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粟进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7125853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整合了社会学的身份理论、心理学的社会身份范式、内群体和外群体理论、面子理论、社会建构身份理论以及叙事身份理论,提出机构叙事话语里身份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研究选用叙事访谈法搜集蕴含身份信息的真实口语语料,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法,从宏观维度考察军校大学生的军人身份以及学生身份的共性和差异,从微观维度探讨话语特征与身份特征之间的关系。宏观维度聚焦叙事情节,微观维度关注叙事话语中的对比策略、人称代词指示策略和转述语多声性策略,揭示了机构叙事话语的特征、身份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目录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1

2 研究动机 3

3 研究目标 4

4 本书结构 5

第1章 文献回顾 7

1.1 主要概念 7

1.1.1 身份 7

1.1.2 叙事 10

1.2 语言与身份研究 11

1.2.1 语言变异理论的身份研究 11

1.2.2 社会网络理论的身份研究 13

1.2.3 言语适应理论的身份研究 14

1.2.4 实践社团理论的身份研究 15

1.2.5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身份研究 18

1.3 叙事与身份研究 20

1.3.1 个人经历叙事与身份研究 20

1.3.2 人生故事与身份研究 23

1.4 话语策略与身份研究 25

1.4.1 人称代词与身份 25

1.4.2 转述语与身份 28

1.5 国内身份研究 30

1.6 身份相关研究评价 32

1.6.1 身份研究取得的成绩 32

1.6.2 身份研究存在的不足 33

1.7 小结 34

第2章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理论基础 35

2.1 社会学的身份理论 35

2.2 心理学的社会身份范式 36

2.3 内群体和外群体理论 38

2.4 面子理论 39

2.5 社会建构身份理论 40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40

2.5.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身份观 43

2.6 叙事身份理论 45

2.7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47

2.8 小结 53

第3章 叙事话语中军校大学生身份研究设计 54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54

3.1.1 研究问题 54

3.1.2 研究方法 54

3.2 语料搜集与访谈对象 56

3.2.1 语料搜集 56

3.2.2 访谈对象 58

3.3 访谈问题设计与访谈实施 59

3.3.1 访谈问题设计 59

3.3.2 访谈实施 60

3.4 语料转写与语料描述 61

3.4.1 语料转写 61

3.4.2 语料描述 63

3.5 小结 63

第4章 军人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64

4.1 技术类学生军人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64

4.1.1 技术类学生军人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的形成和发展:以WP为例 64

4.1.2 技术类学生的军人身份特征分析 85

4.2 指挥类学生军人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87

4.2.1 指挥类学生军人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的形成和发展:以SYS为例 87

4.2.2 指挥类学生的军人身份特征分析 111

4.3 技术类学生与指挥类学生的军人身份对比分析 114

4.4 小结 122

第5章 学生系列事件中学生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123

5.1 优等生的学生系列事件中学生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123

5.1.1 优等生的学生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形成和发展:以WP为例 123

5.1.2 优等生的学生身份特征分析 143

5.2 差生的学生系列事件中学生身份的形成和发展 145

5.2.1 差生的学生系列事件中军人身份形成和发展:以LY为例 145

5.2.2 差生的学生身份特征分析 156

5.3 优等生与差生的学生身份对比分析 158

5.4 学生身份与军人身份之间的关系 162

5.5 军校大学生系列事件叙事特征与身份建构 164

5.6 小结 167

第6章 叙事话语中的对比与身份建构 169

6.1 历时对比 169

6.1.1 历时对比与军人身份特征 169

6.1.2 历时对比与学生身份特征 174

6.2 共时对比 177

6.2.1 群体对比 177

6.2.2 “我”与“他人”对比 185

6.3 小结 194

第7章 叙事话语中的人称代词与身份建构 196

7.1 第一人称代词“我”与自我身份 196

7.2 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与内群体身份 201

7.2.1 独立的“我们”:群体身份 202

7.2.2 升格的“我们”:突显的群体身份 204

7.2.3 “‘我们’+机构名称”:多重内嵌式群体身份 207

7.2.4 “‘我们’+称谓语”:关系身份 208

7.3 人称代词转换 212

7.3.1 “我→我们/你”单向转换模式 212

7.3.2 问“你”答“我们/你”人称代词非对应模式 215

7.3.3 “我?我们/你”双向转换模式 219

7.3.4 多重人称代词转换模式:自我身份与群体身份相互转换 223

7.4 小结 229

第8章 叙事话语中的转述语与身份建构 231

8.1 自我声音与身份建构 232

8.1.1 发出的自我声音:积极/消极身份 232

8.1.2 未曾发出的自我声音:积极/消极身份 233

8.2 高权势个体声音与身份建构 237

8.2.1 “高权势者→低权势者”下达命令:等级关系身份 237

8.2.2 “高权势者→低权势者”积极话语:积极身份 238

8.2.3 “高权势者→低权势者”消极话语:消极身份 241

8.2.4 “高权势者?低权势者”对话:积极/消极身份 243

8.3 群体声音与身份建构 247

8.3.1 “转述语引导小句肯定句式+群体积极声音”:积极身份 248

8.3.2 “转述语引导小句否定句式+群体消极声音”:积极身份 251

8.3.3 “转述语引导小句肯定句式+内群体消极声音”:消极身份 254

8.4 小结 259

第9章 总结 260

9.1 主要研究发现 260

9.2 本研究的意义 264

9.3 研究展望 265

参考文献 267

附录 大学四年军人/学生经历回忆访谈 299

后记 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