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历城县志
历城县志

历城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济南:济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5723176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
《历城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7

一、清朝末期(1840~1911年) 7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7年) 19

第一篇 政区 42

第一章 地理位置 42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2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3

第四章 县城和村镇 48

第一节 县城 48

第二节 乡镇 49

第三节 村庄名录 51

第一节 地层 58

第二节 构造 58

第一章 地质 58

第二篇 自然地理 58

第三节 岩浆岩 59

第二章 地貌 59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61

第一节 气候 61

第二节 物候 67

第四章 水系 69

第一节 河流 69

第二节 地下水 70

第五章 土壤 植被 72

第一节 土壤 72

第二节 植被 73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4

第二节 水资源 74

第六章 自然资源 74

第三节 矿产资源 75

第四节 植物资源 75

第五节 动物资源 76

第七章 自然灾害 76

第一节 旱灾 76

第二节 水灾 78

第三节 风灾 82

第四节 雹灾 83

第三篇 人口 84

第一章 人口状况 84

第一节 人口数量 84

第二节 人口变动 84

第三节 人口构成 85

第二章 姓氏 91

第一节 婚姻 92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92

第二节 家庭 93

第四章 计划生育 9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3

第二节 工作成果 94

第四篇 农牧渔业 97

第一章 机构 97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 97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98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9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99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00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 101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

