 94

七、物种多度格局与取样方法的关系 94

第六章 物种多样性 96

第一节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96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 98

一、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 98

二、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 99

三、山地物种多样性 101

四、多样性变化机制的学说 101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106

一、以种的数目表示的多样性 106

二、以种的数目和全部种的个体总数表示的多样性 107

三、种的数目、全部种的个体总数及每个种的个体数综合表示的多样性 107

四、以相对密度、相对盖度、重要值或生物量等为基础的多样性指数 108

五、用信息公式表示的多样性指数 109

六、基于总多样性指数的均匀度指数 110

七、含参数的多样性指数 111

八、β多样性指数 112

九、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举例 121

十、多样性指数的选择原则 122

十一、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预测 124

第四节 系统发育多样性 128

一、系统发育α多样性指数 129

二、系统发育β多样性指数 130

三、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选择的原则 133

第五节 功能多样性 134

一、功能α多样性指数 135

二、功能β多样性指数 142

第七章 种间亲和性 146

第一节 种间关联 146

一、总体关联性分析 146

二、种对间关联性分析 147

第二节 种间相关 151

第三节 群落关联和相关分析 154

第四节 种间分离 155

第五节 种间竞争 157

第八章 生态位 159

第一节 生态位的概念 159

第二节 生态位的特征 160

一、生态位的宽度 160

二、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 160

第三节 生态位的测度 161

一、生态位宽度的测度 162

二、生态位重叠的测度 162

三、种群生态响应的测定 166

四、生态位变化机制分析 169

第九章 排序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一、排序的目的和意义 177

二、种类环境关系模型 179

三、线性排序和非线性排序 181

第二节 排序方法 182

一、简单排序方法 182

二、主分量分析及其衍生的方法 190

三、对应分析及其衍生的方法 199

四、模糊数学与神经网络排序 223

五、其他排序方法 230

六、邻体矩阵主坐标分析和方差分解 240

第三节 排序方法的比较 248

一、相关分析 248

二、排序图的比较 249

第十章 数量分类 250

第一节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50

第二节 分类的基础 251

一、基本概念 251

二、相似系数和相异系数 252

三、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 254

第三节 分类方法 257

一、等级聚合方法 257

二、等级分划法 274

三、非等级分类方法 289

四、模糊数学分类法 293

五、神经网络聚类 300

六、群落排表分类 302

七、外在分类 304

八、回归树与多元回归树分类 309

九、仿射传播聚类分析 316

十、判别分析 321

第四节 分类方法的比较与检验 323

一、最终分组数相等的结果比较 324

二、最终分组数不等的结果比较 325

三、分类结果的显著性检验 327

第十一章 空间格局分析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一、基本概念 330

二、格局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31

第二节 种群分布类型的判定 332

一、植物分布的类型及其模型 332

二、格局分布类型的检验 333

第三节 格局分析方法 341

一、单种格局分析 341

二、多种格局和群落格局分析 353

三、小格局分析 354

四、点格局分析 359

五、分形分析 374

六、二维空间格局分析 375

七、大尺度格局分析 381

八、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385

第十二章 植物群落的演替 397

第一节 演替的理论和学说 397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模型 399

第三节 群落演替的数景分析方法 402

一、以种群动态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402

二、静态演替分析 405

三、单个样方的动态演替分析 408

四、多个样方的动态演替分析 409

五、演替概率分析法 411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415

一、群落的恢复性和持续性 415

二、群落的变异性 417

三、群落的抗干扰性 417

结语 419

参考文献 423

附录Ⅰ 国际通用软件信息 457

附录Ⅱ 统计学表 462

附录Ⅲ 植物群落调查记录表 463

附录Ⅳ 矩阵运算 465

一、矩阵概念 465

二、矩阵简单运算 466

三、方阵求逆 467

四、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 470

名词索引 4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