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生健康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栗庆山,高春梅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2424654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编写的。 全书包括绪论、人体结构与生理、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健康体检、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性的卫生知识、生活方式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毒品与禁毒、传染病概论、常见传染痛的防治、流行性感冒、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病的防治、急救医学基础知识、献血卫生知识。
《大学生健康教育》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内容 1

一、健康的概念 1

二、健康的内容 1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2

一、遗传因素 2

二、环境因素 2

三、心理因素 3

四、行为和生活方式 3

五、保健服务因素 3

六、体育锻炼 3

第三节 健康教育 4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4

二、健康教育的目标 4

三、健康教育的要求 5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 5

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生理 7

第一节 基本组织 7

一、上皮组织 7

二、结缔组织 9

三、肌组织 11

四、神经组织 12

第二节 运动系统 14

一、骨与骨连结 14

二、骨骼肌 17

第三节 呼吸系统 18

一、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18

二、肺的结构和功能 19

第四节 消化系统 21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1

二、食管的结构与功能 22

三、胃的结构与功能 22

四、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3

五、大肠的结构与功能 24

六、肝的形态与功能 24

七、胆道系统 25

八、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26

第五节 脉管系统 26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6

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7

第六节 泌尿系统 28

一、肾的结构与功能 29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与功能 29

三、尿量 30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 30

一、激素的作用机制 31

二、脑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32

三、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 32

四、胰岛的结构和功能 33

五、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33

第八节 血液 34

一、血浆 35

二、血细胞 35

三、血型和输血 36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8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38

一、新陈代谢 38

二、兴奋性 39

三、生殖 39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特征 40

一、内环境与稳态 40

二、生物节律 40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41

第四章 健康体检 44

第一节 健康体检的概念和意义 44

一、健康体检的概念 44

二、健康体检的意义 45

第二节 健康体检项目和类别 46

一、健康体检项目 46

二、健康体检类别 46

三、健康体检和医疗体检对比 46

第三节 体检注意事项 47

第五章 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50

第一节 青年期的生理特征 50

一、人类生命阶段的划分 50

二、青年期的基本特征 50

三、青年期的生长发育 51

四、青年期生理发展障碍 53

第二节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 54

一、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54

二、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指导原则 55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57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5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57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57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59

一、常见心理问题 59

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60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维持 61

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 61

二、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 61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2

四、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内容 62

五、培养生活情趣 63

六、锻炼坚强的意志 63

第四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63

一、概念 63

二、内容和条件 64

三、基本程序 65

四、心理医生的基本条件 65

五、交谈技术 65

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及调适 66

一、神经症的概念 66

二、常见神经症及调适 67

第七章 性的卫生知识 74

第一节 性器官的形态及功能 74

一、男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74

二、女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75

第二节 青春期的性成熟标志 78

一、女性的性成熟标志 78

二、男性的性成熟标志 79

第三节 性心理及其调适 79

一、性心理的概念和内容 79

二、大学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 80

三、性心理障碍的调适 83

第八章 生活方式与健康 85

第一节 卫生习惯 85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85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表现 85

