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6736319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尊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历史,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作了一些思考。同时,围绕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如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理念的建立及推行问题,公务员的工伤保障问题、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的实施问题、48小时突发疾病死亡条款的认定问题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为出发点,按照社会保障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以工伤职工为中心的思想,以建立工伤预防、待遇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实现广大职业劳动者都有相应制度保障,进一步优化待遇保障结构,切实保证工伤人员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增强工伤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防控工伤事故,最大程度维护劳动力资源,合理分担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充分体现出工伤保险的制度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目录

第一篇 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主报告) 1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及基本规律 2

(一)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 2

(二)我国工伤保险发展规律 5

(三)评价 8

二、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及内部需求 16

(一)影响工伤保险发展的因素 16

(二)促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20

三、国际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规律及方向 24

(一)历程概述 24

(二)发展规律 27

(三)经验总结 31

(四)发展趋势 34

四、完善我国工伤保障制度的设想 35

(一)总体目标 36

(二)遵循的原则 37

(三)主要任务 38

(四)工伤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44

第二篇 我国工伤预防政策与国际经验分析 46

一、我国工伤预防发展及现状分析 46

(一)工伤预防政策演变与发展 46

(二)工伤预防工作的实施探索情况 49

(三)取得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54

二、国外开展工伤预防的做法及经验 56

(一)各国工伤预防规定的立法支撑 57

(二)工伤预防管理体制 58

(三)工伤预防的资金来源 60

(四)工伤预防措施 60

(五)结论 64

三、完善我国工伤预防工作的政策建议 65

(一)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伤预防意识 65

(二)全面启动工伤预防工作 65

(三)建立完善工伤预防机制 66

(四)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 66

(五)建立工伤信息交换机制与数据分析系统 67

第三篇 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研究 68

一、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确立 69

(一)遵循的原则 69

(二)工伤待遇给付的前置条件 71

(三)工伤保险待遇分类 76

二、工伤待遇构成及水平 77

(一)工伤待遇构成 77

(二)各时期的工伤待遇比较 84

(三)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特点 93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95

三、值得探讨的工伤保险待遇问题 97

(一)工伤保险待遇与相关领域赔偿的关系 97

(二)工伤保险与用人单位赔偿责任的关系 102

(三)待遇给付与年龄因素的关系 103

四、工伤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105

(一)影响工伤保险待遇的因素 105

(二)政策建议 107

第四篇 我国工伤康复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研究 110

一、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111

(一)康复概念及内容 111

(二)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状况 114

(三)基本判断 117

二、我国工伤康复的建立与发展 120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般性的医疗康复时期 120

(二)医疗康复向职业康复扩展时期 121

(三)工伤康复重回医疗康复时期 122

三、我国工伤康复发展现状 123

(一)因工伤残的基本情况 123

(二)工伤康复管理模式 124

(三)工伤康复待遇 126

(四)试点城市做法 127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四、国外工伤康复的发展历程 133

(一)工伤保险与康复的结合 133

(二)工伤康复主要模式 135

(三)工伤康复形式 138

五、国内外工伤康复比较分析 141

(一)国外工伤康复发展趋势 141

(二)国内外工伤康复状况比较 143

(三)经验借鉴 146

六、结论 150

(一)现代工伤保险制度是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待遇补偿三者的有机结合 150

(二)有规划地发展工伤康复事业 150

(三)着重解决伤残职工再就业难题 151

第五篇 工伤保险可参保资源总量研究 152

一、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及参保情况 153

(一)法定覆盖范围的变化情况 153

(二)现行制度的覆盖范围 155

(三)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158

二、工伤保险应参保人员规模测算 159

(一)测算基础和依据 159

(二)工伤保险应参保人数估算过程 162

(三)工伤保险应参保人数估算结果 165

三、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68

(一)存在的问题 168

(二)影响参保人数变化的因素 172

四、工伤保险进一步扩面方向及空间 175

(一)应保未保单位及人群的扩面空间 175

(二)可进一步扩展的参保范围 177

五、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的政策建议 177

(一)有步骤地推进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工作 178

(二)加大依法强制参保力度 179

(三)增加参保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180

(四)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 180

(五)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宣传 181

第六篇 公务员工伤(公伤)保障政策研究 182

一、公务员公伤保障制度历史沿革与现行政策 183

(一)公务员公伤保障制度历史沿革 183

(二)公伤保障政策规定 187

(三)公伤待遇与工伤保险待遇比较 191

二、公务员公伤保障现状 194

(一)公务员公伤现状 194

(二)公务员公伤待遇支出规模 201

(三)各地实际做法 203

三、公伤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6

(一)通过福利和抚恤解决公伤保障问题,不符合现实要求 206

(二)“双轨制”运行格局,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 207

(三)保障内容缺失,公务员权益无法得到全面保护 207

(四)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度运行受阻 207

(五)公伤认定机构混乱,分工不明 208

(六)单位化管理,负担沉重 208

四、国外公务员工伤保障制度概况 209

(一)国外公务员工伤保障模式 209

(二)主要内容 211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3

五、政策建议 214

(一)当前推进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从制度上解决公务员公伤保障问题正是时机 214

(二)基本思路是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 215

(三)在具体实施中妥善处理好待遇水平衔接问题 215

(四)根据公务员职业特点和职业风险水平,确定相适应的费率水平,减轻财政负担 215

六、公务员工伤保障制度设计 216

(一)目标 216

(二)基本原则 217

(三)设计方案 218

(四)与公伤抚恤待遇的衔接 220

(五)过渡办法 221

(六)相关人员的政策处理 224

第七篇 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226

一、“互联网+”企业运行模式及从业人员构成情况 227

(一)“互联网+”企业运行模式主要为第三方平台运营和自营两种模式 227

(二)“互联网十”企业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新生力量,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228