第一节 经营管理 103

第三章 农业经济 103

第二节 经济结构 104

第四章 粮食作物 105

第一节 作物分区 105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06

第三节 作物品种 107

第四节 栽培技术 109

第五节 病虫害及防治 110

第五章 农田基本建设 112

第一节 整地改土 112

第二节 重点工程 112

第六章 农业机具 114

第一节 耕耙机具 114

第二节 浇灌机具 114

第四节 运输机具 115

第三节 收获机具 115

第七章 蔬菜 118

第一节 蔬菜种类 118

第二节 蔬菜栽培 119

第三节 蔬菜贮藏 120

第四节 名优特产 120

第八章 畜牧业 121

第一节 饲养种类 121

第二节 畜禽改良 123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24

第九章 渔业 124

第一节 水域 124

第二节 养殖 125

第一节 树种 127

第二章 树种 林种 127

第一章 机构 127

第五篇 林果业 127

第二节 林种 128

第三章 植树造林 128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28

第二节 造林成果 130

第四章 林场 130

第一节 国营林场 130

第二节 集体林场 131

第三节 家庭林场 131

第五章 林木病虫害及防治 132

第一节 病虫害 132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132

第六章 果树 133

第一节 果品生产 133

第二节 果树种类及品种 134

第六篇 水利 136

第一章 机构 136

第二章 蓄水工程 137

第一节 塘坝 137

第二节 水库 137

第三章 灌溉工程 142

第一节 引水灌溉 142

第二节 机电扬水站 143

第三节 井灌 144

第四节 喷滴灌 144

第四章 水土保持 145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45

第二节 水土保持 146

第三节 小流域治理 146

第一节 黄河河道治理 147

第五章 河道治理 147

第二节 小清河河道治理 149

第三节 玉符河河道治理 150

第六章 旱区人畜用水 150

第七篇 工业 153

第一章 工业综述 153

第一节 工业管理 153

第二节 所有制改革 154

第三节 经济结构 156

第二章 工业行业 159

第一节 建筑材料 159

第二节 食品加工 161

第三节 机械制造 162

第四节 煤炭 钢铁 164

第五节 医药 化学 165

第六节 造纸 印刷 166

第八节 发电 供电 167

第七节 服装 鞋帽 167

第九节 其它行业 168

第八篇 交通运输 173

第一章 机构 173

第二章 道路 174

第一节 公路 174

第二节 水路 176

第三节 铁路 176

第四节 桥涵 177

第三章 运输 178

第一节 工具 178

第二节 货运 178

第三节 客运 180

第二节 业务 183

第一节 网路 183

第一章 机构 183

第二章 邮政 183

第九篇 邮电 183

第三节 工具 185

第三章 电信 185

第一节 电报 185

第二节 电话 186

第十篇 商业 187

第一章 经济成分 187

第一节 私营商业 187

第二节 集体商业 188

第三节 国营商业 189

第二章 经营网点 191

第一节 商店 191

第二节 集市 192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193

第三章 商品购销 195

第一节 集市购销 195

第二节 供销社购销 197

第三节 国营商业购销 199

第四节 生产资料物资供应 200

第五节 对外贸易 201

第十一篇 粮油 202

第一章 机构 202

第二章 粮油收购 203

第一节 粮油征购 203

第二节 粮油议购 206

第三章 粮油销售 206

第一节 农村统销 206

第三节 粮油议销 207

第 节 城镇供应 207

第四章 粮油储藏 208

第五章 粮油调运 208

第六章 粮食加工 210

第十二篇 经济管理 212

第一章 计划 212

第一节 机构 212

第二节 计划编制 212

第三节 计划平衡 213

第四节 计划实施 214

第二章 工商管理 215

第一节 机构 215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216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17

第四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 219

第三章 物价管理 221

第一节 机构 221

第二节 物价管理 222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23

第四章 审计 228

第五章 标准计量 229

第一节 机构 229

第二节 计量管理 229

第六章 统计 231

第一节 机构 231

第二节 统计调查 231

第三节 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232

第一节 古城建筑 233

第二节 新城建筑 233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33

第十三篇 城乡建设 233

第三节 县机关驻地——洪家楼建设 234

第四节 规划 235

第二章 乡镇建设 236

第一节 集镇建设 236

第二节 村庄建设 237

第三章 建筑业 238

第一节 建筑安装公司 238

第二节 乡村建筑队 23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239

第一节 公房管理 239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管理 240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40

第一节 环境监测 240

第二节 污染治理 241

第十四篇 财税 242

第一章 财政 242

第一节 财政机构 242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42

第三节 财政收入 243

第四节 财政支出 246

第二章 税务 248

第一节 税务机构 248

第二节 税收 248

第十五篇 金融 252

第一章 金融机构 252

第二章 货币流通 254

第三章 贷款 255

第一节 工商贷款 255

第二节 农村贷款 256

第三节 基建拨款 257

第一节 集体存款 258

第二节 储蓄存款 258

第四章 存款 258

第五章 债券 260

第一节 公债 260

第二节 国库券 260

第六章 保险 261

第十六篇 科技 262

第一章 机构 262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26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262

第三节 科研机构 263

第二章 科技队伍 263

第一节 群众科技队伍 263

第三章 科技成果 264

第二节 科技干部队伍 264

第四章 科技服务 272

第一节 情报 272

第二节 教育 272

第三节 地震监测 273

第十七篇 党派团体 274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历城县地方组织 274

第一节 组织概况 27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278

第三节 重要会议 281

一、历届党代会 281

二、其他重要会议 28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历城县党部 284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288

第一节 职工团体 289

第三章 群众团体 289

第二节 青年组织 291

第三节 少年儿童组织 293

第四节 妇女组织 294

第五节 农民组织 295

第十八篇 政权 政协 297

第一章 权力机构 29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9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298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301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02

第一节 清末县署 302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302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303