第二节 膳食与健康 86

一、膳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86

二、平衡膳食 89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90

第三节 吸烟与健康 92

一、吸烟的危害 92

二、预防及控制 94

第四节 饮酒与健康 95

一、酒对人体的危害 95

二、预防及控制 96

第五节 药物滥用与健康 96

一、药物滥用的原因 97

二、药物滥用的危害 97

三、避免药物滥用 98

第六节 科学用脑 98

一、节约脑力 98

二、保护脑力 99

第九章 环境与健康 101

第一节 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 101

一、生物因素 101

二、化学因素 101

三、物理因素 102

四、社会环境 102

五、地理环境 102

六、环境污染 102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健康 103

一、增加空气的氧含量 104

二、消除空气中的灰尘 104

三、清除空气中的病原体 104

四、吸收工业排毒 104

五、降低噪声 105

六、增进身心健康 105

第三节 大学校园环境与健康 106

一、宿舍环境卫生 106

二、教学环境卫生 106

第十章 毒品与禁毒 107

第一节 概论 107

一、毒品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107

二、吸毒的方式 108

第二节 世界“三大毒源地” 109

一、“金三角” 109

二、“金新月” 110

三、“银三角” 110

第三节 毒品的成瘾性、戒毒方法及预防原则 111

一、吸毒的成瘾性 111

二、戒毒方法 113

三、预防毒品的原则 114

四、正确对待吸毒者 115

第四节 常见毒品 115

一、鸦片 115

二、吗啡 116

三、海洛因 116

四、冰毒 117

五、摇头丸 117

六、大麻 118

七、咖啡因 118

八、可卡因 118

九、度冷丁 119

十、安钠咖 120

十一、苯环己哌啶 120

十二、K粉 120

第五节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 120

一、毒品对人体的一般性危害 120

二、毒品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122

三、毒品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123

四、毒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23

五、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124

六、孕妇吸毒对胎儿的危害 124

七、吸毒对性功能的危害 124

八、吸毒与传染病 125

九、吸毒与死亡 125

第六节 毒品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126

一、对家庭的危害 126

二、诱发不良事件和犯罪 127

三、危害社会发展与进步 128

第七节 吸毒与艾滋病 129

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129

二、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 129

三、艾滋病与家庭的关系 129

第八节 禁毒 130

一、我国禁毒史 130

二、我国的禁毒现状及采取的措施 132

三、我国禁毒工作规划和方针 135

第十一章 传染病概论 136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及种类 136

一、传染病的概念 136

二、传染病的种类 136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37

一、传染源 137

二、传播途径 139

三、易感人群 141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 141

一、预防措施 141

二、防疫措施 142

三、治疗性预防 143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4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44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44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46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49

第二节 霍乱 150

一、流行病学 150

二、临床表现 151

三、实验室检查 151

四、预防与治疗 152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52

一、流行病学 152

二、临床表现 154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54

五、预防与治疗 155

第四节 麻疹 155

一、流行病学 155

二、临床表现 15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57

四、治疗及预防 157

第五节 风疹 158

一、流行病学 158

二、临床表现 158

三、治疗及预防 159

第十三章 流行性感冒 16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概论 160

一、疫情概况 160

二、临床表现 160

三、病原学 161

四、诊断 161

五、治疗 162

六、预防 162

第二节 甲型流感 163

一、传染源 163

二、传播途径 163

三、易感人群 163

四、高危人群 164

五、临床表现 164

六、诊断 164

七、抗病毒治疗 164

八、预防 165

第三节 人感染禽流感 165

一、临床表现 165

二、预后 166

三、药物治疗 166

四、监测及控制传染源 166

第十四章 结核病 167

第一节 结核病疫情现状 167

一、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 167

二、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168

三、当前我国流行的新特点 168

四、结核病重新流行的原因 170

第二节 病原特点及感染机制 170

一、病原体 170

二、传染源 171

三、传播途径 171

四、人群易感性 171

第三节 防治措施 171

一、结核病控制策略 171

二、人群预防 172

三、个人预防 173

四、治疗 173

第十五章 性传播疾病 174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概论 174

一、性传播疾病的定义 174

二、性传播疾病的特点 174

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 175

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177

五、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与防治 179

第二节 梅毒 180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 18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81

三、预防及治疗 182

第三节 淋病 184

一、病原及传播途径 184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 185

三、诊断 186

四、治疗及预防 186

第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188

一、病原特点 188

二、传播途径及潜伏期 188

三、临床表现 189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病鉴别 189

五、诊断要点 189

六、治疗 190

七、治愈标准及预防 190

第五节 软下疳 190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 19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91

