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德胜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5199615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2017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联合在京举办“第二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美学和艺术理论教学与研究的36位年轻学者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学习和交流,并提交了相关学术论文。经专家审读,从研修班学员提交论文中精选出20余篇论文,结为本集。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目录

文艺美学:问题与希望 1

一 “应时而生”的问题 1

二 从学科形态转向具体研究形态 3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5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6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15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20

文艺美学的不确定性 28

一 对象与路径:不确定性的意味 29

二 兼容的运思:不确定性作为确定化的根据 38

文艺美学:理论建设及其当代问题 46

一 文艺的自律性诉求与文艺美学的提出 46

二 “文艺美学”:合法性的疲软 50

三 文艺美学:学术资源及其特征 54

四 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立场与问题意识 62

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 81

一 学术思维与理论建构的变革 81

二 超越“审美/非审美”二元对立的理论转向 84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88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89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92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97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103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106

一 大众传播、日常生活与艺术模式转换 107

二 “传播假相”与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 115

三 四个关注点 118

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 125

一 艺术:在日常生活层面与大众“对话” 125

二 艺术:走向大众对话的基本因素 134

三 艺术:大众对话时代的“跨越” 141

“技术本体化”:意义与挑战——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148

一 “技术本体化”的可能性 148

二 重写艺术概念 153

三 “技术本体化”的魔咒 159

四 “技术本体化”与审美文化研究策略 165

“仪式化”:大众传媒制度化时代的文学写作 170

一 “仪式化的写作” 170

二 “形象”即“意义”,“意义”即“形象” 174

三 文学写作的文化娱乐性效果 176

“娱乐神话”与传媒时代的艺术经济学 179

一 “娱乐神话”的特征 179

二 “娱乐神话”生产的艺术经济学属性 182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186

一 常识性观念及其肢解 186

二 “泛文本”立场及其“后性”特征 187

三 形象文化资料与文学研究的批评资源 191

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 194

一 美学的思想尴尬 194

二 建构“生活的美学” 195

三 生活现实的在先地位及其重新肯定 198

“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 200

一 “去体系化”的美学态度 200

二 “去本体化”的立场 201

三 “去理性至上化”的理论倾向 205

美学的改变——从“感性”问题变异看文化研究对中国美学的意义 208

一 “感性”问题的两方面特性 208

二 文化研究为中国美学带来新可能 211

陈述“感性”与美学话语社会化 214

一 直面人的感性生存权利 214

二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两个方面 216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 220

一 感性问题的新美学意涵 220

二 “新感性价值本体” 222

三 “日常生活美学”的阐释指向 226

四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当代前景 230

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235

一 感性意义成就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235

二 日常生活的现实介入 238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 241

一 “眼睛的美学” 241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243

三 新的美学话语 247

身体意识与美学的可能性 250

一 破除“破除的恐惧” 250

二 恢复“身体的自觉” 254

三 美学的重新“确立” 258

“微时代”的美学 264

一 “微时代”的文化征象 264

二 “微时代”的美学取向 271

“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 281

一 “生活审美化”的普泛实现 281

二 “去边界”的美学知识处境 282

三 回到日常感受的出发点 284

“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 287

一 美学批评:空间意识传统与“在场性”的缺失 288

二 “微时代”:空间开放性与交互性 292

三 “在场”的美学批评 296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301

一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 302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表征 307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309

四 日常生活与感性 312

五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美学” 319

当下文化语境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现实问题 322

一 文化语境的“四化” 322

二 艺术指向性变迁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问题 326

三 走向开放性体系建构 329

附:艺术的难题——艺术与人的断想 336

后记 3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