第一节 外事 312

第三章 外事 侨务 312

第二节 侨务 313

第四章 人民政协 314

第一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4

第十九篇 司法 316

第一章 公安 316

第一节 机构 316

第二节 刑事侦查 317

第三节 治安管理 317

第四节 消防 319

第二章 检察 319

第一节 机构 319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20

第三章 审判 321

第一节 机构 321

第二节 审判工作 322

第一节 机构 323

第二节 法制宣传 323

第三节 民事调解 32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23

第四节 律师业务 324

第五节 公证业务 324

第二十篇 民政 325

第一章 机构 325

第二章 选举 325

第三章 优抚安置 327

第一节 群众优待 327

第二节 国家抚恤 328

第三节 安置 331

第一节 救灾 332

第四章 社会救济 332

第二节 救济 333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34

第五章 烈士褒扬 335

第六章 婚姻登记 336

第七章 信访 337

第二十一篇 劳动人事 339

第一章 机构 339

第一节 劳动机构 339

第二节 人事机构 339

第二章 劳动 341

第一节 劳动就业 341

第二节 劳保 安全 342

第三章 人事 343

第一节 清末官吏 343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343

第二节 民国公职人员 344

第三节 人民干部 344

第四章 工资福利 347

第一节 工资 347

第二节 福利 349

第二十二篇 军事 352

第一章 县地方武装 352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武装 352

第二节 人民武装 352

第二章 驻军 353

第一节 清政府军队 353

第二节 民国政府军队 354

第三节 人民军队 354

附一:日军暴行 355

附二:国民党反动军队部分罪行 356

第三章 兵役制度 357

第一节 募兵制 357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357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357

第四章 民兵 359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59

第二节 军事训练 360

第三节 重要活动 361

第五章 战事 362

第一节 豫军与张宗昌之战 362

第二节 抗击日本侵略军 362

第三节 粉碎国民党党反动派进攻 363

附:人民武装对敌作战情况简介 365

第六章 人民防空 368

第一节 文化局 369

第一章 机构 369

第二十三篇 文化 369

第二节 广播局 370

第三节 档案馆 370

第四节 县志办公室 371

第五节 新华书店 371

第二章 文化艺术 372

第一节 戏剧 曲艺 372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374

第三节 书法 美术 摄影 375

第四节 文学创作 376

第五节 电影 378

第三章 图书 379

第一节 发行 379

第二节 借阅 380

第二节 利用 381

第四章 档案 381

第一节 管理 381

第五章 新闻 广播 382

第一节 通讯报道 382

第二节 县报 382

第三节 广播 383

第四节 电视 383

第六章 县志编纂 384

第二十四篇 文物 386

第一章 文物 386

第一节 古遗址 386

第二节 古建筑 387

第三节 古墓葬 392

第四节 石窟造像 393

第二节 烈士陵园 395

第一节 革命纪念地 395

第二章 纪念地 395

第三章 名胜 396

第二十五篇 教育 399

第一章 旧式教育 399

第一节 府学 县学 399

第二节 书院 399

第三节 义学 399

第四节 私塾 400

第二章 学前教育 400

第三章 初等教育 401

第四章 普通中等教育 404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405

第六章 成人教育 407

第七章 育人成果 409

第八章 考试制度 410

第九章 教师 411

第一节 队伍状况 411

第二节 待遇和社会地位 412

第三节 培养与提高 413

第十章 教育行政 413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二节 教育经费 414

第二十六篇 体育 416

第一章 群众体育 416

第二章 学校体育 417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417

第二节 业余体校 418

第三章 体育竞赛 418

第四章 体育设施 419

第二节 医疗机构 42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20

第二十七篇 卫生 420

第一章 机构 420

第二章 医疗 422

第一节 中医 422

第二节 西医 42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424

第四节 医疗器械 424

第五节 医疗制度 425

第三章 医药 426

第一节 中药 426

第二节 西药 426

第三节 药政 427

第四章 卫生防疫 42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42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428

第一节 妇女保健 429

第三节 食品卫生 429

第五章 保健 429

第二节 儿童保健 430

第三节 干部职工保健 431

第六章 爱国卫生 431

第二十八篇 社情民俗 433

第一章 人民生活 43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433

第二节 职工生活 434

第二章 风俗 43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435

第二节 仪礼习俗 436

第三节 岁时节日 437

第一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 439

第三章 社会新风 439

第四节 陋习 439

第二节 尊老爱幼 441

第三节 拾金不昧 441

第四节 舍己救人 442

第四章 宗教 442

第一节 佛教 442

第二节 道教 443

第三节 天主教 443

第四节 耶稣教 444

第五节 伊斯兰教 444

第五章 方言 445

第一节 语音 445

第二节 词汇 448

第三节 语法 452

第四节 俗语 453

第五节 谚语 457

第六节 歇后语 465

第七节 民间歌谣 467

第六章 民间传说 471

人物 474

第一章 人物传 474

第二章 革命烈士简介 499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514

附录 515

一、《历城县志》序选 515

二、碑文选 517

三、有关历城的诗文选 519

四、政府文献、文告选 529

五、本次修志始末 5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