(三)“互联网+”企业规模差异较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 229

(四)“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分稳定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形式 230

二、“互联网+”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情况及对制度的需求情况 232

(一)“互联网+”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情况 232

(二)地方社会保险扶持政策 235

三、存在的问题 237

(一)工伤保险以劳动关系为参保前提,灵活就业人员不存在法定意义上的劳动关系 238

(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缴费,灵活就业人员无用人单位缴费 238

(三)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要支付部分工伤待遇,灵活就业人员无用人单位承担这部分责任 238

(四)灵活就业人员工伤调查取证难、认定难 239

(五)现行工伤保险管理经办模式难以适应以个人为主体参保 239

四、政策建议 240

(一)建立重大职业伤害保险,重点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工残和工亡的保障问题 240

(二)多方配合,为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保驾护航 242

(三)加大政策宣传,让灵活就业人员对政策有所了解 243

第八篇 建筑业工伤保险参保政策实施评价 244

一、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推进情况 245

(一)国家层面的推进举措 245

(二)各省市落实政策情况 247

(三)各地市执行政策情况 248

二、各地建筑行业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的进展情况 249

(一)摸清底数情况 249

(二)制定实施方案情况 250

(三)各地政策规定情况 256

(四)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266

(五)建章立制情况 267

(六)建立信息系统情况 268

(七)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情况 268

(八)督查情况 269

三、对建筑业参保政策实施情况的基本评价 270

(一)政策落实有序,对扩面工作有目标、有要求 271

(二)多数地区部门间配合较好,为推动建筑业参保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71

(三)各地的实施方案较为务实,有针对性且全面地提出了建筑业参保的政策和措施 272

(四)各地建筑企业参保工作进展不一,总体参保人数低于预期 272

四、进一步推进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政策建议 274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建筑施工单位及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275

(二)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认真落实按建设项目参保的各项政策措施 275

(三)进一步创新经办管理服务方式,切实建立起建筑企业工伤保险“绿色通道” 275

(四)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保的信息化共享机制,提高参保扩面的准确性和效率 276

(五)进一步加强对各地的业务指导和督查,以加快推动工作的开展 276

(六)加快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保提供便捷手段 276

第九篇 职业病群体工伤保障待遇问题研究 277

一、职业病基本状况 278

(一)职业病问题成因 278

(二)职业病种类及主要特点 279

(三)职业病人群数量 281

(四)我国职业病的分布特征 284

二、职业病人群的待遇保障情况 286

(一)职业病人群的保障渠道 287

(二)未参保职业病人群获取待遇保障的难点分析 291

三、未参保职业病人群对保障资金的需求 293

(一)职业病人员可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 293

(二)未参保的职业病人员的待遇需求测算 295

(三)工伤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分析 300

四、对我国职业病问题的判断和基本结论 301

(一)历史遗留的未参保职业病人员亟须保障 301

(二)我国尚未建立稳定有效的未参保职业病人员的保障渠道 301

(三)工伤保险无力吸纳未参保职业病人员 302

五、解决未参保职业病人员工伤待遇问题的建议 303

(一)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全覆盖,使所有职业劳动者享有制度保障 304

(二)加强用人单位责任监管,使其承担起法律赋予的未参保职工的工伤保障责任 304

(三)以政府为主导,解决无用人单位的未参保职业病人员的保障问题 305

(四)疏通社会救助渠道,确保所有职业病人员都可以得到必要的医疗救治和最低生活保障 306

(五)重视职业病预防工作,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发生 306

第十篇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研究 308

一、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案例收集情况 309

(一)案例数量 309

(二)案例类型 311

二、案例指标反映的情况 312

(一)人员的基本情况 312

(二)伤害类型 313

(三)申请先行支付的原因 314

(四)申请周期 315

(五)支付情况 315

(六)个人维权 319

(七)经办管理 320

(八)追偿情况 321

三、存在的问题 325

(一)参保扩面风险 325

(二)基金风险 328

(三)职务风险 330

四、政策建议 332

(一)进一步加快参保扩面工作,尽快实现全员参保 332

(二)完善政策规定,实现规范化管理 333

(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追偿工作 333

(四)制定先行支付财务处理办法 334

(五)加强先行支付信息化管理 334

(六)建立未参保单位先行支付的公示制度 334

(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335

第十一篇 我国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政策及实施情况 336

一、各时期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政策 336

(一)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 336

(二)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339

(三)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 339

(四)2010年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 340

二、现行供养亲属抚恤政策的执行情况 343

(一)供养亲属人数及待遇发放情况 343

(二)存在的问题 345

(三)有争议的问题 347

三、政策建议 349

(一)细化“工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范围 349

(二)建立供养亲属公示制度 349

(三)适当放宽供养子女的条件 350

(四)不宜放宽配偶供养条件 350

(五)处理好工伤保险抚恤待遇和养老保险待遇的关系 351

第十二篇 突发疾病条款工伤认定基本准则研究 352

一、突发疾病条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过程 353

(一)突发疾病条款的演变过程 353

(二)突发疾病条款内容的变化分析 358

二、突发疾病条款的实施情况 363

(一)工伤认定情况 363

(二)突发疾病死亡情形的待遇支出情况 369

三、突发疾病条款存在的问题 372

(一)现行政策规定较粗,可操作性不强 372

(二)对突发疾病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出现同类案例不同认定结论 372

(三)单纯强调“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不考虑“工作原因” 373

(四)对“48小时”的限定存在争议,认为缺乏人文关怀 373

(五)用人单位应履行的责任发生扭曲 374

四、进一步完善突发疾病条款的建议 374

(一)完善突发疾病条款的思路 374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375

(三)政策建议 376

(四)条款修订建议 377

参考文献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