三、预防及治疗 191

第六节 尖锐湿疣 192

一、病原与传播方式 192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92

三、治疗 192

第十六章 艾滋病 194

第一节 艾滋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94

一、艾滋病的概念 194

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194

第二节 艾滋病病毒(HIV)的病原学特点 198

一、HIV的基本特征 198

二、HIV的分型 198

三、HIV的抵抗力 199

第三节 艾滋病病毒传播特征和感染机制 199

一、HIV的传播途径 199

二、HIV传播具备的条件 199

三、影响HIV传播的因素 200

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 200

五、不能传播HIV的接触方式 201

六、HIV感染机制 201

第四节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202

一、艾滋病的病程分期 202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表现 203

三、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04

第五节 艾滋病的诊断 204

一、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204

二、艾滋病的临床诊断 205

第六节 艾滋病的治疗 206

一、常用治疗方法 207

二、病因治疗 207

三、中草药的应用 208

第七节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209

一、原则和目标 209

二、预防措施 209

三、消毒 209

四、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210

第十七章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211

第一节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 211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211

二、学校常见食物中毒 211

第二节 高校学生群体的易感性 211

一、来源复杂 212

二、群体密集 212

三、免疫差异 212

四、人群流动 212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212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212

二、强化监督和管理 212

三、严格执行监测和报告制度 213

四、常见传染病防控 213

五、食物中毒预防 213

六、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 214

第十八章 药物的基本知识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药物的作用 222

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23

三、用药注意事项及合理用药 223

第二节 抗生素类 224

一、青霉素类 224

二、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 225

三、大环内酯类 226

四、氨基糖甙类 226

五、四环素类 227

六、林可霉素类 227

七、抗病毒药 228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 228

一、磺胺类 228

二、喹诺酮及其他类 229

第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229

一、基本作用 229

二、常用类型 229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 230

一、作用特点 230

二、常用类型 230

第六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31

一、分类 231

二、常用药物 231

第七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31

一、抗酸药及治疗溃疡病药 231

二、胃肠解痉药 232

三、助消化药 232

四、止泻药 233

第八节 抗过敏药 233

一、概念 233

二、常用药物 233

第九节 维生素类 234

一、脂溶性维生素 234

二、水溶性维生素 234

第十节 激素类 235

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235

二、常用激素类药物 235

三、适应症 236

四、注意事项 236

第十九章 常见病的防治 237

第一节 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237

一、发热 237

二、疼痛 239

三、咳嗽与咯痰 242

四、心悸 243

五、恶心与呕吐 243

六、腹泻 244

七、出血 245

八、便秘 248

九、晕厥 249

十、皮肤瘙痒 250

十一、乳房包块 251

第二节 各科常见病及防治原则 251

一、上呼吸道感染 251

二、急性支气管炎 253

三、肺炎 254

四、急性胃肠炎 254

五、慢性胃炎 255

六、高血压 256

七、风湿性心瓣膜病 257

八、病毒性心肌炎 258

九、神经衰弱 259

十、焦虑症 261

十一、精神分裂症 261

十二、急性阑尾炎 262

十三、尿路结石 262

十四、破伤风 263

十五、痛经 264

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264

十七、近视眼 264

十八、沙眼 265

十九、龋齿 265

二十、牙周炎 266

第二十章 急救医学基础知识 267

第一节 急救组织的建立 267

一、现场急救组织的建立 267

二、各级医疗部门急救组织的建立 267

第二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268

一、心肺脑复苏术 268

二、出血急救术 271

第三节 常见急症的急救 273

一、晕厥 273

二、休克 273

三、急性酒精中毒 275

四、急性心肌梗死 275

五、电击伤 277

六、中暑 277

七、溺水 278

八、急性中毒 279

九、鼻出血 280

十、烧伤 282

第二十一章 献血卫生知识 286

第一节 无偿献血的概念及意义 286

一、概念 286

二、意义 286

第二节 献血者的健康标准 286

一、基本标准 286

二、不能或暂不能献血的情况 287

第三节 献血与健康的关系 288

第四节 献血后的反应及预防 288

一、精神因素引起的反应 288

二、空腹献血引起的反应 28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